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产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2021-12-07管益峰万正华
管益峰,万正华
(1.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桐源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 抚州 344112;2.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云山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抚州 344101)
水稻在栽培阶段,现代先进的机械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产业的质量有效提高,保证农业机械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加快农业发展的进程。
1 水稻超高产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的优势
1.1 丰富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水稻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如果水稻品种的质量低,会给实际的管理过程增添一定的负担。水稻超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我国水稻种植提供更优质的水稻品种,丰富水稻的资源。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的主要应用意义在于将水稻生长后期的净同化率有效提高,对水稻抽穗前后两个时期的干物质积累有很大的帮助。水稻超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下的水稻种植成活率更高,能够为农业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
1.2 增加稻米干物质积累
粮食生产期间利用水稻超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可以保证水稻的籽粒更加圆润饱满。水稻籽粒的成活率和重量取决于生长周期中光合产物的分配,一些资料显示,水稻在生长发育期间,如果长时间进行阳光照射,生长就愈发旺盛,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会明显增多。运用超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后,对水稻的栽培密度进行科学有效地掌控,让水稻获得最充足的光照,这样就可以提升水稻在一定时期内的干物质积累效率,有效提升水稻的千粒重。
1.3 提升水稻产量
水稻作为基础性的粮食作物,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确保水稻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农业部门重点关注水稻的超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力争带领农业向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我国以往的水稻栽培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如手工插秧和水稻收割等,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但最终的水稻质量和产量却不尽人意。现如今,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逐渐取代人工栽培方式,有效保障了水稻的成活率和生产质量,大大节约了资金成本和栽培时间,因此,推广和应用水稻超高产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 水稻超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2.1 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
水稻的育秧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中水稻秧苗的生长周期和后续的插秧进度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在育秧前需要将水稻种子进行药剂浸泡,杀灭稻种中携带的病菌,再进行消毒和脱芒处理,然后利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破胸催芽机进行育苗,将温度控制在38℃左右即可。机械化育秧可以控制水稻种子出芽迅速并确保排列整齐一致,以此保证稻种催芽达到快速、整齐和均匀的标准。机械化育秧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播种过程中利用播种机播种,可以保证水稻种植数量达到预期的标准,而且播种均匀,减少了传统人工播种形式出现的稻种之间距离过大、严重不匀现象,节省了水稻种量,而且填土平整,能有效控制每一个播种环节,节约了水稻育秧期间的成本投入,具有便捷、准确的优势。
2.2 水稻机械化耕地整地技术
为了满足耕地整地的具体质量标准,需要在所选栽培范围处提前做好耕整地的工作准备。栽培地区的土地要求平整,耕地的具体深度维持在10~15 cm,高度要在3 cm以下,表层的土质情况需要软硬度适当,泥脚深度不能超过30 cm,泥浆的深度在5~8 cm。机械化整地耕地可以保证后续稻秆还田,因为稻秆中含有硫、钾、磷等元素,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机械化整地具有均匀和迅速的特点,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情况,与人工整地方式比较可以看出,机械整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率,降低消耗的成本。
