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丹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21-12-07李建华
李建华
(山丹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甘肃山丹734100)
1 山丹县自然资源状况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东经100°41′~101°42′、北纬37°50′~39°03′,东西宽89 km,南北长136 km,面积540 243 hm2。海拔1 550~4 441 m,日照时数2 965 h,昼夜温差15℃左右。海拔1 350~2 500 m常年耕种面积3.47万hm2左右,呈梯级分布,优良的自然气候形成不同的蔬菜种植季节,6—10月份可以实现梯次供应上市,能较好抓住夏秋市场蔬菜供应短缺空档。
2 山丹县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山丹县立足干旱缺水实际,按照“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总体思路,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格局。坚持合作社带动和群众参与相结合,以菜用马铃薯、洋葱、西兰花、娃娃菜为主的露天蔬菜和以食用菌、设施瓜菜等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2.1 山丹县发展蔬菜产业有利条件
山丹县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高海拔、高纬度,使蔬菜生产能够排开播种,分批上市。县域内地势平坦,农田河水灌溉和地下水井灌体系配套完善。环境污染小,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可作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多年来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蔬菜生产技术具有较高的水平。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国道312线、G30、兰新铁路横贯县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6—9月是蔬菜大批量集中上市的季节,从空间和时间上弥补了南方市场的需求。
2.2 山丹县发展蔬菜产业不利因素
高原夏菜在山丹县种植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这项产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种植的高原夏菜主要是洋葱、菜用马铃薯、砂田西瓜,其他蔬菜品种种植较少,且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总量少,满足不了客商的需求。蔬菜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产销脱节,销售渠道不畅,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蔬菜生产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粗放,订单意识差,蔬菜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低,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基础设施差,尤其在冷链建设方面,缺少销售过程中的制冷、预冷环节,生产销售链条脱节。
3 蔬菜产业体系发展情况
3.1 蔬菜产业生产
近年来,山丹县将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全县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效益不断提高。2020年全县培育了以陈户镇寺沟村西兰花、大马营镇夹河村娃娃菜、位奇镇十里堡村洋葱、四坝村南瓜、永兴村设施西瓜为代表的千亩以上蔬菜基地5个,辐射带动全县建成百亩以上蔬菜基地20个,全县蔬菜种植面积0.4万hm2,产量达到16万t,产值达到4亿元左右。
3.2 蔬菜产业二三产发展
2020年山丹县建设了2 000 t冷藏库2座,冰块加工车间1个,蔬菜从收获到预冷、装车出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由于冷藏设施的建设,使山丹县蔬菜保鲜、预冷有了支撑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
3.3 流通体系建设
截至2020年,山丹县已购置冷藏运输车辆10余辆,建设蔬菜保鲜库30余座,建成冰块生产企业1户,与浙江、上海8家销售商了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县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检测蔬菜样品3 959个,合格率达到100%。全县累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9个,绿色食品认证29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无公害畜产品2个。全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67万hm2。
3.4 新产业、新业态建设情况
近年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催生了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农业+”观光旅游、采摘的休闲农业。建成了山丹县弘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昌隆公司等4家休闲农业主体。催生了李桥乡民俗文化观光、泰丰农业等新产业的建设,其中弘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了家庭农场认购、休闲观光与旅游采摘、养殖与餐饮相结合新业态的实施。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2 448万元,吸引104万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
4 蔬菜生产体系发展情况
2020年,山丹县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面积达到733.33 hm2。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标准化开展生产,种植种类有西兰花、西芹、甘蓝、娃娃菜、菜用马铃薯等,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各大超市及蔬菜批发市场。
山丹县0.4万hm2蔬菜种植面积中,西兰花、西芹、娃娃菜、甘蓝等蔬菜全部采用膜下滴灌,实现节水灌溉。利用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灌溉机实现对灌溉、施肥的定时、定量控制,实现节水节肥高效灌溉。根据土壤养分、蔬菜品种及其生育期选择适用的优质水溶肥,合理配方,精准施肥,实现节水节肥20%以上。
基本建成了机构设置合理、职能明确的县、乡2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专业技术人员50余人。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名、优、特、新、稀”品种,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机械卷帘、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尾菜处理、穴盘育苗、黄瓜嫁接、西红柿整枝、多膜覆盖等多项新技术、新设备,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科技素质较高的蔬菜生产能手。
5 蔬菜经营体系发展情况
山丹县流转土地进行蔬菜生产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多家,全县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年检测蔬菜样品2 000份以上,合格率达到99%以上。累计认定蔬菜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12个。初步建成了以亚盛薯业为主的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示范园,以爱福、三禾、金樽源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以五墩、位奇、祁店等村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同时,积极吸纳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山丹县德隆农副产品保鲜有限责任公司、山丹县农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果蔬仓储、加工中心,有力助推了蔬菜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6 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情况
山丹县每年种植各类蔬菜0.4万hm2左右,年产量达到15.86万t左右,产生4万t左右的尾菜。在以往分散式堆肥、直接还田处理利用尾菜的基础上,积极与甘肃丝路盛丰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动员蔬菜种植大户向企业集中交纳尾菜,企业利用先进农机装备和农艺技术生产有机肥后兑换给蔬菜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坚持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收、增效的绿色集成生产技术。主要包括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水肥一体节水减肥增效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有机肥使用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配合生物菌肥的使用,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菜地生产质量。陈户镇寺沟村蔬菜生产基地有机肥使用量12 t/hm2以上,大马营镇夹河村蔬菜基地全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实现蔬菜有机生产。坚持“谁生产,谁回收”的原则,蔬菜田废旧农膜捡拾率达到了95%以上。
7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1 经营主体少而弱,产业集群效应未显现
一是重点骨干企业少,抗风险能力弱。山丹县企业在经营理念、财务管理、人员队伍、资金运行等方面与现代企业差距较大。二是生产规范意识薄弱,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种植品种多而杂,主导产品不多。
7.2 冷链物流不完善,产品保质增效不明显
一是冷藏设施设备少,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冷库及蔬菜保鲜长途运输冷柜车保有量极少。二是少数企业通过自购车辆组织外运销售,制冷保温设施及技术手段落实,产品耗损大。三是初级加工标准化程度低,分级、分选、包装、装卸工作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要求严格操作。四是信息网络不完善,导致供求、运输等信息无法快速匹配。
7.3 市场流通不顺畅,产销供应矛盾突出
一是产销对接不紧密,以销定产集中于几个重点种植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部分种植户跟风种植,盲目性强。二是产品推介力度不大。三是销售渠道不广,直销总量小。四是流通主体弱,经营规模小,信息获取渠道少,流通主体营销能力与蔬菜产能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7.4 服务保障不到位,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固
一是农业保险缺位,蔬菜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二是金融支持乏力,经营主体增信手段不足,不良贷款频发。三是农技服务不同步,远不能适应蔬菜产业发展形势需要。四是财政资金支持少,政府虽对蔬菜产业配套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资金支持整体偏少。
7.5 全产业链不健全,价值链挖掘待起步
一是蔬菜品牌知名度不高,大多数蔬菜生产者重认证轻培育,有牌无品现象日益突出,导致蔬菜产品在市场、消费者中认可度、公信力不足。二是产品附加值低,大量生鲜蔬菜直接以原材料外销,没有进行进一步深加工,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获取利润风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