APP下载

基于“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的汉阴县蚕桑发展路径探索

2021-12-07黎欢吉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汉阴县三个一蚕农

黎欢吉,陈 蓓

(1.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汉阴县农业农村局,陕西 汉阴 725100)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为农村弱能失能贫困户找到可行的产业发展路径不仅关系到脱贫的成效,也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发展和乡村振兴。在当前政府主导脱贫攻坚的大局下,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实现市场需求和农民供给的有效连接,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度。地处秦巴山区的汉阴县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逐渐找准了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生猪、富硒粮油及蚕桑,并摸索出了“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在“三个一”产业模式的推动下,汉阴县贫困户依托当地成立的产业养蚕专业合作社,获得了一批扶持资金,通过积极发展蚕桑产业,不仅为贫困户增产增收,还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的重任。

1 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其普遍关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实施反贫困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扶贫和联合国千年计划做出巨大贡献。但中国扶贫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长期以来存在贫困人口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指向不准等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要求之一是要为贫困地区找到摆脱贫困的合适产业、用好扶贫资金,让贫困户能切实受益。长期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发展当地产业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为脱贫攻坚助力、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2 汉阴县“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

汉阴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汉阴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26 811 户74 615 人,贫困发生率为26.78%[1]。经过5年的攻坚克难,截至2019年底,汉阴县累计脱贫77 个贫困村21 705 户64 635人,还有剩余贫困人口1 498 户3 183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4%,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2]。汉阴县在5年内脱贫成效显著,除严格按照中省市的部署安排推进外,还与其确定了适合各乡镇贫困户发展的产业以及摸索出“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有关。

2.1 “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主要内容

陕西省汉阴县地处中国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山区想要快速发展,根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尤为关键,如何在土地上“做好文章”,成了汉阴县思考的重点。早在2015年初陕西省汉阴县政府专题研究部署了汉阴县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索,基本确定了生猪、富硒粮油及蚕桑为该县的主导产业,围绕这些主导产业,汉阴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党组织领导,积极为贫困户发展寻找出路。近年来,陕西省汉阴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创新推出加入一个组织(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扶持一笔产业奖补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带贫减贫机制相得益彰的新路[3]。加入一个组织,即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成立“三个一”产业合作社,把贫困户组织起来,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实现产业全覆盖。2019年,汉阴县新成立“三个一”产业专业合作社136 个,入社贫困群众1.4 万户。发展一项产业,即以产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按照“科学定位、民主决策、市场导向、产业规模”的原则,因地制宜研究发展一项中长期特色产业,并按照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 万元以上的目标,倒算产业发展规模,不盲目扩大或缩小。扶持一笔资金,即落实并动员群众以产业奖补入股合作社、非贫困户以自有资金带资入社,让群众“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通过“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水平低、资金短缺、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创新道路。

2.2 “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在蚕桑产业中的实践

汉阴县是安康市的重点养蚕县之一。该县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1 ℃,无霜期265 d,年平均日照时数1 769 h,≥10 ℃的活动积温为4 771.7 ℃,年降雨量在764.9~929.7 mm,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中国蚕桑生产最适宜地区之一。因此,蚕桑产业是汉阴县的传统产业,一直以来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18年,蚕桑产业成为汉阴县“三个一”产业扶贫特色产业之一,其实践路径如下。

1)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社。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动员贫困户通过带资入社等方式加入蚕桑产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筹解决产业发展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促使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汉阴县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社区占地4.04 hm2,安置入住贫困户443 户1 749 人,通过“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吸纳兴隆佳苑小区443 户移民搬迁贫困户带资入蚕桑专业合作社,流转小区后面5 个组的土地,发展桑园80 hm2,修建标准化蚕室8 个,烘茧站1 所,形成了山下建小区,山上建园区的新格局。采取搬迁户联合共养、独立经营、返租倒包等方式,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中,保证了贫困户易地搬迁后的产业发展。

