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草坪》中看丢勒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2021-12-06秦李蕾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水彩画

秦李蕾

摘要: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创作的《大草坪》是目前最早的水彩画。本文简单介绍了丢勒的生平,并通过“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来分析《大草坪》这个作品。其中,通过与植物科学画的对比来分析它的科学性,从构图、色调等方面分析它的艺术性,最后做一个总结。

关键词:丢勒;水彩画;植物科学画

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年5月21日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丢勒的父亲是一名金银首饰匠人,曾让丢勒在自己的作坊里学习手艺,想把他也培养成一个首饰匠人,但丢勒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他在绘画上的天赋,十三岁时就完成了一张银尖笔自画像。他的父亲并没有阻碍他的绘画热情,并把他送到画家沃格穆特的画室当学徒,他在那里学到了多种绘画技巧,熟悉了其他大师的作品。三年的学徒生涯结束后,丢勒开始了他的游历,他几次去往意大利,并受意大利绘画风格的影响。1528年4月6日,丢勒逝世,埋葬在他的故乡纽伦堡。

丢勒是一名勤奋的画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和理论著作,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的作品的种类繁多,包括油画、素描、水彩、版画等,其中版画最为人所熟知,例如《骑士、死亡和魔鬼》、《忧郁I》。而实际上,他的“水彩画问世,标志着西洋水彩画的诞生。他所画的《阿尔卑斯山》(1494年)、《大草坪》(1503年)等作品是目前最早的水彩画”[1]。

丢勒的作品大多是写实的风格,在画这幅《大草坪》时他的创作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这幅只有41厘米x32厘米大小的作品中仔细描绘了多种植物,并且这些植物都可以對照画中描绘出来的特征找到确切的名字,比如车前草、蒲公英、鸭茅、雏菊等等,让观者在观赏时能感受到大自然生动的野趣,而丢勒超强的写实功力可以从这幅画中窥见一斑。如图2所示。

一、《大草坪》中的科学性

如果要谈到这幅画中的科学性,不得不谈到植物科学画这一画种。

植物科学画(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是以植物作为科学描绘的对象, 在科学研究的范畴之内, 运用绘画技法, 科学、客观、艺术、真实地表达科学内容而进行的绘制创作过程; 是表现植物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一种艺术语言; 是科学形象化记录的一种有效形式; 是以植物体为主题的一种直观性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也是表现植物、认识植物的一个重要手段。[2]由于植物科学画的功能特殊,所以它既要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又要保持绘画的艺术性,既要时人们在观看时得到准确的信息,又要使人感到生动优美。所以,植物科学画是植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艺术绘画不同,艺术绘画以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为主,注重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思考和感悟。而植物科学画的主要目的则是辅助助植物学的研究,它不需要带有太多的创作者主观意识上的表达,而是要客观地、理性地诠释对象的特点,严谨地根据对象的生理结构作画,不能主观地增加、减少或是臆想创造对象的基本生理结构,不能让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影响到观看者对于对象的认知。以一片叶子的叶脉为例,如果画成平行叶脉,则表明这种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纲(例如玉米);如果画成网状叶脉,则表明这种植物属于双子叶植物纲(例如蔷薇),如果把单子叶植物纲的植物画成了网状叶脉,也许能把它当做一幅艺术画,但绝不可能当做植物科学画了。这也是植物科学画与艺术绘画最根本的区别。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水彩画之一,也许这幅《大草坪》没有当代专门用于研究的植物图谱那么清晰细致,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了方便研究,大多植物科学画都是表现一种植物的样貌特征,或是把同一种植物的植株跟其解剖结构画在一张图上。也许是受篇幅限制,丢勒这幅画中的植物与单株植物图谱相比没那么细致,所以在我看来这幅画更像是要表现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中所有植物的样貌特征。虽然这幅画没有着重表现某一种植物,但丢勒并没有因为需要描绘的对象太多就忽略它们细微的特征或是模糊带过,相反,他精准地描绘出了它们的结构形态,能让观者根据这些植物的特点查询到相对应的名字,或是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比如,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很多长着匍匐茎、叶子细长柔软、主枝长出小穗的植物,这些植物同属于禾本科,所以乍一看都很相似。而丢勒观察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并仔细地把它们各自的特点都描绘了出来,比如小穗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以及连接小穗与主枝的小枝的长短等,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描绘能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些是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但却又是不同种类的植物。

