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2021-12-07王煜
王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林业工程质量管理总站,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木料或其他林产品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森林,包括特用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等。新疆适宜栽培的主要有特色果品经济林,如红枣、核桃林、苹果、香梨等;油料经济林,如文冠果等;工业原料经济林,如松林、花椒等;药食经济林,如枸杞、沙棘等。经济林的发展会带动经济水平的提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新疆各级政府积极投身到以经济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推动绿色发展。
1 新疆经济林发展思路
1.1 理论分析
新疆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属于灌溉型农业,造林是生态综合治理的首选措施之一。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造林地多为沙漠戈壁、风沙前沿、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等困难立地,造林成本高,选择抗逆性强的具有经济生态双重效益的经济林尤其重要,也是实现节约型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商品经济思潮影响下发展经济林,对林业的认知从以往纯生态型转向生态经济型,以市场作为龙头,寻找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林。商品率高、见效周期短、品种多样化,又具备生态效益,满足上述特性的经济林应优先考虑。
经济林水平的提升需要依靠人力、物力、财力的共同支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升物质和能量流动,将其转化为效率,从而获取生态经济效益,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又是林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政府已意识到经济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成为提升大美新疆形象的有力保障[1]。
1.2 经济林和防护林的关联性
新疆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干旱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而两大沙漠广布的沙源在大气环流作用下不断侵蚀绿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新疆地区夏热冬冷,春季大风多伴有沙尘及寒潮天气,防护林既能改善农田、果园微环境,确保农作物、经济林稳产丰收,还能保障绿洲国土生态安全,同时,对修复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保持西北地区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农牧业连年丰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态经济依赖于防护林体系,二者相互依存,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营造防护林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
2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2.1 特色林果种植结构有待优化
新疆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已培育形成环塔里木盆地周边经济林主产区和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3 个林果产业带,建成了以红枣、核桃、香梨、葡萄等12 种优势树种的林果产业。2012 年,统计林果面积已突破1333333.33hm2,产值500 亿元,成为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为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受交通运输、栽培模式技术、销售渠道等历史的制约,目前,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林种植结构,如最佳优生区布局,核桃、红枣等市场收购价连年下滑,经济林加工品种、深加工领域少之又少等。
2.2 标准化程度不足
新疆经济林和国内外发达区域相比存在显著差距,特别是在经济林建设过程中,标准化生产管理程度不足,造成部分果园低产低质、商品率不高。没有很好地利用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生产、打造更多生态安全的优质有机果品品牌。因此,想要使新疆经济林获得可持续高效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及科技人员应提升对标准化生产的重视程度。
2.3 防护林产业化程度不足
由于历史及技术成果的局限,新疆防护林存在以下问题:(1)防护林杨树纯林多、混交林少,造成生物失调,抵御有害生物为害能力差。(2)受水源不足、季节性紧缺、农业节水技术、土壤贫瘠等因素影响及生态用水难以保障,造成不少林带缺株断行、林相残破、病虫害加重。(3)杨树木材市场持续低迷,更新砍伐的木材收入低,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加剧了防护林的恶化。(4)部分防护林维护更新工作滞后,导致结构失调、稳定性降低、功能退化。应重新认知防护林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将经济林和防护林二者结合,最大化发挥其经济效益,是地方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经济林产品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社会环境有所改善,这一现状导致社会对经济林产品、质量有了更高需求。但当前新疆地区经济林加工水平低,还不能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此外,果品采后处理不及时,配套冷库不足,冷链运输跟不上,产销协同落伍等,使得部分商户在贮藏、运输、销售果品的过程中,会对果品品质产生影响,降低了其商品性。
2.5 管理水平低
新疆地区经济林人均管理面积大,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大多采取粗放式管理,使得果品品质、商品率难以保证。除此之外,栽培技术和管理方式均会对经济林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急需开展经济林栽培配套技术研发攻关集成创新,龙头企业带领果农进行产业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管理,达到丰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持续增收。
3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善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经济林有了更高需求,这一现象对经济林的长远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经济林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将地区资源作为优势,通过科学决策、规划布局、制定发展计划,使经济林可持续性发展得以落实。想要使经济林的双向可持续发展得以落实,经营者不仅要对经济林的发展树立正确的认知,对其进行严格管理,还应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其中。新疆干旱区水资源极度匮乏,造林成本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要更加注重经济林产业化的发展、质量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而实现经济林可持续发展[2-3]。
4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策略
4.1 鼓励科技投入
想要实现经济林的优质发展,一是加强科技研发力度、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严格平衡水土条件,实现新疆地区经济林体系的提质增效、生态功能的提升、良性循环并可持续经营。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多样化方式培训示范,提升经营者、林农的专业素养。三是因地制宜加强各类经济林示范园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全疆防护林由传统生态型向经济生态型转化,使各地州县市政府、经营者、林农的观念得以改变,并且将技术成果全面推广,进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的目标。
4.2 落实规模化生产
为了增加经济林市场占比,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栽种品种,将规模经营作为基础,提升经济林产量和质量。当前,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工业化生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科学技术在经济林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提升了区域经济效益。
4.3 深度加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新型技术应用于经济类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经济林产品。经济林产品加工不精细,会产生废弃物,实际上作物废弃物也具有利用价值,应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作物废弃物的深度加工不仅能提升区域经济效益,还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程度[5]。
4.4 防护林树种良种的应用
针对新疆各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和生态环境,结合现有防护林的更新,筛选出经济生态性状优良的林木良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营造高档景观用材防护林,既能起到防护作用,又能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突破防护林树种单一、天牛为害、防护林效益低下等技术瓶颈,从而提高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及经济价值,激发农民营造管护防护林的积极性,优化新疆各绿洲防护林林分,使得防护林更新步入良性循环,显著提升经济生态效益,促使防护林面积大省成为高档用材林培育基地和木材及高档家具生产销售集散地。
5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相辅相成。正因这一原因,致使部分区域在经济水平飞速提升的情况下,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生态污染情况。林业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还具有经济效益,因此,在创建、经营经济林的同时,还应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二者共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