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2021-12-07万淑琴徐俊华张辉林
万淑琴,徐俊华,张辉林
(1.抚州市临川区云山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 抚州 344101;2.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鹏田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 抚州 344129)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以及人们对大米质量要求的提高,相关农业研究人员应对农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结合不同区域环境特点,调整水稻栽培技术,提升整体的种植效果,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1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1 选种及育苗
在开展水稻栽培种植前,应进行科学选种,以提高水稻的成活率以及收获率。在选种的过程中,应对水稻种植区域环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针对种植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种子,并制定水稻种植计划,如一季、两季或三季水稻的种植,需严格控制好种植时间,保障整体的产量。选择水稻种子时,还应对当地水稻种植过程中易产生的病虫害进行调查,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水稻品种,保障生长状态。
水稻选种完毕后进行育苗。按照规划好的时间进行育苗,育苗前应对种子进行筛选和拌种,由于科技的发展,大部分农户选择直接购买成品种子,种子已做好育苗前准备,可直接进行浸泡、播种和育苗管理。水稻浸种时间为24~48小时,浸泡过程中,先用温水浸泡4小时,再放入专门设备中完成后续的浸泡处理。浸泡后水稻种子会出现露白,这时将种子捞出,摊铺在浸湿的麻袋上进行催芽。在摊铺的过程中,应及时进行翻种散热,保持适宜温度,在种子露白处破胸后完成催芽,即可进行播种。
播种前准备好苗床,确保苗床处的土壤肥沃且便于进行灌溉浇水。在苗床中施加适当农家肥料以及钾肥和氨肥。将水稻种子均匀播种到苗床中,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等待秧苗高度达到8厘米左右后可以进行插秧种植。
1.2 整地与栽培准备
为保障水稻的生长状态,应对田地进行合理的翻耕处理:将土地表面的杂物清除,并施加相应的农家肥料和复合肥料作为底肥,随后使用专门的机械设备,对田地进行翻耕,将底肥翻到地下的同时,将地下的根茎粉碎,同时保持土壤的蓬松。翻耕的深度一般在15~25厘米范围内,使水稻幼苗能够更好地扎根和生长。在翻耕后,应在田中放水,并静置两天,等待土壤下沉后进行种植。
在水稻秧苗达到种植标准后,应做好栽培准备,对等待移栽的秧苗进行浇水,此次浇水应尽量浇透,以便更好地进行移栽。
1.3 水稻插秧
水稻插秧的种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其成活率和生长效果,在秧苗生长到3叶后可以进行移栽插秧。在准备秧苗时,应按照当日的种植工作量来进行起秧,避免秧苗过多或者不足,影响其生长发育。在插秧时,应适当抢早,并且根据田地面积进行合理密植,在保持株距为20厘米左右的情况下,每亩种植秧苗16600株左右,可根据田地情况和水稻种类适当调整种植密度。插秧深度应保持在1厘米左右,插秧过深时,对水稻产量有影响,插秧过浅时,导致秧苗稳定性不强,容易倒伏。插秧过程中尽量保持深浅一致并且行距规整,可以使用专门的插秧设备进行作业,提高整体的插秧质量。在出现缺苗时,应及时进行补苗,避免影响产量。
1.4 田间管理
为保障水稻的顺利成长,应进行适当的田间管理。
1.4.1水肥管理
水稻的健康生长少不了水肥的支持,种植管理人员应合理进行水肥管理,严格地按照水稻的生长阶段进行施肥,如在三叶期,应适当施加分蘖肥,促进水稻秧苗的分蘖生长,施加尿素或者配方肥,促进根部的生长。在抽穗时期,施加适当的穗肥和保花肥,增加氮肥用量,提高稻穗的生长效果。在灌浆时期,应施加粒肥,帮助增加粒重,降低空秕籽粒,提高亩产量,此时应减少尿素的用量,避免水稻贪青晚熟。
1.4.2加强对田中水的管理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水分的调整。在插秧时,应保持田中水的深度在秧苗的二分之一左右,避免淹没秧苗。足量水分能够避免蒸腾作用影响水稻的生长,同时有利于保持温度,避免温度不适宜对秧苗产生影响。在水稻返青后,应使水层在3~5厘米左右深度,并按照天气情况进行间歇灌溉。在抽穗期应加强对水分的管理,避免水分缺乏影响抽穗开花效果,若气温过高,应及时增加田中水量,调节温度。在灌浆期应适当减少水分,按照需求定期灌溉,同时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灌浆效果,促进产量增加。
1.4.3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为避免受到病虫害影响而减产,应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预防。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进行预防,喷洒相应的药剂进行治疗,减少病虫害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农业技术推广措施
2.1 创新发展推广路径
新时代条件下,为强化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不断创新传播途径,提高农民对专业农业技术的学习与使用。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灵活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中对农业技术进行宣传和教育。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实现网络连通,农民在闲暇时间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获取信息已经屡见不鲜,所以可以利用农民感兴趣的网站或者软件来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吸引农民注意力。如在西瓜视频或者快手平台中设置农业技术推广账号,普及农民需要的种植技术,为其提供切实的服务。或者在互联网中构建专门的学习网站,对农村中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培训,由其对村民进行宣传或组织农民共同学习相关的农业技术学习会议,提高农技推广效果从而实现种植产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提高农民种植技术的重视,由政府组织牵头,针对村内水稻种植情况进行管理,提高种植效率,提升水稻的种植产量。
2.2 提高农民参与度
农民是水稻种植的主要力量,想要真正提升水稻的种植效果、提高水稻产量,在推广的过程中,应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农民在参与后才能够更好地接收到相关信息和技术,从而将其应用在水稻的种植管理中。在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推广时,相关技术人员应走到农村中,深入到农民的生产和劳动中,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符合该区域环境的水稻种植技术,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技术的教育与推广,提高技术的使用效果。推广人员还可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在农村中设计专门的试验田,在作业时邀请农民观看和学习,或者直接在试验田中实践练习,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与度,提高整体的推广教学效果,进而使农民对水稻专业种植技术的掌握效果得到加强。
2.3 强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
推广人员的实力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效果有着较大影响,为提高技术推广效果,应着重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力。一方面,推广人员应加强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学习,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在农业技术讲解过程中,熟练应对不同的问题,并为农民提供全面且专业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加强推广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农民才能够更加理解相关农业技术的具体实施细节,并且对讲解人员更加信任。而在沟通不良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农业有效推广,农民不了解相关知识,也就无法在种植过程中实施相关技术,从而影响水稻质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水稻的种植与推广过程中,应结合种植区域的环境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水稻种植技术,同时加强对专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宣传,从而使整体的种植水平得到提升,促进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