2)扶持一笔资金。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资金融通是激活产业血脉之源头。然而,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许多贫困户因没有产业发展资金而长期陷入贫困的窘境。汉阴县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具体措施有:一是县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户均不超过5 000 元标准落实产业奖补资金,动员贫困户带资入社,非贫困户也可以通过土地、资金等方式加入合作社。二是牵头成立投资公司,并与银行开展金融合作,采取流动资金放大贷款,固定资产担保贷款的方式统一申请贷款用于产业。汉阴县委县政府将蚕桑产业列入促农持续增收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了《汉阴县产业脱贫扶持奖励办法》《汉阴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奖补办法》《汉阴县发展蚕桑、茶叶、猕猴挑三大产业促农民持续增收奖补办法》,整合各类资金4 500 万元重点扶持桑园建设、购置养蚕设备、对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大户及其他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政府牵头为贫困户解决发展蚕桑产业的资金问题,有力解决了农户生产资金短缺难题,增强农户发展能力;并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奖补,增强了他们长期发展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也有效提升了农户盈利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3)发展一项长效产业。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也是中国脱贫攻坚中“五个一批”脱贫的重要举措。由于地区不同,产业扶贫方式也各不相同;资源禀赋不同,脱贫选择的产业也不尽相同。汉阴县结合各村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各方面因素,选择一项长效产业。第一步是合作社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结合历史传统并综合分析产业效益、群众认同等因素,提出初步产业选择;第二步是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围绕区域布局和产业生物学特点及市场优势等要素,确定合作社计划发展的特色适宜主导产业。第三步是按照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 万元以上的目标与贫困户数总量确定产业发展规模。因汉阴县是中国发展蚕桑产业的优质县区之一,该县的蚕桑产业也有悠久的历史,故在此次的精准扶贫中,经过科学考察、仔细判研,截至2019年底汉阴县已发展蚕桑重点镇5 个,重点村20 个,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35个,建成33.33 hm2以上桑园基地13 个及66.67 hm2以上桑园基地2 个。2019年汉阴县新建桑园952.07 hm2,低产桑园改造面积546.67 hm2,养蚕发种15 236 张,产茧量685 t,蚕茧产值2 742 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3 600 万元,蚕农人均月收入增加1 200 余元[4]。

3 汉阴县“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汉阴县通过制定“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使得蚕桑产业从原来每家每户零散养蚕向职业蚕农、新型合作社聚集转变,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汉阴县已发展蚕桑重点镇5 个,重点村20 个,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35 个,培育兴桑养蚕大户202 户。建成13个40 hm2以上的桑园基地合作社及2 个73.33 hm2以上的桑园基地合作社,带动从事蚕桑产业的贫困人员人均月收入增加1 200 余元,通过“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使创新蚕桑产业成为有力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为汉阴县脱贫摘帽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今后汉阴县蚕桑乃至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3.1 选择合适的合作社社长

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是从村支部和村委会中推选的政治素质高、视野开阔、有意愿并且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员,或者在能人大户、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中推选出的人员,确保合作社产业发展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如汉阴县涧池镇五坪村党支部书记郭昌和多年来带领村民坚持兴桑养蚕,目前该村拥有桑园面积66.67 hm2,年养蚕1 320 张,蚕农人均增收1 500 余元,实现了产业脱贫增收。双乳镇江河村有志青年沈密华,以前一直在南方打工,2018年春节返乡后成立了“双乳镇惠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桑园8 hm2,联合安康县蚕种场养种蚕50 张,收获蚕茧2 900 kg,产值17.9 万元,吸纳该村23 户贫困户在合作社采桑、养蚕,户均月收入超过2 200 元。

3.2 选择合适的利益连接模式

1)“反租倒包”模式。通过养蚕专业合作社与蚕农签订《桑园租赁合同》《桑园承包经营合同》,合作社每年向蚕农支付每公顷3 000~4 500 元的租赁费,合同租期暂定为15年,首期向蚕农一次性支付10年租金,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变数和纠纷。又将桑园零租赁费返租倒包给蚕农经营,并协议确定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既增加了蚕农特别是贫困户桑园地的稳定收入,又增强了合作社与蚕农的利益和感情联结,有效维护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入股分红”模式。合作社在考虑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组织动员贫困户以桑园土地、产业奖补资金(每户贫困户5 000 元)入股到蚕桑产业合作社发展产业,贫困户按照协议约定进行分红,推动优势资源集中投放、养蚕收入会员共享,让贫困户真正投身到产业中,保持持续稳定增收。

3)“委托代管”模式。针对农户外出务工较多,家中留守老人、儿童等无劳动能力的实际情况,动员此类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将闲置桑园转交专业合作社代管经营,根据市场行情协议分红,以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拓宽贫困群众收入渠道。

3.3 强化技术保障

一是选用优良桑树新品种,如强桑1 号、农桑系列、金十等优质高产桑树品种,按“6215”模式标准建园;二是在蚕品种上选用“华康2 号”“华康三号”“青松×皓月”“两广二号”等抗性强、好养且产量高的优良蚕品种;三是推广省力节本养蚕新技术,即推广使用桑树伐条机、旋耕机等机械化操作和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多批次滚动化养蚕,方格簇自动化上蔟等省力节本养蚕技术,保障养蚕生产的安全和效益。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5]。汉阴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立足本地资源和实际劳动力,创新性地找准了“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促进了该县蚕桑等产业的发展,带领贫困户增产脱贫,助力汉阴县顺利脱贫摘帽。今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继续完善“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使其继续为美丽、富裕、文明的乡村建设引领指导。

猜你喜欢

汉阴县三个一蚕农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乡村振兴,贵在因地制宜——陕西汉阴县凤堰古梯田景区“赋能”群众美好生活
陕西汉阴县黄龙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探讨
村子+村子,增收拓“眼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资源联享”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躲雨
生本课堂的“三个一”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