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1-12-06刘志强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的基本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清晰的思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本文就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
1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仅仅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灌输的知识,只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些思想都会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其次,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会自然而然形成,也忽视了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引导作用,需要转变这一思想观念。
2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2.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转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去寻找解决办法,将教学主体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疑问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設疑、解疑的过程。教师需要重视问题的设置,好的问题会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分析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找答案。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重点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使得问题不会过难或过简单。问题确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积的变化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40×9=360,10×7=70,5×4=20,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因素的变化和积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经过探究学生可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结论。学生经过探讨之后,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入。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可以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2.2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教学工作的组织者,需要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日常教学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促进学生突破思维,寻求最优化的具体途径。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创新,深刻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教学活动中需要给到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为了追赶教学进度采用灌输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被动知识的接受者。例如,在讲解“平行线”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平行线的特点。问题如下: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线,观察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有几种可能?对于两线平行,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这两条直线直线平行的?仔细观察回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平行线的特点,总结出直线会有相交,平行,重合这三种情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小组合作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2.3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知识的疑问点进行大胆的提问,只有不断思考提问,才会对知识更加了解,才会有所创新。敢于质疑是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还是较为幼稚、可笑,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问,保护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勇气和提问的意识。面对学生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更加有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4结合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教师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知识,进而理解知识。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通过测量、摆放、制作或观察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探究,小学生本身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去摆放一个角:请同学们用身边的事物摆出一个三角形。并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使用了几支铅笔(小棒)?接着教师要求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再提出同样的问题,大部分都说:使用了六根小棒(铅笔),有六个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方式真的是用小棒最少的方式吗?学生继续探究,很快能够摆出用小棒最少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感受到知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5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学习的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可以从某些旧知识出发,旧知识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知识。数学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叠加和探究。那么在进行新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旧知识中获取新知识的思维发展。例如,在讲解减法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加法各部分中的名称,从加法中得出减法算式。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关联,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将零散的数学知识融合为知识网络,并理解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随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必然的联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及认知程度,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姚石华.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21(53)
[2]赵君霞.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1(18)
[3]王志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2021(19)
[4]周荣琳.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J].考试周刊.2021(31)
作者简介
刘志强(1962年1月23日),男,汉族,江西省吉安市人,江西省吉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