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与新媒体传播双重视域下高校美育实践的改革创新

2021-12-07建,高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媒介美育智能手机

张 建,高 尚

(1.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重庆 401120;2.重庆财经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重庆 401120)

人工智能寄托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理想追求。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政策层面吹响了向人工智能进军的时代号角,“人工智能”正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和它的数据、算法、硬件、互联网接入和存储等组成要素使得信息传播技术的效能突飞猛进,尤其是叠加移动互联网技术嬗变,新媒体、新新媒体层出不穷,大众传播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智媒体时代已经迎面走来。智能化将成为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媒介传播向智媒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媒介技术大爆发前夜,重提美育的价值

现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应用等技术的广泛普及构成了互联网泛在智能发展的基础,而VR/A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则成为驱动媒体快速智能化发展的直接动因。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将信息进行重塑和整合,更加高效、快捷地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低头族”“手机控”跨越年龄、阶层的大面积涌现,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使用行为,机不离手、手不离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作为客体的媒介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发生颠覆。人的情绪、心理、态度、行为等都越发受到机器的操控。人与技术谁才是主人,人的“异化”风险引发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疾呼。学者们纷纷呼吁在大数据算法机制中应该发挥出人的主体性。当人们被科技逼得晕头转向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了人性,人,才是我们发展的根本!

在《科学和现代世界》一书中,怀特海将19世纪工业化留下的灾难性问题归咎于对美学问题的忽视。许煜承袭了这样的观点,认为有必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提美育的重要性[1]。审美教育以培养感性能力和发展完满人性为目标,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感受人生的情趣、意味,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升华的过程。审美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地发现美、感知美并创造美的过程。美育有助于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的理想人生。总的来说,美育是促使日益汹涌的技术发展回归人性的关键。一方面,美育在技术对人异化的背景下,探索追寻回归人本身的路径和方法,力求用美的情感将人们从“沉溺”的堕落中拉出,转而享受“沉浸”的美好。另一方面,技术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而美育是来培养人的。技术的人性化需要人性化的人来造就,美育需担当起培养更多理性与感性和谐发展的完整的、全面的科技工作者的重任。美国媒介学家保罗·莱文森在《人类历程回放》中首次提出“人性化趋势”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媒介技术在进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符合人类需求和便于人类使用它进行信息交流的倾向[2]。同时媒介的演变史呈现出审美功能不断强化的过程,由此甚至可以说,媒介的“人性化”发展趋势也就是其“审美化”发展趋势[3]。人工智能与新媒体传播双重视域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媒介审美价值与功能,转化为有效的美育资源,以现代媒介工具作为新的美育手段就成为一个越来越引发学界、业界关注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移动美育:智能手机时代高校美育的实践创新路径

霍金曾经担心“全面发展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的终结者”,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有过“发展人工智能就像是召唤魔鬼”的言论。这些听上去有些悲观主义的言论,恰恰是人工智能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佐证。人工智能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纳米科学、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之一。它研究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弱人工智能(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只是现在水平还比较低,甚至处在弱人工智能中比较低级的阶段;2.强人工智能(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我们现在还做不到;3.超人工智能(在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事实上,人和技术的关系正日益产生着变化,盛国荣曾对这一过程与“人—技”关系的认知做了总结性思考并指出:“工具技术时代,人们对人与技术的关系的认识多含感性因素和偶然性;机器技术时代,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中,由于技术负面效应的凸显,人们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多为批判性的反思;后现代社会中,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认识则表现出一种比现代主义更彻底的怀疑主义,同时也开始考虑重构人与技术的关系。”[4]“人—技”关系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社会与技术相伴相生的现实境况,而由于技术负面效应的凸显所产生的批判反思则是我们对技术警惕与担忧的外在体现。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加强,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个体的手机使用行为、手机使用特征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进一步引发了“手机控”这一社会症候的新表征。“手机控”赖以存在的介质与载体——手机,更为智能化,更加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使用需求,个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智能化也进一步改变了“手机控”的表征,使得“手机控”行为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对于个体的影响更为深刻,促使人类社会重新反思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不仅是智能化,社会化、移动化、个性化和界限模糊化等均已成为当前媒介演进的特征。社会化意味着新的媒介形态将渗透到受众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兴媒体的用户;移动化解决受众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新兴媒体形式和应用的问题;个性化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信息产品、传媒产品的定制问题;界限模糊化是在新的媒介形态中,已很难分清楚媒介与生活场域的界限。大量生活应用既是新兴媒体,又是常见的生活应用,传统的媒体类型划分在此已然失效。在这一背景下,宽泛意义上的“大媒体”概念已经出现,智媒体带领我们走向新的手机使用与信息消费阶段。