因为丢勒严谨的创作理念,创作出这幅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画作,我们可以通过画中几种植物的花期来判断这幅画创作的季节。蒲公英的花期为5到6月,车前的花期为4月到8月,婆婆纳花期为6月到9月,蓍草的花果期为7月到9月,鸭茅的花果期为5月到8月,对比画面中植物的开花情况,这幅画最有可能是在春季创作的。

二、《大草坪》中的艺术性

植物科学画是在基于辅助植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创作的,会把很多东西画在一张纸上以便于观察,所以部分植物科学画在构图上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丢勒这幅《大草坪》的构图看似普通,好像只是路旁随处可见的一堆杂草,但实际上这幅画的视角很不一般。以正常人类的角度观察,总是会以俯视的视角去看这些长在地上的野草,而不是像这幅画中观察的角度是平视的、是人类趴在草丛中才会看到的景象。丢勒到底是真的匍匐在地上观察并描绘了这些植物还是像一些学者推测的那样把这块草皮连土铲起带回画室作为模特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仿佛是以某种小动物的视角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画作让人感到新奇有趣。画面中的物体总体呈现向上的趋势,并且最高的那株草的一部分已经冲出了画面之外,仿佛它的生长不受画面的束缚,这样“不完美”的构图反倒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画面中植物的大部分线条都是竖向的,但右前方几乎是贴着地面生长的蓍草和车前垂下来的叶子打破了这个趋势,让画面的结构看起来没那么死板,更加真实。车前草宽大的叶子形成一个大而整的色块,与画面后方主要以纤细的禾本科植物形成了疏密对比,地面上斑驳的水迹和青苔与繁复的植物也形成了疏密对比,让整个画面的层次变得十分丰富。这样的构图取景看似随意,但最后的画面却又值得反复品味欣赏。我不敢说丢勒有没有在绘画时主观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植物让画面看起来更好看,但能把如此平常的景物画得让人过目难忘,是非常考验一个画家的能力的。

丢勒“总是对规则、度量、精密和准确着迷”,[3]这幅画的线条清晰流畅,造型准确,物体的边缘也处理的十分自然。作为一个写实主义的画家,他不会完全主观地处理对象的色彩,画面主体物都是物体本身的绿色,植物的结构变化、转折、阴影让这些绿色变化丰富,层次分明,各种不同的绿把虚实关系处理得极为妥当。这幅画没有太强烈的光影,背景较亮,没有画多余的东西,只呈朦胧的暖色,又与草丛的细节形成对比,微妙的光感让整个画面富含诗意、情景交融。这幅画真实得像就是我们生活中见过的那一片草地,但却又不是照片那样的真实,而是存留在记忆中的某一刻對突然发现的美景的惊叹。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现如今,一幅画的好坏不会再通过像与不像来判断,甚至还会有人对写实绘画或者超写实绘画持否定态度。丢勒的这幅《大草坪》无疑是“像”的,而且正因为“像”,这幅画才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但又不会因为“像”而失去艺术性。在那个年代,他这些描绘自然的画作是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画作比宗教题材的作品更容易让人感到亲切,更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丢勒是一名具有科学家气质的艺术家,他生前曾经说过:“求知,以及通过求知去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天赋……而真正的艺术,是包含在自然之中的,谁能发掘它,谁就掌握它。”他热爱旅行,喜欢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他不仅描绘雄伟的山川,也着眼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景物。另一方面,单就这幅画的精致程度而言,会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画家画这幅画的目的到底只是单纯的写生练习,还是为了探究这一小片土地上的生命奥秘?虽然没有资料表明丢勒对于植物学方面有过研究,但他仍然创作出了这幅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的的绘画作品,这得益于他对对象的细心观察、严谨的作画习惯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从中也能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可以看出他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真实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吴正斌,陈杰雄.水彩实践与鉴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9.

[2]孙英宝,马履一,覃海宁.中国植物科学画小史[J].植物分类学报,2008,第5期

[3](意)斯蒂芬尼·祖菲著;崔泽耘译.天才艺术家 丢勒[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10.

猜你喜欢

水彩画
2020广西水彩画年度展作品选登
水彩画:《亭·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广西水彩画年度展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