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究
2021-12-06谭洪飞
谭洪飞
摘要: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步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生态环境领域也是如此。由于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种类庞大,收集、查阅等都极其不便,且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层出不穷,难以高效、准确、完整记录在册。为了有效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本文深入探究生态环境监测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途径和重要性,并将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档案是指在从事各种环境监控活动过程中所发现和形成的,监测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历史数据都会被转换成一个具有实际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历史记录,以此形式来将生态环境的质量与数据信息用客观的角度真实的记述并反映出来。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环境下,档案机构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要从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对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化环境下的整理、处理、归纳、利用与开发,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建设完善、科学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但是从真实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档案管理机构的信息化进程较慢,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发展进程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一、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指的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档案进行归纳、管理、利用的方法。具体来讲,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意思就是这种管理方法不能对纸质材料进行管理,只能對以数字化或数据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态环境监测档案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做好数字化扫描工作,将相关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编辑,上传至相应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一体化和规范化。缩减复杂的工作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监测档案进行处理,方便单位更好的节省资源。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虽然前期购买各种软硬件设施需要耗费较大资金,但结合档案行业改革方向和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会节省更大一批资金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二、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现状
(一)检索查询不便,种类多且数量大
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都包含:技术规范档案、仪器装置档案、资料库文件、数据库档案、安全管理档案以及生物化学试剂档案、行政档案以及技术人员档案。其中关于生态环境监控档案中的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了其所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天然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土壤、噪音、微生物以及放射性污染物等,同时也涉及到了各个公司或者单位委托的环境监控状况,从而造成了档案内容极其丰富,种类多且资料数量大,为检索查询工作带来了不便。例如,在对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档案进行管理与查询工作的同时,由于对以往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资料信息没有被直接归入到相应的档案内,并且档案没有备份以及储存,从而导致企业单位无法对某一阶段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查询,需要从庞大的档案信息中认为检索与查询,不仅消耗了许多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索的工作效率。
(二)管理模式混乱,不重视信息化档案
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不完善且无法实施到位,档案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档案的多头管理和分散保管。例如,基层环境监测部门机构内的环境监测专业人员的档案交给人事部门进行管理,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档案交给设备保养与维护部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安全检验与管理档案又交给仓库保管处进行管理,这种情况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仓库内部对档案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开发使用,给公司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使得综合管理模型缺失,且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信息保护严重失效。另外,部分基层企业单位在生态环境监督机构工作时,往往会忽略对录音、摄影、照片、图像等多种声频形式的档案收纳,而只重视文字类纸质档案的收集,造成了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单一性。
(三)档案信息缺乏开发以及综合利用
由于过于注重管理的规范和规模,而不考虑档案信息能够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有效的机会和途径,所以许多具有价值的环境监控信息均未被收集和提取,许多重新组合、再次生成新研究结论的生态环境监控数据信息,均因遗忘于档案中而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监控数据信息的严重浪费。目前,一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监测信息的利用还停留在档案的本能属性,没有积极的对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进行深入探索、开发与利用,从而使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造成了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综合利用率低下的现象。
(四)缺少硬件开发的投入资金
目前,生态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被相关机构的领导严重忽视,也正因为如此,生态环境档案的管理者参与外出学习和交流工作的机会甚少,生态环境监控档案的业务体系建设及其能力提升薄弱,硬件等配套设施的投入做得不到位以及对信息化水平的认可远远落后.领导通常都会将档案室和办公区合为一体,或者是压缩档案室的面积,以解决办公区面积紧缺的问题,从而造成了档案室的面积过小的情况,其效果远达不到档案管理标准。近年来,由于我国对生态环境监督和档案管理工作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即便是基层生态环境监督检查机构普及应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但是目前应用于档案管理中的先进技术仍是有限。这些问题造成了档案资料整理落后,信息化水平非常低的情况。
三、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一)加快信息化管理转型
首先,依托于生态环境档案监测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化档案平台。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突出重点”的管理原则,对生态环境档案进行加工以及转化,保证档案资源能够充分满足现代化人群的使用需求,避免出现盲目开发与建设的现象。其次,要对生态环境档案监测管理系统中的功能进行完善,引入相关数据、同步、关联、检索、存储以及服务等各项工作,实现一体式管理、开发与存储的目标。
(二)建立数字化监测档案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有效保障环境监控档案资料和数据库的安全运行,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数字档案的管理体系和维修管理体系。加强对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和日常保存维护,完善监督和检查的制度,严格机房的管理,分清责任并将其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使用权限分配系统、密码管理系统、网络日志注册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环境监测机构档案工作的内部局域网应与互联网隔离,并安装非法报警设备。严禁员工在其岗位职责范围之内进行上网、安装使用非法软件。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安部门共同构建网络报警工作的协调机制,启动突发事件的网络报警工作的应急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损失。对未分类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与维护体系进行实施与搭建,不仅能够有效保证未分类的环境监测档案局域网以及其他保密信息资料的安全,同时也能解决未分类的环境监测档案所需要服务于社会的问题,充分发挥未分类档案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建立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团队
传统其落后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中,通过互联网和数据采集等多种方式,实现对环境监测档案的数字管理,建立环境监测档案的数据库,形成内容丰富、多元化和层次分明的环境监测档案数据网络,以环境监测组织和人员为中心,分类详尽、逻辑严谨,减少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档案的整理和工作周期,提高其工作效率,便于對档案资料和信息的及时更新和迅捷查询,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详细有效的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生态环境档案监测和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且根本无法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档案监测工作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尽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实现对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这也是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玉梅.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究[J].黑龙江档案,2021(04):80-81.
[2]庞敏.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与开发应用关键问题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1(04):151-152.
[3]邹莉.对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