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场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2021-12-07李波蒋彬周晨
李波,蒋彬,周晨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休闲农场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及文化等资源,与农业生产活动及乡村文化等紧密结合,具有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并能为人们提供休闲、教育、体验等方式,能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活体验需求的农业经营场所[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对自然及田园生活的向往,推动了农业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并为休闲农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而植物作为构成场地的重要要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会使人们心情愉悦[2],同时植物本身能够发挥其科普、药用、商业的价值,近年来围绕植物科普教育形成的农业观光园、农场及农庄更是数不胜数。但对休闲农场的植物景观设计系统性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还是其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和拓展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植物景观对休闲农场可持续发展及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休闲农场新型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能为以后的休闲农场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1 休闲农场的植物景观类型及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休闲农场通过演化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如农业观光园、农业产业园、休闲生态农庄、休闲农业园和农家乐等形式,根据休闲农场植物景观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观赏型
主要以优美的自然植物景观或人工景观为依托,具有集聚化、规模化的特点,主要以满足游客的观赏娱乐为主,如:花海休闲观光园、农业观光园。
1.2 科普教育型
主要以植物的科普展示为依托,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使游客不仅可以完整地了解农产品生产与制作、植物的种植养护与加工生产,还能通过植物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农业科普园。
1.3 经济贸易型
主要以植物和其加工产品的售卖及相关植物主题活动为主,具有生产性、综合性、规模化的特点。游客主要体验采摘、种植等休闲活动。如:种植、采摘休闲农场、农业产业园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进展
2.1.1 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由我国台湾地区传入大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临近城市和景区的农民,自发举办西瓜节、荔枝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去品尝、观光旅游,这是中国休闲农业的萌芽。1987 年“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农业旅游市场正式打开。1998 年后,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旅游政策,标志着休闲农业发展的成熟,如:1998 年,原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2001 年出台《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2004 年在全国评出203 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一系列政策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至今,休闲农业通过兼收并蓄,出现了新兴发展形式,如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3]。国家对休闲农业的相关政策依然在稳步推进。
2.1.2 国内休闲农场植物景观的发展。国内对休闲农场的植物景观的研究文献较少,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农场现有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植物品种的选择与调查、某一特定植物景观的研究及农场的植物选择原则等方面。如在现有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上,杜伟哲[4]提出农场的景观植物设计首先要在原有场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再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与配置,达到符合生态景观、旅游观光、农业生产3 方面要求的植物设计目的[4]。谭彦[5]提出在保护周边环境和植被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观花植物种类,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高景观效果[5]。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与调查上,周静等[6]通过调查与分析休闲农场植物景观现状,得出农场现有的植物景观只重视简单的形式美,在植物景观文化性的表达上还考虑得不够深入的观点。对特定植物景观研究方面,廖锴[7]以湖南农业休闲园药用植物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与应用中医药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邱梦洋等[8]剖析了花海主题农业观光生态园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特点、类型、功能等方面,提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景观设计学为理论方法,设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条。在植物选择原则上,吴琼峰等[9]提出应展现时空序列、强化体验感、形成地域特色及创造意境,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产业起源于19 世纪末的欧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及以物质商品生产所确立的主要发展模式,人们在工作之余越来越需要休闲。目前,休闲农业在欧洲、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产业规模,形成了多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意大利是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之一,从19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绿色假期”、“绿色农业旅游”、“教育农业园”等理念的提出与不断发展,使意大利成为休闲农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法国的休闲农业是由非政府组织引导发展起来的,多个非政府组织如法国农会常务委员会(APCA)、互助联盟(CNMCCA)、国家青年农民中心(CNJA)等组织的联合形成了相关的“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10],为农产品的销售与发展提供了便利,使法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
日本休闲农业模式为观光型农业、设施型农业、特色型农业3 种,分为市民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渔业、自然休养村、自助菜园、农业公园等多种类型[11]。美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早,起源于19 世纪的乡村旅游,仅1970~1980 年,美国东部有500 处以上的休闲农场[12],可见当时休闲农业发展之盛。并且为保障休闲农业的长久发展,1862~1973 年,政府颁布多部法律文件如《宅地法》《农业法》等文件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2.2 国外休闲农场植物景观的发展。国外由于休闲农场的发展较早,在相关植物景观的运用与发展方面领先。早期如法国普罗旺斯及荷兰,普罗旺斯面对农村的发展水平很低,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人口老化,密度稀疏等日益明显的问题[13]。1955 年法国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升级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利用普罗旺斯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气候温和,山谷间气候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种植薰衣草,薰衣草形成的经济型植物景观,及由薰衣草衍生的相关旅游、加工制作产业,使普罗旺斯享誉世界,至今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提到荷兰就会想到郁金香,温和的气候环境及地理优势,使荷兰适合许多花卉的生长,荷兰也素有“欧洲花园”的美称,其鲜切花市场占据全球的60%[14],由花卉衍生的休闲旅游产业同样占据着国家旅游产业的很大一部分比重。这些都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植物景观规模化、商品化发展成功的先例。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20 世纪70 年代,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开始形成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如韩国的周末农场、欧洲的乡野型农场、法国鲜花主题型农场等发展形式。这一时期的发达国家利用农场植物景观及特色在发展旅游观光及产品的加工外,还赋予了它新的功能:科普教育。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科普教育体系。如美国的农场幼儿园,利用农场开办幼儿园或研学旅行,农场就是教室,大自然就是老师,在游戏游玩游学中学习知识,其中包含围绕植物景观形成的自然教育体系。
3 结语
概述了休闲农场植物景观的类型与特点,通过结合相关文献,对比分析国内外休闲农业及休闲农场植物景观的发展,目前对休闲农场植物景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集中在现有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植物品种的选择与调查、某一特定植物景观的研究及农场的植物选择原则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及研究体系,今后休闲农场的植物景观研究,应趋向于更加全面科学、多元化、多角度、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