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和措施
2021-12-07高璐熊志勤黄斐君
高璐,熊志勤,黄斐君
(宜黄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抚州 344400)
目前,我国农业正向有机农业方向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加强对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植物保护的意义
植物保护又被称为植物医学,通过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监测预警、防治检疫以及用药管理等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污染,真正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均发挥一定作用,是指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和生长状态等的检测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利用物理或者生物方法对植物生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或者通过监控保持农业植物规范化生长,或优化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对植物和环境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高作物产量。
2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想要更好地实现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
2.1 植物病理学分析
植物病理学是对植物患病的原因、状态和病害控制技术进行分析的应用科学,在病理学的支持下,农业研究人员能够深度地了解植物患病的原因,以及疾病的流行学,并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植物病害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处理方式,保障农业植物的顺利生长,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相关农业研究人员在病理学相关知识的支持下,对病原菌以及病毒等进行分析,尝试创造出具有较强效果的药剂来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同时研发具有抗病基因的作物种子,升级植物检疫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在现代化有机农业的影响下,相关研究应逐渐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2 虫害防治
虫害的防治技术属于植物保护的一部分,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对农业生物链中存在的昆虫和害虫进行研究,了解害虫对农业植物产生危害的原因,并对虫害的发生原理、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植物的抗虫机制和能力情况以及不同昆虫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掌握,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创新植物保护技术,保护农业产业的发展。
相关人员在了解昆虫与害虫的特点后,能够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虫害防治技术。如利用害虫的性激素,研究相应的药剂控制害虫的交配产卵,减少下一代害虫的数量;或者利用昆虫与害虫之间的生物链关系,实现对害虫数量的制约;或者与植物病理学进行结合,实现对植物遗传的调整和控制,研发出更为有效且对环境无影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3 农药学研究
农药学研究主要对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研究,如杀虫剂、除草剂、抗病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由于目前的农药已经是生产资料的一种,其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饮食安全的关注,有机农业不断发展,在此环境的影响下,必须要对传统的农药种类进行调整和改良,通过农药学的研究和发展,研发出对作物无不良影响,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农药成为研究者的首要目标。
因此相关研究者需要对农药使用情况以及作物和土壤中农药等不良物质残留情况进行深度的研究,控制农药与植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与影响,加大对病虫害的控制,减少对环境和植物品质的不良影响。
3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技术的具体实施
3.1 科学耕作技术
传统耕作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弊端。首先,我国大部分农村仍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主,小块地耕种过程中无法使用大型农机,整体效率较低、成本相对较高。其次,传统耕种中需要对田地进行翻耕、粉碎、起垄后再进行种植,翻耕过程中不仅会对土壤平衡产生破坏,同时会增加碳排放量,科学数据显示,近300年我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介于2.94~5.61 Pg。同时土地的翻耕也会造成水土的大量流失。最后,个体农户在耕作时,栽种的作物较为单一,整体收益率相对较低。为提高种植的科学性,保障有机农业植物的种植效果,应对传统耕作模式进行调整。
一方面,优化耕作方式。促进联合耕地,在耕作时使用效率较高的农业机械,提高实际的耕种效率。根据不同的环境对种植土地进行调整,如对旱地山区,应制作横坡或者进行土壤深松,减少土壤流失,保障水资源的使用。适当翻耕,翻耕深度在25 cm左右,避免长期超过40 cm的深翻,减少碳排放量,通过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定期对土壤质量进行检测,针对土壤性质进行人工调节,改善土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适当混种套种。套种指的是在前季作物种植后期,在作物株距间种植后一季作物,减少时间浪费,提高集约种植效率。间种指的是在高的作物中间种植矮的作物、或者对阳光需求不高的作物,实现对阳光和土地的合理利用,能够提高亩产的作物产量近20%。混种指的是将两种及以上作物进行混合种植,不同作物之间不产生影响,或者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但由于对作物种类的选择较难,选择不合理时可能降低产量,导致该种植方式效率逐渐降低。轮种指的是在同一块田地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使土壤中养分保持平衡,避免作物受病虫害的影响。如辣椒不适合与茄科植物连种,应适当与叶菜或根菜进行轮作;番茄不宜与茄科植物轮作,可以与甜玉米等进行轮作,减少蛾类害虫。
3.2 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
为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同时实现有机种植,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究,不断创新防治技术。
3.2.1农业防治
对病虫害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相应控制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针对性处理,实现有机种植,保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比如选择科学的方式进行种植,并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监控,避免病虫害突然爆发。或者在选种时,选择适应当地土壤环境的作物种类进行种植,提高种子本身的抗性。
3.2.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指的是利用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该方式的使用效率较高,能够在短时间内消灭大量的病虫害,保障作物的产量。但是大多数化学药剂对于作物的品质和环境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为实现有机种植,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应加强对化学防治技术的优化和升级。相关研究人员应选择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并且具有低毒和易降解效果的化学药剂,同时调整农药的施加方式,使药剂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降低施加药剂的次数,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还可使用昆虫性诱剂来模拟昆虫的性信息素达到诱杀的效果,性诱剂吸引单一性别的昆虫,能够有效控制害虫下一代数量,不会产生昆虫抗药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具有较强的环保性,适合在有机作物的虫害防治中使用。
3.2.3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物理因素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物理方式的环保效果相对较强,有利于加强对有机作物的保护。如可以在种植前,通过晒种和浸种等方式去除病菌。还可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针对不同病虫害无法适应的温度和湿度调整作物种植环境。或者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或者高压电网等设备达到灭虫的效果,也可以利用颜色较为鲜艳的粘虫板或者糖醋汁等对害虫进行诱捕,达到杀虫灭虫的效果。
3.2.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方法是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一种防治技术,是通过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特点实现病虫害的防治。该方式具有较强的环保性,不会对环境和作物的品质产生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体生态平衡效果。使用微生物防治时,主要利用常见的真菌或者细菌等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产生的一定物质,该物质能对害虫产生抑制的效果。如使用苏云金杆菌来对林业害虫进行控制、使用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控制等;利用寄生性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如使用寄生蝇和赤眼蜂等对农业害虫进行寄生、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利用捕食性天敌进行防治时,通过增加捕食害虫的动物数量来对害虫数量进行控制,避免爆发虫害。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有机农业植物种植过程中,为保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有机种植,应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相关研究人员应严格把控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监控和识别植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从而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管理,避免其大面积爆发。同时应优化升级有机作物的保护技术,保障作物质量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