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玉米病虫害的田间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2021-12-07
近年,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大面积推广玉米秸秆还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已经得到控制的病虫害正在回升,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危害加重。其中,玉米顶腐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茎腐病、玉米蓟马、二点委夜蛾等病虫害不断加重,给玉米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成为制约玉米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因此,认识这些病虫的田间危害症状并采取防治措施,是促进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玉米顶腐病
(一)危害症状
玉米顶腐病从玉米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病,但多从顶部心叶开始发病。一般在玉米9~10 片叶上开始发病,受害最重的是第11~13 片叶(大喇叭口期)。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有的叶基、叶缘褐色腐烂,有的顶部4~5 叶的叶尖全枯死,有的顶部叶片卷缩成长鞭状,有的呈不伸展的弓状,有的顶叶丛生等。
(二)防治方法
一是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集中销毁;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发病初期每667 m2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 g 或80%的代森锰锌50 g,兑水50 kg 叶面喷洒防治。
二、玉米褐斑病
(一)危害症状
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叶片颜色为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叶片的病斑呈干枯状。
(二)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合理密度,提高田间通透性;四是发病初期每667 m2用25%的粉锈宁100 g,或25%的戊唑醇75 g,兑水50 kg 喷洒茎叶,间隔7~10 d,连喷2 次。
三、玉米粗缩病
(一)危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玉米苗期最易感病,在玉米长出5~6 片叶即可显症,心叶不抽出且变小,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面沿叶脉上有蜡白色的隆起条纹,节间粗缩,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郑单958 等。
2.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3.适当调整播期,不提倡过早麦垄点种玉米,大蒜茬应在4月套种,使玉米苗期错过灰飞虱的盛发期。
4.药剂防治,玉米感染上粗缩病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防治,只能以防为主,减少飞虱虫源。防治方法:一是用6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拌种;二是玉米3~4 叶期,每667 m2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 g 或48%的毒死蜱乳油60~80 mL,兑水30~40 kg,对田间及周围喷药防治飞虱。
四、玉米茎腐病
(一)危害症状
玉米茎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病。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主要分为:青枯型,多雨时易发生,起病急,整株叶片突然青灰色失水干枯、果穗下垂。黄枯型,干旱时发生,发病慢,病株叶片从下部开始逐渐变黄枯死,果穗下垂,茎部变软腐烂。
(二)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郑单958、伟科702 等;二是增施磷钾肥与硫酸锌微肥;三是加强栽培管理,防止田间积水;四是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667 m2用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 g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50 kg 叶面喷洒,每隔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洒2~3 次。
五、玉米蓟马
(一)危害症状
玉米蓟马是玉米苗期害虫。蓟马个体小,会飞善跳。该虫躲在玉米幼嫩部,为害叶背导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并伴随有小污点。在心叶内为害时还会释放出黏液,致使心叶不能展开,随着玉米的生长,玉米心叶呈鞭状,重者造成烂心。
(二)防治方法
防治蓟马可用40%毒死蜱乳油1500 倍液或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对玉米叶片和心叶进行喷洒。对于已成鞭状的玉米苗,可用锥子从鞭状叶基部扎入,从中间豁开,让心叶及时生长。
六、二点委夜蛾
(一)危害症状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玉米田新发现的害虫,具有暴发性、幼虫聚集性、危害隐蔽性等特征。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时期。二点委夜蛾幼虫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表土下2~5 cm 处为害幼苗,在玉米3~4 叶期,幼虫咬幼苗基部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致使幼苗枯死,5~10 叶期咬断根部,造成玉米幼苗易倒、枯死。
(二)防治方法
由于二点委夜蛾潜伏在玉米田的碎麦秸下为害玉米根茎部,一般施药防治效果不好。可用48%毒死蜱乳油1000 倍液50 g 兑水50 kg,将喷雾器喷头拧下,顺茎喷浇,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部周围30 cm害虫藏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