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蜂 记( 19)
——半路养蜂
2021-12-07程永春
程永春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天太供销社,吉林 龙潭 132021)
( 续上期)
当一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中做出成绩、取得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带动周围或者与之熟悉的人加入到其中来,这就是模范效应。我不敢说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干得有多出色,也不敢说在养蜂领域取得多么骄人的业绩,更不敢说自己的养蜂技术有多么精湛,但是,我发现在平淡的生活中凡是与我相熟的人对我都刮目相看,他们对我的评价按照东北话讲就是挺有正事。前面讲述过周围的人在我的带动下办起了蜂场开始养蜂,当然他们的养蜂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磕磕绊绊、风风雨雨,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从吉林开年会回来后,我哥程永贵来电话说明年春天他和工友肖飞想办场养蜂,要到我这里来学习。一下子多了两个“徒弟”,我心里有点美滋滋的。
哥哥比我年长7 岁,这些年一直在吉林市从事家庭装修工作。肖飞与我同龄,长得高大魁梧,性情开朗,好结交朋友,桦甸城里人,木工。他和屯里的贾木匠是朋友,常来五道沟,自然就认识我。后来听说我哥干装修工作,他就到吉林和我哥搭伙揽活干。
春夏是家庭装修的淡季,秋冬是旺季。淡季常有接不上活的时候,他们就到劳务市场揽工,有时一连几日揽不到活;旺季活多干不过来,即便加班加点一个人也干不出两个人的活来,旺淡两季加起来挣钱也不多。看我养蜂收益可观,两人便产生改行养蜂的想法。
冬去春来,蜂群出窖后哥哥和肖飞就赶过来购买蜂群。我提前与商殿军师傅联系好,然后带着他们到他家购买。商师傅是红旗岭镍矿的退休干部,60 多岁,个头中等偏瘦,在“偏脸子”屯养蜂。那天,我们雇了一辆卡车去拉蜂群。路途险峻,有一段号称“十八拐”的盘山黄沙路,让人心惊胆颤。两车交汇时尘沙飞扬,黄烟弥漫。峡谷中尚未融化的冰雪如膏药一般敷贴在坡底。
买蜂很顺利,每人购买了20 群,商师傅考虑他俩是新手养蜂,额外又给蜂群添补了一些巢脾,他俩也很高兴。商师傅真不愧当过领导,办事考虑周全。
哥哥的蜂群放在我的场地上饲养,饮食起居跟我在一起。肖飞的蜂群安放在贾木匠的院子里,和贾木匠老两口搭伙做饭。哥哥与我形影不离,每天我管理蜂群他就边学边实践,遇到问题随时解决;肖飞每天按时过来,看完我的操作示范后回自己蜂场实践。我隔三五天去他蜂场检查蜂群管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他指出。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听我讲解养蜂理论。讲课内容与现在和下阶段的蜂群管理同步推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循序渐进。有时村里的蜂友常天来、汪海涛也过来听课,还有少女赵方方,她对养蜂的兴趣很浓。
我心里想:“养蜂示范户的牌子不能白挂,怎么也得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不能辜负驻村干部管舒和社长胡伟的期望,当时在会上可是拍着胸脯表过决心的,到时得看到成效,干出个模样来;还有,既然加入了养蜂协会,就要把养蜂户组织起来,把经验技术传授给他们,带领大家走合作发展、共同致富之路。一个人不在于他挣钱多少、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要看他帮过多少人,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敬,才能体现出自我的人生价值。”
他俩虽然是半路改行养蜂,却非常努力,爱学习、爱钻研、爱实践。我传授养蜂知识也做到细致入微。如何上巢础造新脾,巢内子脾的布置摆放,检查蜂群的要领,组织育王群,粘蜡碗育王、分蜂……我倾其所学,绝招全奉献。他们有木工基础,制作巢框、修补蜂箱都不是事。当年由于辅助蜜源充足,降低了饲养成本,管理上也省事,他们饲养的蜂群发展得很快。在椴树蜜前期,我哥和肖飞饲养的蜂群就发展到30 个采集强群和5 个交尾群。
2015 年的椴树在6 月14 日就流蜜,18 日开始清框摇蜜。我哥的岳父和肖飞的父亲都来帮着摇蜜。因为我的蜂群多,他们有一半的时间在帮我摇蜜。哥哥的岳父当过小学校长,满腹经纶。肖叔是地税局退休干部,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劳动之余,大家聚在一起就组成了话剧团。一个比一个能说,一个比一个健谈,当然,我也从不示弱。
椴树蜜前期高温闷热,上蜜盛涌,每天3:00 多就开始摇蜜。蜂群壮进蜜快,每群一次就摇取15 kg 左右的蜜,这对于养蜂新手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真正看到了蜜蜂的采集能力,极大地鼓舞了他俩的士气和信心,更加坚定改行养蜂的选择是正确的。6 月28~29 日连续下雨,影响蜜蜂出勤,哥哥和肖飞有些担心,怕蜂蜜减产。我耐心地开导他们,养蜂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很多,不要把一时一事的得失看得太重,要沉住气,把握全局,目光放远,持续向前向好发展。譬如,春天我就建议他俩少分蜂、养强群,不要盲目地扩大饲养规模,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养蜂并不只是单纯掌握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思想,力争走出一条自己感到欣慰满意而没有遗憾的道路。后来雨过天晴,蜂群继续进蜜,但没有前期强盛了,一直持续到7 月10 日才结束。我哥和肖飞各采收蜂蜜1 500 kg。两位新手初获成功我也如释重负,觉得对他俩也算有个满意的交代,不妄为师一场。
到了秋末,经亲属联系,我哥将蜂场迁至蜜源丰富的桦甸常山镇饲养。这里山高坡陡、植被茂盛,每年夏天来此放蜂的人很多。我哥在此地居住了5 年,后来又迁至吉林市郊购买的房子里养蜂到现在。他虽然没创造出巨大财富,但日子过得顺风顺水,称心如意,其乐融融。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更加凸显出养蜂的优越性。
肖飞把蜂场一直放在五道沟饲养,他的妻子能说会道,有经商头脑,于是便开了一家蜂产品商店。妻子守着店铺经营生意,肖飞往来于城乡之间,捎带收购农村的一些山货特产到店里销售。他自幼在城里长大,同学朋友很多,到了“五一”节就经常邀约他们到乡下踏青赏景、参观蜂场,了解蜜蜂。后来,他又搞起个人认养蜂群的方式,更加激起他们的兴趣。到了周末、节假日,他们带着家人到蜂场管理蜂群体验养蜂乐趣,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活动。同时,也带动肖飞的养蜂事业越来越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