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城市绿地植物景观彩化策略研究
2021-12-07丁洲
丁 洲
(舟山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心,浙江 舟山 316000)
1 研究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这不仅是我国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顺应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1]。舟山作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和国内著名旅游胜地,游客众多,城市园林绿化的品质优劣对彰显舟山的城市形象尤为重要。随着舟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2],“生态文明建设”[3]、“公园城市”[4]和“浙江大花园建设”[5]理念和精神引领下,舟山提出了以建设品质高端、充满活力、独特韵味的“海上花园城市”为目标。海上花园城市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海上花园城市建设”既吸取了相关花园城市的理念精华,又呼应了生态文明时代下花园城市建设的新时代核心思想,是凸显舟山海洋特色的一个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发展理念与新的城市建设概念,整体提升舟山城市形象,实现舟山群岛新区城市面貌的华丽转身,提高舟山市民和游客的幸福感以及获得感[6]。
2 舟山建成区绿地景观存在问题调查和分析
2.1 园林绿地绿化有余、彩化不足
当前,单一的绿化形式和单纯对绿量的追求,已不能满足舟山市民和游客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与舟山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形象难以匹配。为此,开展舟山本地特色彩化植物研究以及对建成区的绿地进行总体彩化研究,为今后舟山城市园林绿地彩化建设具有宏观、系统的指导作用。
2.2 应加强本地特色彩化植物的研究
众多在同纬度内陆地区表现优良的观赏植物,在舟山地区不一定适应。同时,舟山也富有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彩化植物,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加强对本地特色彩化植物的研究,有助于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可以为舟山市的“海上花园城市”和“品质舟山”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3 舟山城市绿地景观彩化的必要性
为提高舟山城市园林绿地中本地特色植物多样性提供相关策略;基于舟山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由“绿化”向“彩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7],目前尚缺乏科学系统的彩化策略,尤其是总体彩化规划设计指导城市绿地“彩化”建设,导致城市植物景观彩化建设缺乏系统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体系,因此本研究对舟山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为丰富舟山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色彩以及季相变化提供方法借鉴。
3 舟山本地彩化植物研究对策及建议
3.1 挖掘本地特色彩化植物资源,加强本地特色彩化植物的生产和推广应用
理清本地特色彩化植物资源,调查本地区彩化植物种类,筛选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彩化植物种类。在此基础上,依据相似种(科属关系)生态习性类比适当引进部分彩化植物品种,进一步丰富舟山的彩化植物资源。在丰富本地彩化植物种类的前提下,开展彩化植物在舟山城市绿地中的应用研究。在深入研究本地特色彩化植物种类和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本地区补充引进彩化植物的可行性研究。在对舟山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林地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本地特色彩化植物种类,并筛选出舟山本地特色彩化植物。对本地特色彩化植物进行保护,种类及品种优化、开发等,对评价较高的种类提出开发应用和保护建议,并对其中评价较好的本地彩化植物开展育苗和栽培应用研究,对其彩化效果表现、抗风性、耐瘠薄、耐盐碱、耐海雾等方面进行跟踪评价研究。
3.2 有序引进外来彩化植物,丰富彩化建设植物素材
要科学引种,根据植物亲缘关系,引进本地特色彩化植物的近缘外来品种;根据植物本身的习性和舟山本地环境特点,引进其它外来彩化植物。要逐步有序分期引种,先引进少量植株到舟山本地植物园或苗圃,进行驯化试验;引种外来彩化植物,要循序渐进,不宜一次性引进大量外来彩化植物品种。通过苗木生产和栽培应用综合评价外来彩化植物在舟山城市绿地中的彩化效果。
3.3 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对舟山城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彩化的引领作用
3.3.1 城市道路绿化方面
根据舟山城市道路彩化提升的难易程度,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方案。如,定海区种植空间和条件均较为紧张,大规模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植物景观彩化提升改造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彩化规划设计策略上宜采用在人行道、栏杆树干等空间和场地增加花箱的彩化方式进行彩化。加之舟山定海、普陀的城市用地紧张导致街道过于狭窄,机非隔离带、中间分车、人行道栏杆设置较多,可在这些设施上悬挂尺度和形式适宜的花箱,种植彩化植物,以达到彩化的目的。此外,在尚未设置栏杆的人行道可增设花箱,既起到组织人流的作用,又可以弥补因用地紧张导致植物景观彩化不足的弊端。
