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021-12-07徐娜
徐娜
(兰州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
草原资源保证了草原生态结构平衡,而且在保证物种多样化、生物丰富性、资源环境多元化等层面都有显著贡献。广阔的草原环境同样孕育了特殊的草原资源,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草原资源被严重破坏,超载放牧、随意开垦、水体资源随意浪费等现象,导致草原资源越来越稀少,拉响了自然资源维护的警钟。
1 草原资源不科学应用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资源需求不断提高,由于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低,草原资源日益缺少,在草原资源维护和草原资源应用上的矛盾越来越明显[1]。草原资源重点布局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依靠草原资源优势,蓄养牲畜居民大概占33%。在草原资源被超载放牧、不科学开垦、严重踩踏的状态下,草原产草性能和其他资源的基本能力降低了30%~60%。同时,草原荒漠化与沙漠化问题愈发明显,造成60%以上的草原处在半草原、半荒漠及半荒漠、半沙漠化状态下。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伴随草原的大力开垦、不科学的放牧等,导致呼伦贝尔已有8200km2以上的草原被开垦为耕地,破坏了质量最佳、产草率最高的草甸区域,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自然环境[2]。伴随草原资源的开垦,呼伦湖内珍贵的哲罗鱼、蒙古红鱼等已经灭绝,而且呼伦贝尔湿地系统的不科学开发,也造成“地球之肾”出现了“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2 草原资源保护现状
2.1 法律法规约束力度不足
我国当前针对草原的法律较为单调,仅有《草原法》,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已调整了《草原法》,但调整后的《草原法》于生态补偿和草原违规占用、建设处罚上依旧有许多问题及立法空白。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国家方针政策缺少长久性与稳固性,草原资源自然补偿缺少良好的法律支撑,导致当前草原资源自然补偿陷入困境。有法不依情况十分常见,很多干部群众不清楚保护草原的各项法律条例,执法不严,监督管理机制滞后。
2.2 草原保护体系不完善
草原保护体系不匹配,“重建设,轻管护”,未妥善处理保护与应用之间的关系。(1)进一步优化草原承包运营责任制。草原承包后有些管理不全面,有些档案信息保管不标准,原始信息不完整,随意调整草原用途,随意转出使用权等草原应用不标准情况比较普遍,草蓄平衡机制未贯彻执行。(2)草原资源自然补偿资金不足,补偿管理混乱。尽管近几年国家财政下拨专项经费用作草原资源环境补偿,但因为草原资源环境补偿规模大、周期长,各种开支复杂,缺少生态补偿经费。同时,因为专项经费无独立的机构来管控,应用不科学、专项经费挪用、他用等情况十分常见,不能为草原资源环境补偿带来基础的物质保障。(3)国内草蓄平衡管理还处在起步期间,有些具体的制度与实施方式还需要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深入探究和优化。在实践过程中,草蓄平衡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4)草原管理团队综合素养较低,在全国草原监理者中,具备本科学历的只占22.7%。在草原监理者专业层面,草原专业占25.9%,法律专业占4.9%,导致草原行政管理部门力量薄弱。
3 草原资源科学应用及保护途径
3.1 草蓄均衡
不科学应用草原资源具体表现为草蓄比例不均衡,导致牲畜比例超过草场产草量,为确保牲畜食物获取,从而造成草场被超载放牧,随意踩踏,最后引起水土流失,草场荒漠化等严重问题。保证草蓄均衡的基础条件是要管理牲畜数量,而且经过创建人工草场来实现增多产草量的目标。在创建人工草场时,能够通过在草场内穿插栽种豆科物种、禾本科物种等,达到“生态提产”的目的。豆科物种内的蛋白质成分高,用于牲畜牧草可以有效增加牲畜蛋白质浓度,提高整个牲畜肉质和幼崽成活率。而且豆科物种可以吸收空气里的氮成分,增加土壤内的氮肥浓度,整体提升了草场资源的产草量和产草性能。如果依靠人工大量施加氮肥,就会造成地下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增大。所以,采取“生态提产”+人工草场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牧草产出量,适应畜牧业发展要求,增加其经济利润。
