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07欧阳海燕

现代园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城市道路植被海绵

欧阳海燕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外,为了取得更好的绿化效果,需要充分利用设计工作开展中的水资源。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更好地解决设计工作中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提高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水平。

1 海绵城市理论的总体概述

从这一理论得以应用的主要原理角度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本质上是借鉴海绵吸水和蓄水过程中内部结构的变化原理,将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应用问题进行全面规划的一种独立性理论。意在最大化地合理利用城市有限的水资源。另外,与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相比,海绵城市理论中背景下的城市开发和建设更加重视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具有先进性的一种城市建设思想[1]。从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角度分析,可知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形成更为科学的城市水资源利用系统,通过提高城市内部排水、蓄水的合理性达到稳定城市环境中水资源供应和利用的目的。具体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角度上来说,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意味着能够直接用在城市道路绿化以及景观设计中的水资源总量会有所提升,水质质量也能够同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2 两者融合应用的基本原则

2.1 选择适当的植被类型

分布在城市道路建设区域的绿化设计区域与传统的绿化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有本质的区别。这类绿化设计工作由于受到城市道路区域和线条特征的影响,植被种植的范围和种植类型都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有效选择。具体来说,不同的植被由于生长习性不同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情况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在景观设计中的引入应用。在选择植被时,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一是植被本身的生命力要强[2]。通常可选的植被类型集中在已经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长状态茂盛且易种植管理的植物。二是植被最好具备空气净化功能。城市道路环境中,汽车尾气污染相对较严重,这意味着城市道路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是相对较低。因此,可选择具有净化作用的植被,在装点城市道路,提升其美观性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三是植被的日常养护便捷性要强。城市道路环境下的绿色植物群落在生长环境方面长期稳定,而且由于植被景观设计所处的特殊位置,其日常养护工作的频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且总体频率不高。这就对植物本身的养护要求和生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选择自身生命力强且不需要精心进行养护的植被。

2.2 重视植被选择的差异化

这里所指的差异化,是指道路景观设计中所应用的植被需要结合不同的季节或地理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和变化,一般情况下,夏季的雨水储备丰富,可在这一阶段种植一些具有较高蓄水能力的植物,起到对夏季水资源利用进行调配的作用。另外,城市雨水管道也会对植被的种植类型产生一定的影响。必要时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选择要交替进行[3]。一方面保证植被与道路景观设计的紧密融合,另一方面提升植被在景观设计中类型的丰富性,达到通过植被设计美化道路环境的目的,发挥出景观设计的作用。最后,差异化的选择要求对植被的管理维护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虽然上文提到用于道路景观设计中的植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防御能力和生长能力,但当不同类型的植物交叉融合应用在道路绿化设计的过程中时,充分重视管理方法的差异。

3 海绵城市理论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

3.1 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

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是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海绵城市中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还是专业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都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在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在于结合水资源的总储备量与景观设计阶段的用水量,在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和种植绿化技术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避免新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城市长期以来稳定运行的水资源循环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从道路设计的专业角度分析,设计工作应避开天然湖泊,从优化空间布局的角度设计城市道路的绿化。另外,城市道路的建设状态也是影响道路绿化设计效果的重要条件。例如一些在建的道路,需要在具体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中重视景观与道路的有效衔接,对可能出现的交叉口区域,要注意提升设计工作的针对性。

3.2 截留理论的应用

截留理论主要是指在设计环节采用下沉设计模式,运用能够降低雨水流速和流量的材料进行结构设计,达到截留的作用。这一理论可以充分利用雨天产生的自然水资源,实现雨水的大面积有效存储。从城市水循环的角度上来说,降低了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而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上分析,当雨水的地表径流量得到了减弱,意味着由于雨水丰沛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缓解。水污染现象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角度分析,截留理论的应用在实践中也可以借鉴下沉式结构的优势,通过加宽绿化设计隔离带形成下沉效果,尤其是在地势较高的道路设计中,可规定5~10cm 的范围做好雨水截留[4]。从道路交通状态方面分析,雨水得到有效截留,降低老人城市交通道路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缓解了由于雨水积累造成的交通道路阻滞现象。

3.3 促渗透理论的应用

促渗透理论是针对城市内部道路环境中发生积水现象后需要融合应用的理论。从推动道路绿化设计的角度上分析,促渗透理论就是增强道路的渗透能力的理论,要想达到道路设计效果中这方面指标的提升,可以通过选用具有渗透作用的材料设计景观,这类材料不仅本身的渗透效果较好,材料设计中的拼接缝区域也能够切实发挥出渗透效果。关于原材料应用的具体区域,主要集中在人行道、车行道区域,这2 部分区域中水的渗透处理效果提升能够帮助雨水更好地渗透进地表的基层和土壤层次。如果遇到旱季,储存在地下的水资源能够同时借助渗水材料达到通风换气的效果。这实际上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对水资源最大化地有效利用。在具体建设施工环节中,渗透性材料的应用无法独立实现,需要在与水砖材料和沥青多孔混合材料的融合应用状态下发挥作用。最后,促渗透效果形成后,对于缓解城市建设环境中的热岛效应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调蓄理论的应用

调蓄理论也是针对天然的雨水资源,通过净化处理技术的应用达到更好的回收利用效果。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中,可建立独立的蓄水池结构或者利用下沉式绿地和湿塘达到更好的水资源调节应用效果。尤其是在雨水丰沛的季节,这些结构对降低雨水的径流量和流速非常重要。以湿塘为例,其结构的总体高度与常规的绿地建设地标相比略高。当湿塘的蓄水满荷时,雨水就会产生溢出效应,进入到城市排水系统中,这些水源可以在城市处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时发挥出节水并提供充分水资源的作用,且这部分水资源是已经经过净化处理的资源,可通过管道输送直接应用。

4 融合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两者融合应用时,应当同步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系统的需求和运行模式,找到适当的融合应用切入点,为取得更好的融合应用效果提供帮助。另外,针对不同原理进行应用时,应通过适当的模拟试验观察实际的应用效果,观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针对融合应用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最后,两者的融合应用效果应注重持续性的观察和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对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在海绵城市理论融合应用时,实际上也处在不断完善和提升。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景观设计工作的动态性和自然环境变化的丰富性。只有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断完善,才能提高这一理论与道路景观设计融合是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中,能给这一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在应用时,按照不同的理论模型,在设计环节借助植被和道路高度层次的差异,让道路景观设计更具科学性,在达到美化城市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效果。

猜你喜欢

城市道路植被海绵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城市道路施工中几种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追踪盗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