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绿道建设浅析
——以北京市通州区重要通道生态游憩带二期建设工程为例
2021-12-07汪勇翔
汪勇翔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1 绿道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为社会经济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逐渐造成了交通拥堵、公共绿地生态效益低下、老城区建设滞后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
作为解决相关城市病的途径之一,各城市正大力发展构建城乡绿道网络,倡导绿色出行,串联公共空间提高市民参与度,保护沿线绿化环境,带动城乡发展,助力解决各类民生问题。
以“北京市通州区重要通道生态游憩带二期工程”,以下简称“游憩带二期工程”为例,介绍4 类有代表性城乡绿道的建设实践。
2 项目建设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结合市副中心建设提升,制定了全区绿道体系规划,致力于形成覆盖整个通州城乡区域的绿道网络,加速城乡可持续发展。
“游憩带二期工程”作为全区绿道体系的一部分,实施总长度43.2km,包含“环办公区绿道(6.2km)”“减运沟绿道(5km)”“梨园绿道(2km)”“假日乡居环绿道(30km)”这4 条绿道。分布于城市行政办公区、滨河绿廊、老城区及近郊乡村,面对的社会及环境问题各不相同。
3 总体设计构思,定制选线规划
3.1 “衔接区域慢行系统”
影响选线的第一要素是制定合适的接驳点,与周边现有慢行系统有效衔接,构建网络化体系,增加连续性慢行系统的辐射范围,是绿道倡导绿色出行的前提。
在详细设计层面,以安全为先,绿道与市政交通的接驳点应远离车行交通密集区域,并在骑行绿道出入口设置减速带。步、骑路的宽度、材质宜与周边慢行系统一致。
3.2 “梳理城市公共空间资源”
选线的另一影响因素是确定其需串联哪些城市公共空间资源。
从绿道所处位置来看,环办公区绿道、减运沟绿道、梨园绿道属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城镇型绿道”。其针对的公共资源主要包括城市广场、社区游园、带状绿地、文化景点等,往往以步行线路为主。
假日乡居环绿道是位于乡村地区的“郊野型绿道”,链接的空间资源更多是河流、林地、农田、乡村等自然美景及人文景观,建成后往往演变为城镇居民户外踏青观光的游线。
4 分段设计详述
4.1 “行政办公区绿道”,建立便捷慢行线路,缓解区域交通压力
该绿道构建于环绕北京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带状公共绿地之中。随着市政府各部门的迁入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启用,区域交通流量陡增。周边城区来往于办公区进行公务的人流,在早晚高峰拥挤于沿线3m 宽的市政人行道中,构成通行不便及安全隐患。
绿道在此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能够高效吸引人流的进入,分摊市政人行道的通行压力。
4.1.1 接驳公共交通站点,第一时间分散人流。通过将步行绿道与办公区各公交站、地铁站建立无缝衔接,为办公人群第一时间进入绿道提供便捷指引。
4.1.2 形成更方便的步行路径。绿道在周边现有步行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衔接公交站点与办公区出入口的之间的直向便捷慢行线路,设置专项指引标识,从而可以高效引导人流,减少通勤时间。
4.2 “减运沟绿道”,打造生物友好型滨水绿廊
减运沟,是一条城市内河水道,其西侧1 条平均15m 宽的带状绿地构成了5km 长的滨水绿廊。由于绿廊中缺乏步行线路,不但大面积的绿地被踩踏,绿廊本身服务于周边市民的重要游憩功能亦未能体现。同时,因沿线植被层次单一,多样性缺失,绿带的生态效益低下,生态稳固性较弱。因此,建立绿道提供慢行游线的同时,增强生境多样性及稳固性是“减运沟绿道”设计的要点和难点。
4.2.1 路、水关系的处理。“亲水”是滨河城市空间的魅力所在,但保障临水安全是设计的首要前提,减运沟绿道的选线与水岸保持5m 以上距离,避免游人无序接触复杂的水岸环境。但在沿线7 处景观节点布置了亲水的观景平台,设有护栏保障安全。同时,为防止汛期河水对基础设施的侵蚀,整条绿道的选线均处于河岸最高水位线之上。
4.2.2 丰富水岸植被群落,营造滨水栖息地。减运沟绿道所处绿带面积有限,从实际出发,考虑主要增补亲水植被组团和最高水位线以上的乔灌混合林2 种植被群落。针对性构建涉禽游禽,林间鸣鸟,啮齿类等城市动物种群栖息环境。
在临近河岸常水位线2~5m 内,增补为傍水动物提供潜藏环境的亲水植物,包含金钟连翘、郁李、平枝荀子、鸢尾、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香蒲、菖蒲等。在最高水位线之上,补植提供蜜、果的乔灌混合林带,以利于构建动物筑巢及觅食地。植被包含银杏、栾树、国槐、西府海棠、花楸、碧桃、山杏、金银木等。