3.2 加强草原环境监测
依法保护草原资源,农业部门设置独立的草原监理机构,我国已经创建县级之上草原监理组织600 个,包括5600 多位草原监理工作者,肩负国家草原执法、核查草原载蓄量、监测草原资源及生态、草原防火灭灾、草原野生物种资源维护与管理等任务,保证各种保护草原的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草原环境监测是保护草原工作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基础任务,草原监理机构应持续推进国家级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及预警机制监理、管理,努力实施全国草原范围、生产水平、生态自然情况及其草原保护和发展效益的监测任务,积极组织全国草原资源调研及普查活动,只有从整体上认识了草原,多角度统筹保护草原资源。
草原监理机构当前正在抓紧建立各级政府草原任务目标责任制,以形成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合力,在退牧还草的基础上,也实施了对已开挖草原退耕还草的项目[3]。另外,还推进了畜牧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保障牧区经济架构的调节,实施草原牧民承包运营责任制,激发农牧民保护与发展草原的热情,增设草原围栏、牧区水利等基建项目投资,稳固与提升草原生产水平。逐步优化基础草原保护、草蓄均衡、禁牧休牧及轮牧机制,使需要依赖草原工作生活的人更加爱惜草原、保护草原、建设草原。
3.3 制定草原开垦与治理方法
草原资源涉及较多具备良好效益的产物,所以,草原资源属于一个较大的生态保护库,其中,包括大量珍贵的中草药、矿物及自然产物,比如,肉苁蓉药用价值高,寄生于梭梭树根下[4]。大范围栽种梭梭树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作用,但伴随人类大力采摘肉苁蓉,毁坏性的采摘方法破坏了梭梭根部,造成草原荒漠化进度不断加快。
对于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调研草原环境,监测草原总数、退化状况等,然后和各科研院所合作,进而提出草原治理对策[5]。比如,经过策划畜牧业来维护草原;引入优质草种种植,使受损的草原区域能够逐步复原;针对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方,通过栽植树木与草皮的途径慢慢治理;积极创建草原保护设施,部分地方因为水利条件不好,因此,草原生长状况差,可兴修水利工程,促进补充灌溉,迅速复原草原环境。
3.4 草原虫鼠问题处理
3.4.1 鼠害处理方法。(1)生物灭鼠法:指依靠鼠类天敌,像鹰、狐、鼬等消灭鼠类,达到防治鼠害的目标,简单方便,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高。由此,需要保护好鼠患天敌,并为这些天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例如,安装猛禽停歇杆、架子、墩柱等。(2)机械灭鼠法:利用鼠夹、套笼、弓箭等设施及水灌挖洞、压板法等灭鼠,适宜用在数量不多的鼠类防治和鼠患调查方面[6]。(3)化学灭鼠法:这是处理鼠患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具备迅速、经济、全面等特征,适合用作大范围灭鼠,常见的办法包括毒饵法、喷洒法、烟熏法等。
3.4.2 虫害处理方法。草原虫害经常出现,在预测预报的前提下,草原和人工草地出现虫害后必须立即解决。根据害虫类型、草地类别、治理时间差异,采取多种方法与施药机器。(1)化学药物治理:按照不同虫类挑选灭虫剂,结合农药性质与灭虫功效,灭虫剂可分为十类。当前,常见的农药包括敌敌畏、氧化乐果、敌百虫等,施药方式既能直接喷粉,又能搭配毒饵和超低含量喷雾等,如防治苜蓿夜蛾可选择高氯氰菊酯,治理效果明显,小范围虫害可通过人工和机引喷雾器施药,大范围出现虫害能够用飞机迅速治理。(2)微孢子虫处理:选择一种很小的原生生物,大都是昆虫寄生虫,受到蝗虫侵袭后,在体内繁殖,令寄主死亡或生殖能力下降,进而管理害虫与群数量来解决害虫。微孢子虫可以感染50 多种蝗虫,对人畜没有任何毒副影响,且不为害天敌,不污染生态,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4 结语
总之,草原资源的生态平衡保护,为现代人类及子孙后代所创造的价值及效益已经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保护草原资源,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促使人和草原生态和谐共处,进而真正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