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

2021-12-06夏小琴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

夏小琴

摘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阐释学和结构主义等思想的传播,主体性逐渐了进入文艺等领域。延伸到今日,翻译实践活动研究的热点逐渐延伸为译者主体性。在此历程中,译者的身份已发生着显而可见的转化:他们不再只是原文、作者和读者的“仆人”;他们逐渐在文化翻译中彰顯自身身份的主体性,还在翻译实践中承载着多面性的角色: 读者、作者、阐述者等。对此,本篇浅析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翻译主体和译者的关系、译者对发挥主体性的定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

引言

在传统翻译理论下,译者间接处于“仆人”的状态,一直臣服于原文和作者,坚持着“绝对忠诚”的翻译理念,使得译者处于任人宰割的状态和尴尬的地位。这归结于译者对自身职业享有的权利和主权的忽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方向翻转,新的翻译研究空间被开启,以至于译者的主体性的凸显,并开始被认可。随着不断地翻译实践活动,译者自主调动自身主体性将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意境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译者的身份与作用也得到提升;同时译者主体性体系也不断被研究、讨论和完善。但主体性不代表着可以肆意随心翻译或改写作品,抛弃一切翻译理论和译者的素质。对此,只有深入了解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翻译主体和译者的关系,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定位。

1. 翻译主体的分类

从哲学意义来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它担负着实践以人为本和改造客体的任务,进而形成了主—客体关系,也体现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但是将主体概念引进到翻译领域时,却不得不进行调整,依据不同种类的行为或状态中的人而有不同的主体。”(辜正坤,2003)。然而对于主体的形态,学者们都是各持观点,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类:

1.1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

陈大亮(2004)在《谁是翻译主体》中阐明,译者才是翻译主体,而非原文作者。

1.2翻译主体分为广义说法和狭义说法

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构成翻译主体;而狭义的角度来讲,翻译主体是译者。在这一点上,许均持赞同的态度,即“而当我们在定义翻译主体性的时候,我们显然要考虑到作者、读者和译者的主体作用,但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则是译者这个主体。(2003)”

1.3 作者、读者、译者都是翻译主体

在翻译实践活动过程中,作者为译者提供了文本素材、情感基调,而译者翻译的主观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要受译文读者的制约。而译者就通过选择文本,筛选或翻译材料,反馈给读者。他们三者都参与翻译研究,译作是他们三者共同的作品。而且杨武能也赞同作者、读者、译者均是翻译主体的观点,定义出文学翻译的传输带:作家→读本→译者→译本→译文读者。

1.4 作者、读者、译者构成翻译主体,译者占据中心位置。

屠国元(2006)认可“作者、读者、译者都是翻译主体,译者是中心主体,而作者和读者是边缘主体”这个观点,而接受环境虽然构不成主体因素......”

2.翻译的主体与译者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四大翻译主体分类中,不管哪一种,翻译主体都有译者的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运用主体身份对原作不断进行新理解、新阐释、再创造,以达成不同文化中的信息交流;然后将涵盖原作者和译者思想和理解的译本传递给翻译实践目的对象——读者——这就是译者在文化翻译中充当主体的职能。季羡林(2007:1)认为“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再次证明,译者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占着中心枢纽的位置,因此体现了译者的主体功能;它就是翻译主体的中心力量。若没有译者,翻译主体系统不完整,翻译活动将无法实践。

3.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哲学所定义的主体性,进一步突出了“人”,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同样,在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也展现“人”的特性——主观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此,就如张永中对译者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如下:

“在译者主导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受到译语文化语境中的读者或者作者以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和制约下,为满足译语文化需要或读者、作者要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译者的艺术人格自觉和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受动性等特点。(2003:113)”

4. 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定位

在传统翻译思想下,译者应该在原文、作者或读者的面前维持“仆人”的功能。但是随着“主体”和“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译者“仆人”的身份的观点逐渐被否定;译者主动性也开始有了新的角度视域,进而译者开始显现自身主观意识,使主体性在译文中得到表达与彰显。可译者主体性的呈现并没有设置上限,那样会导致不负责的翻译,不良的作品,甚至会影响文化的传播。对于这一点谢天振(2014:131)在《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中谈到:“首先译作对原作的介绍、传播和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作用......因此,译作作为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文化的媒介体,必然还将长久地存在下去。”他认为,译作对于文化之间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认可了译作所产生的意义。但是译者也担着不可否认的责任重担——他们的译作是否能传达原文作者的原意意识,与译者的主体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有个定位。译者主体性要选择性发挥,要受到原文或作者和读者或者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从屠国元(2006)《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的观点看来,译者会受到其余主体和环境的同时限制;并表明译者应该在这样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才能使译者主观能动的显现达到译有所为,并满足于特定的阅读群体和社会、文化需求,达到为我性的价值,展现译者的艺术人格。

结语

随着对语言翻译研究实践活动的不断探索,翻译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多地深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不用言语,可以将作者和读者对翻译的影响通过译者主体性发挥出来,他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优秀的作品,其中也映衬着人类创造力的力量和产物。对等,同样也要求译者具备把握主体性发挥限制的能力,将文学翻译实践过程赋予创造性,以体现翻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辜正坤. 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辩——序孙迎春教授编著《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2]许均.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1).

[3]陈大亮. 谁是翻译主体[J]. 中国翻译,2005(2).

[4]杨武能. 翻译、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之一[A].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屠国元.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6]季羡林. 谈翻译[M].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7]张永中. 文化视野下的变译研究[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8]谢振天. 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