4.2.3 构建低干扰环境。降低人为干扰,是构建良好生物栖息环境的重要基础。一方面通过在绿带沿线靠近市政道路一侧增加乔灌林密度的方式,减弱噪音和夜光灯对绿地内部的影响;同时,绿道的选线主要沿着绿带的一侧,适当限制行人进入沿线一些大面积集中绿地,为动植物种群的生存和自然演替留出空间。
4.3 “梨园绿道”,助力城市更新
绿道所处的“通州梨园地区”,是人口密度大,居住组团多的老城区。穿梭于其中的“梨园绿道”,其辐射的街区大多有公共游憩设施老化,功能设施缺漏的问题。
4.3.1 实地了解真正的需求。应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了解老城区的居民需求。如通过观察长期被行人踩出来的林间小路,获知这里长期存在的通行需求,理应接入绿道网络之中。而老人们在林下的裸土地上搭桌下棋的画面表明,此地是周边居民的习惯性户外社交场所,需要增设新的场地设施。
4.3.2 增设绿道沿线的功能性游憩设施。在了解实际需求的同时,亦须知公共投资对绿道沿线的基础设施有明确的限额标准。即适当配置高使用率的实用游憩设施和功能场地,避免出现仅为提升景观形象的高造价设施,如雕塑小品、景观墙等。梨园绿道更新的沿线基础设施包括:增设简易休息座椅、沿线的指引标识、小面积硬质铺装场地,更换破损的地面铺装等。
4.3.3 注重体现绿道设施的包容性特征。老城区内这条绿道的使用人群包含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绿道应体现社会关怀,营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为此,梨园绿道在选线时均以平坦地形为基础,沿线避免出现陡坡路段构成通行障碍。同时,路面材质的选择上以塑胶等软质面层为主,方便老年儿童群体的使用。
4.4 “假日乡居环绿道”,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
“假日乡居环绿道”作为一条位于城市近郊的“郊野型绿道”,其建设里程达30km,是一条以骑行线为主的绿道。在满足乡镇居民使用的同时,亦要完成吸引城区居民短途观光,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
4.4.1 资源保护先于人为参与。“假日乡居环绿道”串联的公共资源大多是自然林、果林、农田、水道等自然资源。引入绿道体系的同时,保护好这些当地环境资源的原风原貌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绿道的选线因此均不直接穿过林地、农田,而是更多利用区域内的市政混行路形成“借道”通行。
4.4.2 构建自然及人文资源观光网络。绿道在接驳区域公交站点,方便城市居民到达的同时。在突出的自然风光节点,设立骑行步行休息驿站和小型休憩场地以利游览。除自然资源之外,乡村的人文景观也是联动的要素之一。该绿道衔接了12 个自然村,各自然村都自发在与绿道的衔接段修缮了篱笆、步行路、停车场等设施。将绿道体系的引入作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机遇。
5 其他绿道设计要素
5.1 重视沿线土地权属
由于绿道沿线的土地权属各有不同,往往涉及诸多土地拥有方和后期管理方。在绿道规划之初,设计人员应与各方统一协商,了解需求,制定解决方案,以利后期落实。
5.2 合理增加沿线植被群落多样性
绿道两侧绿化改善,是绿道建设资金投入的重要方面之一。城镇型绿道沿线的上层绿化大都较为良好,以成规模的乔木林为主,改善的重点在于增植林下的灌木、地被,形成丰富的低维护下层植被群落。郊野型绿道在进行植被提升时不宜引入过多外来品种,避免影响本地植物种群结构,降低生态系统稳固性。
5.3 环保材料的应用
绿道作为慢行路径,主要以人行和骑行道为主。适于采用承压有限但节约环保再生材料作为地基垫层和面层,这些再生材料由城市建筑垃圾回收构成。再生材料制成透水砖、透水露骨料混凝土等已在通州地区的绿道建设中大量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6 展望未来城乡绿道的发展
城乡绿道在优化城市步行交通、改善沿线绿地生态效益、提升社区公共空间质量、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未来我国城乡绿道网络化体系的完善,绿道将进一步深入社区及乡村,结合智能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为城乡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改善,体现社会公平、社会包容,在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乡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