2.3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通常情况下,插秧的最佳时期需要在水稻秧苗成长到10~15 cm的阶段,利用秸秆还田机进行插秧工作可以有效维持薄水层不受破坏。插秧密度需要控制在25.5万穴/hm2左右,植株之间的距离保持12~13 cm,秧苗漏插和插坏率尽量控制在3%范围内。插秧机在实际栽插的深度需要调节至2.6 cm档,控制机械插秧的深度在2 cm左右,杜绝秧苗过深和漂秧的现象。利用机械化插秧技术,不仅提高了栽种的效率,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栽秧的深浅程度、保证栽秧的均匀和牢固等,另外,机械插秧的通风效果更加良好、返青速度快,而且增强光照效果,有利于水稻在后续的生长发育期间具有一定的抗倒伏和抗病虫能力,大大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2.4 水稻机械化施肥技术
水稻的肥料添加过程中,利用复合肥并结合施肥机械进行整体施洒,在稻田返青阶段再追加施肥两次,当机械插秧后长出1.5叶及禾苗有4.7叶左右期间进行第一次施肥,施洒150 kg/hm2左右的尿素。在出8.2叶期间进行第二次施肥,其尿素用量从150 kg/hm2提升到187.5 kg/hm2。在对稻穗施肥过程中,如果群体面积小,叶色过黄,可以断定为稻穗的数量不多,这时需要施洒60 kg/hm2左右的尿素,日期可以规定在倒3叶期间。机械化深度施肥技术是在机械插秧的同一周期中进行,并将化学肥料按照标准和需求埋入4~5 cm深及与秧苗距离5~6 cm左右的泥土中。土壤中埋入的肥料可以经过时间的变化逐渐溶解于土壤中,肥料的效果维持周期较长,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期间的营养所需。利用机械化深度施肥技术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人工施肥期间造成的肥料浪费,肥料量在购进阶段可以减少30%,在插秧工作中可以一次性全部施洒,节约了生产成本。
2.5 水稻机械化植保技术
水稻田间管理中的除草作业和防治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的核心内容。水稻经常会出现白叶枯病,可以利用叶枯灵或其他农业专用的链霉素进行有效防控。秧苗发育期间出现叶瘟病可以采用40%富士一号和同样密度的稻瘟灵每天进行1~2次喷洒。对稻曲病可以通过在水稻的出穗阶段喷洒井冈霉素进行防治。常见的水稻虫害主要包括稻螟虫和稻飞虱等,应结合实际的虫害侵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在后续的稻田除草工作中可以将稻苗进行移栽,用每平方分米2250~3000 mL的丁草胺进行除草工作。传统的植保技术主要依靠人工作业,严重消耗人力、物力,而且因稻田面积过大,劳动负担重,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工作效率不高,防治效果也不够显著。如今,利用植保无人机并结合对应的化学试剂进行高空农药喷洒,减轻了耕种人民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利用机械植保技术进行防治工作期间,不能逆风向喷洒农药,风力超过5m/s且风向波动性较大时不适合进行药剂喷雾工作,需要结合风力强度有效进行药物喷洒。
2.6 水稻机械化干燥技术
现阶段,我国根据机械化栽培技术特点设立烘干设备塔,利用该水稻干燥技术在保证水稻质量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实现水稻含水量短时间内降低,并达到国家的安全标准。该技术是保证我国水稻高产量收获的主要核心技术。此项技术不仅能够抑制阴雨天气对水稻造成的损害,节约了劳动力,提升了耕种户的劳动条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除此之外,水稻干燥技术可以保证水稻生产的质量,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进程,且能防止外界因素和自然灾害对粮食作物造成的危害和污染,并减少种植户在公共场所和道路上进行水稻晾晒的现象。
2.7 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
当水稻的穗部变黄且95%以上的稻籽粒变黄、稻谷含水量处于18%~19%左右时是水稻收获的最佳时期,应利用机械化技术进行收割,尽量避免割青的现象发生。在实际的收割工作前需要疏通田地中的水源,保持稻田地的干燥,满足水稻收割机可以在田地中正常运行的要求。传统式的水稻收获方式依靠人工完成收割、晾晒、运输和装袋等环节,整个工作流程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如果在收获期间遇到阴雨天气,还会耽误工时,导致田地中很多已经成熟的水稻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收割而落穗,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然而机械收割只通过收割和运输两个环节,水稻收割机在收割工作结束后便直接将水稻打成稻粒,将其运出田地,一部分进行烘干,不用进行人工晾晒,缩短了收割工作的时间,效率显著提高。除此之外,栽培方式因地域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插秧时间不一致,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成熟情况,安排符合当地发展的收获时间,发挥水稻收割机的应用价值和作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利用水稻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能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高效生产技术转化,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农民和农业产业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