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户外休读空间在校园全寿命周期的建设和意义
2021-12-07王世英
王世英
(临沂大学基建处,山东临沂 276000)
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单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从产生之初作为单纯的传授知识,到今天的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将增加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其自始至终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全完整人格的科技人才。因此,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大学校园,其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就需要始终围绕如何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人格进行。
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心理逐步发展、成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行为特点[1]。学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属于封闭空间,随着高校总人数和考研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教室、图书馆数量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宿舍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作为学生休息场所难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而作为其每天日常学习、生活所必须经过的场所——校园户外场所,其情境的氛围更易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尽可能的在校园户外场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借助情境的力量和学生从众的心理,激发广大大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1 校园总体规划阶段(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1.1 空间布局及道路交通
近些年,受我国城市建设功能分区理论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新建校园的总体规划基本也是采用功能分区的理念进行布局。且由于前些年高校扩招,规模扩大,大部分高校新校园、校区的规模、面积过大,采用功能分区的布局,造成校园功能分区过分独立,各功能分区距离过远,学生生活流线过长,远超过大多数人日常步行可以接受的400~500m 的距离,导致师生需要借助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的使用,虽然方便了师生的快速通行,但不利于师生在室外驻足停留,更遑论在户外进行交流、学习等活动。同时大量的交通工具不但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影响,也会对校园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特别是对需要安全、安静环境的校园休读空间的使用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校园总体规划时,在不同功能建筑分区布局,及道路交通规划时,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围绕全校师生共享资源,合理划分各功能分区,组织交通流线[2],使功能分区之间的路线联系长度,尽量保持在大多数人日常步行可以接受的最长距离内,同时,最大化利用校园资源。
对无法满足日常步行可接受的距离,需借助交通工具联系的各功能分区间的交通联系路线,系统规划校园道路交通时,在满足不同交通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组织交通流线,明确校园内的主要交通干道及各级道路的合理布局,实行人车分流,创造舒适宜人的步行交通体系,在方便师生通行的同时,避免车辆对休读场所及场所内的人员的安全、活动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2 校园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校园景观绿地时,既要考虑让全校师生共享、具有较长闲暇时间进行户外休读的大面积集中绿地,还要考虑为各分区内学生课间就近进行户外交流、学习的节点绿地,同时也要兼顾联系各功能分区之间,学生每天必经交通流线的带状绿地中休读点的布置。使校园绿地系统在创造丰富的空间环境效果的同时,形成有利于布置满足不同时长、不同学习方式的个人或群体,进行户外学习的“景观面——景观线——分散点”的有机景观系列[3]。
2 分区规划设计
2.1 建筑布局组合
群体建筑周围空间,是师生最便于进行课间户外活动的场所,群体建筑布局要紧凑合理,创造有利于师生课间户外交流学习的场所。而围合式或半围合式的布局既是中国延续千年的建筑群空间特征,也是大学在西方发源时采用的模式。围合或半围合的空间模式处于核心的庭院,能最大程度共享庭院,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根据相关理论,群体建筑之间的连廊、道路,及各单体建筑底层户外也是设置户外休读空间的有利场所。根据空间本身需要具有的领域感、安全性及环境的适宜性的要求,连廊、道路的设计需要确定合理的宽度和形式。既要满足交通的需要,又要满足学习时对空间领域感的要求;而建筑的间距,则需根据日照分析,保证建筑底层室外有合理的光照时间[4]。
2.2 校园广场
正如每座城市都建设有作为城市的客厅及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广场一样,校园总体规划一般也习惯于在校园主要、标志性或大型建筑前布置性质、尺度不同的广场,这些不同尺度、性质的广场的主要功能,也往往是作为学校举行不同类型集会、讲演及表演活动的场所,但在满足学校这些较少举行的不同类型的团体活动外,平时很少使用。为避免平时这些广场成为校园空旷、荒凉之地,同时又能充分利用空间,建设更多的师生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时应合理布置广场边界和广场内设施,综合考虑日常情况下各类校园广场的利用,充分吸引个人或小团体在此学习和交流。
2.3 校园景观绿地的规划设计
校园景观绿地是师生户外休读的主要场所,其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及景观建筑、小品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户外休读空间环境质量的美观性和宜人性。
2.3.1 校园景观面。校园内的景观面是供全校师生共享的集中景观区,既是学校生态绿地,也是整个学校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享受自然之美的场所。集中绿地作为全校师生共享空间,应结合绿地周边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出尺度不同的、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广场、铺装面作为校园的休读空间用地,以满足个人、小集体和群体对不同学习空间的需求,同时还要为师生从不同分区进入这些空间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路线。满足学习空间的易达性,增加整个景观区域的生机和活力。
2.3.2 校园景观带。联系校园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过渡景观带,是学生每天生活的必经之地,是学生流动最多的交通线,设计得当,最容易吸引学生,利用饭前饭后、课前课后的小段时间,在途经之地,进行个人和小团体户外学习的最佳场所。怎样通过精心的设计吸引从此经过的学生,驻足停留,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是校园景观带绿化设计的重点。根据良好户外休读空间应具备的条件,首先需要有线形、宽度合理的步行道和既能让学生驻足活动,又不影响行人通行的简单园林建筑或铺装面;其次,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让空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安静性;另外,布置舒适的桌椅,并注意桌椅布置的位置和朝向,满足学习设施需要的舒适性。
2.3.3 分散点。分散在校园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各功能建筑周围的小块绿地,是学生课间闲暇时间,最易到达和使用的地方,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和植物配置,是吸引学生课间进行户外修读的最佳场所。分散点内的休读空间,主要是为个体或三五人的小团体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服务,景观设计时,要本着小而精的理念进行景观铺装、植物配置及学习设施的布置。
3 户外休读空间的施工
户外休读空间的施工,决定校园户外休读空间使用的美观度、宜人度和舒适度。户外休读空间绝大部分设置于校园景观绿地内,其施工内容和方法属于景观施工的范畴。而景观工程的施工不同于一般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施工,一般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施工,更多的是讲究施工时的技术性,而景观施工在要求技术性的同时,更注重施工中的艺术性和美观性。它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同时还要体现景观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体现景观的意境美。因此,在休读空间的景观建筑、铺装、植物配置及园林小品的设置、施工时,要注重景观施工的二次创作性,及户外休读空间铺装面的美观性、平整度,苗木的形状、朝向及坐凳的布置位置及朝向等细节的处理[5]。
4 校园户外休读空间的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良好空间、环境的保持,有赖于精心的管理,因此,为保持校园户外休读空间的生机和吸引力,要及时更换维修校园修读场所内损坏的设施设备;及时修补损毁的路面及铺装面;及时清扫地面卫生,及时清运垃圾;同时根据季节和植物个体的生长特性,及时修剪周围的植物;夏季定时喷洒灭蚊灭虫药剂等,以保持休读空间对师生的吸引力。
5 结语
具有蓬勃生机和活力的良好校园户外休读空间的建设,是一个从校园总体规划开始,直至使用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的活动,以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从良好的校园户外休读空间应具备的条件出发,探讨在校园总体规划、分区设计、建设施工、使用管理的不同阶段,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校园户外休读空间的思路和原则。以期为建设适宜、美观、人性化的校园户外休读空间,营造校园浓郁的学习氛围和气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