新城的道路大多以新建为主,提升空间较大,版式结构多呈现三板四带、四板五带的道路格局,机非隔离带、中间分车带和道路两侧绿地较定海老城区宽,可提升空间较大。绿化带可采用舟山本地特色彩化乔木加灌木加地被组合的改造模式,增加彩化植物的比重。机非隔离带端头15~20m需考虑安全视线因素为前提,适合以彩化低矮观花或观叶草本为主,机非隔离带和中间隔离带宜采用高分枝的舟山市本地特色彩化乔木为主,地被层以增加彩化灌木为主,适宜采用乔木加地被的改造形式。
3.3.2 城市公园绿地方面
针对平原性质公园的彩化策略,如翁浦公园、新城樱花公园、新城中央公园、群岛文化公园、桥畔公园、新城海景公园、梅园、定海公园、武岭湿地公园、莲花洋公园、东港海滨公园、鲁家峙中央公园、鲁家峙体育公园、内湖公园等平原型公园,则根据其主题风格规划和定位,确定植物景观主题色彩,并根据主题色彩选用相应的彩化植物进行提升和改造。主要体现色彩方面的“一园一主多辅”的彩化提升策略。
3.4 进一步推进舟山彩化植物引种园暨“舟山北纬30°植物园”研究和建设
近年来,外来植物和部分野生植物引种到舟山城市绿地中存在“水土不服”等适应性问题,因此外来植物需要一个引种驯化的适应过程。引种园作为科学研究试验的重要场地,与“舟山北纬30°植物园”建设结合起来,对今后舟山城市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为舟山市民提供良好的科普休闲场地,增加舟山市民的获得感;同时也为舟山市的城市园林植物研发和引种驯化提供良好的研究场所。本研究将“舟山北纬30°植物园”定位为以搜集、保护、保存、开发利用舟山本地乃至N30°地区植物资源为重点,同时适当引种国内外优良园林植物(含品种),开展园林园艺植物引种驯化、展示展览、科普教育以及相关科学研究,集引种驯化、游览休闲和科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建成既有丰厚的科学内涵、风景优美的园貌,又有舟山海岛和N30°特色的风景植物园。
建议“舟山北纬30°植物园”遵循“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园貌,海岛特色、文化的展示,突出北纬30°沿线景观风貌特色”的建园方针。建园总体构想按以下区块规划:以科学普及、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展览区;以科学研究、彩化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引种驯化为主要功能的科研活动区;以绿色运动、健身为主要功能的运动休闲区;以花卉和彩化苗木生产为主的园林植物生产区。
建议“北纬30°植物园”近期建设主要内容以科学普及、观光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展览区,可参考舟山市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迁地保护区、滨海特色植物展示园、月季园、山茶园、百竹园、万花园、花境园、盆景园、水湿生植物园、园林花卉示范区、农作园等专类园。舟山彩化植物引种园(舟山北纬30°植物园)建设具体建议:重视规划设计,提高建园水平,列入舟山市“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平衡市民游憩功能与科普功能,加大植物多样性研究工作,加强科学技术在植物园建设与管理中的运用,注重景观审美及游人体验,以及体现舟山市地脉和文脉特色。
3.5 科学编制舟山本地特色彩化植物应用示范指导手册,加强本地彩化植物的推广应用
对舟山本地特色彩化植物的应用进行指导示范,为舟山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和施工编制科学的、适用的本地特色彩化植物应用手册。本指导手册主要从应用形式、应用情况和彩化特征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舟山本地彩化植物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本地特色彩化植物应用的照片(植物的景观应用、植物单株整体、植物的花果照片);用彩平或者实景图片表达应用形式(群植、列植、孤植、丛植)或地被的设计形式;苗木市场情况(适合开发的产品形式)、苗木主产地;推荐应用规格;建议种植间距或密度等内容,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从舟山绿地的应用情况、抗盐碱能力、抗风性、主要观赏价值和季节、病虫害等方面进行归类,以方便舟山城市园林建设者、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4 结语
舟山群岛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其所孕育的植物资源在中国海岛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凭借舟山海岛野生植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深入调查挖掘筛选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观赏价值高、地方特色明显的新优绿化树种,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对提高舟山及周边地区的城市绿地植物景观彩化水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舟山现有的基础绿化升级为更高品质的彩化,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是舟山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核心要素,其中植物素材发挥着关键作用。舟山本地园林植物尤其是彩化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是提高舟山海岛植物景观特色的主要因素,可促进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业及其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化品质的提升也进一步提升了“海上花园城市”的内涵,增强了舟山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