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人才路径

2021-12-07高文超宋伟香刘兆平

福建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行业协会共育产业化

单 翠 高文超 宋伟香 刘兆平

(1.莆田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2.中核华辰建设有限公司 福建莆田 351100)

0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劳动力密集的建筑业受到了严重影响,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建筑行业未来的必然走势。“十四五”规划时期,是我国建筑行业由建筑大国走向建筑强国的重要时期。以福建省为例,预期2025年,全省建筑业产值高达2万亿元,装配式建筑产值超过2500亿元[1]。

行业的发展需要相应人才作为支撑。研究表明,我国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专业人才缺口以4.3%的速度增长[2],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如何有效培养具备装配式技术的产业化工人, 是建筑业与教育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统筹最大化资源与平台整合的效益,构建高校提供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企业提供实践教学、行业协会参与评价监督、政府政策鼓励引导的以学校为主体的“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工人,以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 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装配式建筑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如朱琳琳,李林,马利耕等[2]基于大数据背景提出企业、高职院校以及行业协会共建的装配式技术人才体系,并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构建网络精品课程体系,达到有效培养装配式技术人才的目标。赵景波,朱敬旭辉[3]从新型工业化市场发展需求入手,将本科专业知识教育模式与职业资格教育模式相结合,融入3+ 思想(“互联网+”“职业化+”“创新创业+”)搭建“线上线下”双创人才培养平台。郑惠虹[4]指出与装配式建筑发展速度相比,相关人才储备匮乏,尤其是在项目综合管理、建筑工业化信息化、装配技术、智慧工地等方面的人才,通过政府主导、行业引领、校企深度融合,搭建成政校企行协作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的立交桥。

2 “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工人可行性分析

2.1 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方面

(1)充足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任教师

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全国普通高校硕博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6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27%,且保持逐年快速递增态势。同时,国家鼓励高层次人才延迟退休,逐步把高校老年人才资源化,进一步提高学校专业理论任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为市场所需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2)优质的教学平台资源

结合现代化教学信息技术,普通高校拥有线上、线下国家级精品教学资源,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与管理平台,确保学生接受到最优质的专业知识教育,并对行业先进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同时,通过施工仿真模拟教学,使学生对实际施工操作有一定的客观认识,有助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入门与提高。

(3)系统的培养人才的经验与方案

高校在人才培育经验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学校具备系统培养人才的计划与方案,并拥有制定系统培养人才计划与方案的经验,懂得如何进行知识点的先后教学,课程间的贯穿与联系。学校人才培养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打下坚实基础。

2.2 企业实践教学方面

(1)有效的实践场地

装配产业工人的培育企业首先应考虑装配式施工企业与装配式示范项目,该企业具备装配式施工全过程的教学与指导场地。同时,使钢筋水泥施工场地赋予行业先进人才培育摇篮的意义,对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2)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

装配式建筑企业拥有充分的实施项目与指导项目实施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结合施工现场与项目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并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启发学生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之所在,将学生所学应用到项目的管理与施工过程中。

2.3 行业协会沟通评价方面

(1)促进多元主体沟通协调,是跨界合作的纽带与桥梁

建筑行业协会是政府与建筑企业沟通协调的中间者。行业协会的存在,使建筑企业的政策诉求得到了反馈,成为政府制定政策了解市场行情的突破口、多元主体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因此,建筑行业协会的存在使得多元主体合作成为可能,并为合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合作过程的评价者与监督者

建筑行业协会作为跨界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对多元主体的合作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健康发展,提高合作效益,为装配式产业工人的培育做出贡献。

(3)促进新成员的参与合作

建筑行业协会是建筑行业的彼此交流与融汇的节点,并对建筑企业实际情况具有一定了解,对装配产业化工人培育对建筑企业条件满足情况较为知悉。建筑行业协会可有效依据不同建筑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与需求促进“1+N”多元培育主体的参与与合作,壮大“1+N”培育体系。

2.4 政府政策鼓励引导方面

我国政府政策引导方向是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南针,“1+N”多元主体跨界合作需要政策的激励与引导,政策的激励成效可有效促使学校、建筑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克服重重难题走向合作。简而言之,政策的出台,是“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工人的有效开端。

从客观方面,资源共享、合作共融一直是我国政府积极促进与引导的方向,“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工人,符合政府引导方向,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具有一定可行性。为有效满足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人才的需求,“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人才也是必要的。

3 装配产业化工人“1+N”培育路径探索

3.1 地方政府出台针对性引导政策

由可行性分析可知,政府政策对“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工人具有激发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基于“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进行细化,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落地化,政策条文具体化,促进地方“产学研育”一体化发展。

3.2 学校成立装配产业创新应用培育班

学校新招生培育上岗时间需要3~4年,短期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学校在大学生教育层面可以成立装配式产业创新应用培育班,针对装配式产业需求人才进行制定培养方案。同时可与“1+N”多元主体形成装配产业学院,从企业挑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公司成员,进入装配产业学院进行装配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学习,根据岗位需求其培育时间半年至一年不等,具体培育方式如图1所示。

3.3 行业协会积极与企业沟通,达成合作协议

行业协会在“1+N”多元主体合作的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沟通协调,引进新的、优质的合作单位,为多元主体培育体系注入新血液,以便培养出符合行业前沿需求人才。“1+N”多元主体沟通协作系统如图2所示。

3.4 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多方会谈

“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工人最大的阻碍因素,是多方需求、功能、运作模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沟通不畅、协调不齐。行业协会作为中间沟通协调方,可定期组织“1+N”多元主体会谈,表达各方需求与现阶段运作难点,共商策略,携手共进。

3.5 积极吸纳行业培训机构融入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培训机构发展迅猛,行业前端信息技术开发与教学平台搭建都处在发展前沿。如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业培训机构的加入可有效提高装配产业化工人对模拟施工、BIM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云平台等尖端信息化技术平台学习与应用能力。

3.6 构建合作平台,达成中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1+N”多元主体共育体系一旦形成,尽快搭建合作平台,对多方合作后期的运作起到一定保障作用,使多元主体共育体系达成中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可以快速有效培养出建筑业发展前沿所需人才,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

4 结语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离不开装配产业化技术人才。短期人才的极度缺失仅靠高校人才培育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但人才的培育又离不开学校这一人才孕育的摇篮。因此以学校为培育主体,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1+N”多元主体共育装配产业化工人的人才培育体系应运而生。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学校创新培育学院和班级的成立、建筑企业的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多方沟通协调、吸纳行业培训机构的融入,以及多方合作平台的搭建等路径,可以快速、高效培育出符合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的装配产业化工人并开辟出一条新型、多元、共建的行业前端人才培育模式。

猜你喜欢

行业协会共育产业化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