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校课程思政的评价视角
2021-12-06杨洁
杨洁
摘要:全面推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以及综合性的技术型人才,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高水平的高职人才具有极明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明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重视不同专业的特色化课程设计,本文针对高职学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开展评价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1 引言
开创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被提高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层面,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和奋斗目标。从教育部统计数据上看,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已超过本科院校,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机制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 高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不是要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专业课教育,而是在开展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正确引领学生的政治方向,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此外,“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方法,一种“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课程思政”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这是关乎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合到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进一步优化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使其他课程始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着力构建一套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在内的全过程育人体制机制,将专业学习中的人文性、思想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渗透力相互交融,对特定专业技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人类劳动、探索创新、科学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增强专业课程人文内涵的同时也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提升人才培养的厚度与深度。
3 高职学校课程思政的评价措施
3.1 挖掘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构建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
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常见方法,在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来说,通过典型案例不仅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其中经典案例的选择与编写更是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应当既能体现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导向,又能将知识技能学习有机融入其中,这就对案例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如典型人物案例、突出贡献案例、重大事件案例、民族精神案例等,构建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以微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深入挖掘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发展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先进技术成果、规范标准、优秀企业或人物等文化资源,提炼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和典型案例,具体、生动地再现教学情境活动,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赋予学生新时代课程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爱课程、爱专业、爱学校、爱国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主体育人的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具有协同育人的内在意蕴,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协同合力不足的痛点,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全局性原则,以教学关系的连接为根本存在形式,牢固树立教学主体整体育人的共同体意识。一是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在马克思看来,整体与局部是相互依存、互为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基于“伦理总体性”视角,引导教育工作者增强“大思政”意识,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鼓励各级学院、行政机关、所有教职员工之间有机结合、合理流动、多向交流、协商对话,遵循开放包容、价值引领、交互体验的共享理念,积极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除了构建具象的共同体外,还应促进多元主体在文化、道德、理念、信仰等方面形成团结互助的共同体意识,通过价值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实现精神层面的交往,凝心聚力共促教育现代化发展。二是打破学科界限,构建课程“局域网”。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在确保思政课程核心引领地位的前提下,不断促进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政课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巧妙地将价值观教育“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状态。
3.3 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协同性关系
事实上,不管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都是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都是课程育人的主要支撑,对学校整体或者对某一学科专业来说,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这个“整体”的“局部”,只不过思政课程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而专业课程则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思政元素来发挥辅助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处理好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局部”与“局部”的协同性关系,处理好专业课、思政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局部”与“整体”的协同性关系,对形成“课程共同体”以及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4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无声育人
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载体,办学特色的突显要通过充分挖掘本校独特资源入手。经过长期办学治校的积累和沉淀,学校都会在办学理念、学术风格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长此以往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要依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校友故事、学校传统当中的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将价值观导入课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引领,使理论原理充满活力。突出办学特色,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与比较优势,因校制宜,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
4 结束语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发展规模及质量、专业设置及优化、培养模式及改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推进,新时代我国对大国工匠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更高期待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特色,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进而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文学课“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0(05):148-152.
[2] 赵登梅.高职高专学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法制博览,2020(18):231-232.
[3] 代莹.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1):97-98.
[4] 唐海风.课程思政: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J].科技风,2018(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