智能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传媒生态与传播环境的改变又反过来深刻影响着生活其间的每一个个体,重塑着其手机使用行为,改变着“手机控”现象的外在表征,使得“手机控”研究不再是关乎个体的话题,而成为涉及数字化生存环境下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人工智能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飞跃发展带来种种学习、生活便利,他们迅速融入并习惯于所谓的“数字化生存”。但与此同时,在海量信息冲击下沉溺于网络景观的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情感交流日渐减少,相当一部分人还陷入技术工具的黑洞而不能自拔,误将虚拟的读屏符号当成普遍意义与价值的出发点,导致理想与信念的虚无,渐渐失去创新意识,不再拥有批判观念和探究精神。曾经大学生书生意气、朝气蓬勃,而如今天之骄子的形象已然消失殆尽,成为迷惘(迷网)的一代。同时,网络虚拟空间对传统审美观念起到了解构和颠覆的作用。大学生由于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不足,无论在欣赏美、表现美还是创造美上都力不从心。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在这个自由、开放的虚拟世界中都变得难以分辨,信息资源的繁盛与精神世界的贫瘠成为了现实。严谨、精致的审美态度,高雅、脱俗的审美情怀,深刻、清新的审美趣味渐渐被随意、世俗的网络审美观所消解。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写道:“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5]290-291技术是理性,审美是感性,美育的功用就是平衡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下带来的人类感性与理性日益扩大的鸿沟,在技术至上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美育像个盾牌一样阻挡技术对人的异化,让人保持本性。而作为智能、高效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智能手机(移动智媒体)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代表,呈现出“高技术”与“高审美”的特征,将科技的美释放出来,让美与科技充分结合,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人工智能和新媒体传播融合的“浸媒”时代,媒介信息和艺术审美相互融合,从传统媒体感官体验到多种感官交融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促进、相互实现,带来不同以往的体验增量、信息增量与视角增量,足以证明艺术的发展变迁可以以科学技术的革新为依托,带来更好、更新、更强的审美体验。“融通科艺,即融通科学与艺术”[6],二者相辅相成,将催生出更新的艺术思潮和科技理念,也有利于二者更快地发展与更紧密地融合,对于审美教育同样开辟出崭新的路径和领域。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手机作为可移动的现代美育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时时刻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让生活更加充满趣味。这样的美育不必局限于现实的物理时空,既可以跨越时空,也可以遨游虚拟世界。智能手机本身已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崭新的审美方式,更具包容性、自由性,更加尊重不同文化趣味和审美选择,可以培养平等、开放、兼容的现代审美意识,重塑开放创新的美育生态环境[3]。

人工智能与新媒体传播双重视域下,合理运用新的媒介技术与工具,探寻智能手机作为高校审美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对于改进和优化审美教育意义重大。“移动美育”是基于智能手机开辟的移动审美方式,凭借智能手机强大的技术与审美功能,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人获得审美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的一种新时期的审美教育方式[3]。移动美育可以成为当今智媒体与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美育实践创新发展的新手段、新方向。

三、人工智能与新媒体传播双重视域下高校美育实践新样态

始于智能移动终端与社交网络的媒介变革,已引发媒体受众的审美趣味、审美消费与审美场景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研究者基于人工智能和新媒体应用的现状以及应用潜力对未来美育进行展望,进而构建出未来的高校美育新样态。而这样的新样态实际上是以人工智能与新媒体传播双重视域为视角,以人工智能服务于多元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教与学的潜力与特征为中心,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方式为切入点,探讨高校美育发展之路,探讨以学生为导向的,指向真实生活体验的美育模式、样态,从而使高校美育落到实处且更加高效。

样态一:蔡元培倡导美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而且也包含非正式教育之美育。他认为,美育应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其实施范围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7]668。移动审美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性美育途径,在多元、开放的美育氛围中培养人的情感,以智能手机为手段唤起人最真挚的自由表达[8]201。借助于智能手机可以形成汇集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技交互等于一体的美育平台,以支撑跨越时空的教学互动和交流体验,很好地搭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实现美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高校审美化课程开辟更为广阔的资源优选空间,为更加高效的审美信息传输途径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也为大学生培养多元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理想、高雅的审美趣味提供学校、家庭和社会交融互通的美育途径。在真实情境的生活体验之中,移动美育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随时随地获得美的熏陶与感染,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样态二:研究者们认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数据进行挖掘,可以支持学习者进行精准化、个性化学习,可以使教师从课堂管理、作业批改等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教育价值的事情[9]78。在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新一代互联网环境中,美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产生了海量的美育数据,其量大、多样,来源于真实的美育场景,具有巨大的美育价值。通过对美育数据的挖掘与智能化分析,实时跟踪与反馈的智能化测评,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教师可以智能化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启发式教学。师生及时、高效的审美交流互动,在生动具体且千姿百态的对美的事物把握理解中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和审美想象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高校美育效率。熟练掌握与使用智能手机将不再仅仅是审美教育中的技术添加剂,它更是一种素养,且将和美育一起共同承担起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和谐发展的职责。

样态三:“在高等教育中,在人生追求知识,自我完善的这一高层次上,美,不应当只是一些具体的可感形象、多彩的令人愉悦的事物,而应当是人和人生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的代名词。因此这个阶段的美育,也不应当再仅仅是某种领域的美的欣赏教育,而应当是关于人及人生在一切领域的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审美欣赏及审美价值观、人生理想的教育,即人和人生最高境界的教育。”[10]151人工智能和新媒体传播双重视域下,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移动审美空间,伴随着全新的审美取向,带来新型的文化样式与生活样式,必将引发当代审美教育方式、方法的新变化[3]。在这全新的智能化美育环境中,大学生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方面面去感受美的事物,在智能化平台的学习和交互中沉浸于美的体验,逐渐形成审美判断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实现多元的审美趣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在高校广泛开展移动美育实践的改革创新,用崭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美感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长此以往,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行不悖。培育完整的人的愿望在技术潮流喷涌勃发的背景下将更加现实、可行、普遍。高校美育也将更符合时代潮流,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美育的未来也一定会更加光明,更加充满希望!

猜你喜欢

媒介美育智能手机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智能手机数据或将拯救生命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使用智能手机增大肥胖风险?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