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探究
2021-12-0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剧增,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的窘迫现状。发展资源集约高效、生态友好、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成为破解资源制约、环境制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近年,漯河市努力适应新形势,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对漯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漯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探索新路径。
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漯河市按照“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生态循环、资源利用”的工作思路,以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为载体,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构建多种循环农业模式。
(一)畜禽养殖—沼气工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舞阳县冬桃种植基地与漯河市天农源实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1200 m3沼气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液、沼渣种植冬桃,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使冬桃病虫害减少,产量增长了15%左右,冬桃外观、口感等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二)沼气工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延长产业链条
漯河市智博巨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双汇集团养殖场沼气工程相结合,将畜禽养殖粪污充分资源化利用。一是配套有机肥料加工设备,将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渣加工成有机肥。二是施用有机肥种植桃、猕猴桃等林果,不断优化园区环境,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三是将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发展初级加工、储藏保鲜、冷链运输等产业,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
(三)畜禽养殖—沼气工程—上网发电—高效种植
北徐集团特大型沼气工程集中处理集团及周边农户养殖产生的粪污,利用沼气上网发电,把沼液、沼渣供给集团生态农业园区,种植供港蔬菜。同时,周边农户依托该特大型沼气工程,利用沼液、沼渣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四)农作物秸秆—沼气工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集中供气
舞阳县绿隆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大型混合原料沼气工程1 处,以自身及周边产生的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每年解决133.33 hm2农田秸秆处理难题,年生产固体有机肥767 t,年生产液体有机肥2190 t,年生产沼气90万m3,满足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所有的有机肥与温室冬季增温需求,还可有效解决附近300 户农户的日常生活用气问题。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下降,蔬菜病虫害得到减少,采收期比普通的蔬菜延长,蔬菜产量增长20%左右,而且外观、口感等品质明显改善。
(五)沼气服务组织—生态循环农业
除了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漯河市还鼓励沼气服务组织发展,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理念落后
农业资源紧张及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未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农民发展理念滞后,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产品市场对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生产仍依赖农药、化肥,沼肥使用积极性不高且较为随意。
(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漯河市农业仍以小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理念落后,发展循环农业成本较高,抵御风险能力差,不利于生态循环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三)种养结合不配套
由于缺乏前期统筹规划,区域内养殖业与种植业规模不相匹配,造成有肥无地或有地无肥的尴尬局面,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三、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深化绿色发展理念
漯河市应加强绿色发展、生态循环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形成政府积极倡导、农户自觉参与的发展氛围,逐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加强部门间合作,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漯河市应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消纳能力,完善规模化养殖场与农业种植园区布局。鼓励大中型沼气工程及沼气服务组织发展,构建“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生态循环农业园区”“规模养殖场—沼气服务组织—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模式,为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发展奠定稳定基础,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三)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资金保障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需要着眼长远。漯河市要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目标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争取政策扶持及资金保障,鼓励引导各种经营主体参与,共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开发。
(四)加强指导服务,做好典型示范推广
漯河市在充分发挥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手段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农业服务微信群等方式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优秀经验做法,开展技术服务,不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业性、规范性,利用成功案例激发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加强项目管理,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建议漯河市引入专业化生产和管理运营,保证已建设工程、园区持续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冷链运输等产业及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资源产出附加值,实现多级收益,进一步提升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