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的课程论分析

2021-12-06刘正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课程论视角,结合课程思政内涵和高职学生特点,对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筛选、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组织实施、思政评价反馈等本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期待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论;课程思政;高等职业教育;

2021年6月10日,教育部召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这是因为检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只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一、课程思政内涵

如果说思政课程是“立德”和“育人”的集中体现,那么课程思政就是“树人”和“育才”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旨在通过课程的形式和课堂的主渠道,发掘专业课程所蕴藏的思政元素,在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然融入课堂,实现立德和树人、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二、高职学生特点

当前高职生源已进入00后时期,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是物质条件更加优越、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首代网络“原住民”,具有思想前卫、思维敏锐、见解独立、逆反强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存在缺乏自律自控、贪图安逸享受、过渡依赖网络的行为缺陷。在脱离家庭监督管理步入高职院校后,如何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某一行业、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同时,引导他们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三观,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自我教育?这一方面需要通过思政课程培根铸魂、立德育人,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树人育才;通过课程思政将专业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熏陶和教育,与思政课程共同构成互补、互助、互进的育人格局,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课程思政的课程论分析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实施载体,是对课程思政活动开展探索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旨在研究课程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是指导课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的主要理论依据。

本文借助课程论视角,结合课程思政内涵和高职学生特点,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筛选、与专业课程融合、思政评价反馈等本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一)思政元素筛选

课程论中知识选取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前提,其遵循两个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简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所选取的知识是以学科知识发展逻辑或学生学习能力成长逻辑所呈现的;简约性原则指根据学情对知识进行必要的精炼和简化,方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

根据课程论中知识选取的两个原则可知,课程思政首先要考虑的是新征程时期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思政层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以及这些新要求又该如何转化为知识内容。对此,本文在文献研究和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构建“要求→内容→元素”的筛选流程,具体如下:

1.要求

根据教育部引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可知,新征程时期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内容

新要求中将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分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五个方面,并指出要紧密围绕此五方面,对专业课程“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原则选取课程思政知识。

3.元素

本文归纳出“三切四发”的课程思政元素筛选定式,可供各专家学者参考:

(1)三切

三切指“行业地位切入”、“专业话语切入”和“个人经历切入”,旨在解决当不能从专业知识中筛选思政元素时,如何从其它领域切入,筛选思政元素的问题。

行业地位切入——围绕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从市场份额、市场排名、竞争态势、领军人物、产品特点、盈利能力、技术储备、潮流引导、政府关系等角度,切入思政元素。

专业话语切入——围绕专业领域所涉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社会实践等方面,切入思政元素。

个人经历切入——围绕专业教师学习经历、成长经历、政治经历、生活经历、工作经历等方面,切入思政元素。

(2)四发掘

四发掘指“知识内容发掘”、“教学过程发掘”、“失败教训发掘”和“时政焦点发掘”,旨在解决如何从专业知识中筛选思政元素的问题。

知识内容发掘——围绕知识点自带的思政内涵,发掘思政元素。

教学过程发掘——围绕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深化、拓展和迁移的教学过程中,发掘思政元素。

失败教训发掘——围绕典型失败案例、经验教训,发掘思政元素。

时政焦点发掘——围绕专业相关的时政焦点和重大事件,发掘思政元素。

(二)专业课程融合

思政融合实施本质是研究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如何教思政和学生如何学思政的问题,也即教学策略该如何制定的问题。教学策略主要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构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使用便捷、检索高效、信息丰富,学生通过手机检索获得的信息远高于课堂获得的信息,师生界限不再清晰,教师权威不再显著;同时,网络上一些优秀的思政教育文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风趣幽默,兼具碎片化、娱乐化的特点,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对课题思政的理论体系、理论逻辑和识记要求造成极大的冲击。

当然,网络思政缺乏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娱乐过度、稍纵即逝,这些短板决定了网络思政无法取代课堂思政的地位。

鉴于此,本文倡导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优化思政教学组织形式,数字化思政教学资源,与课堂思政形成互补、互助、互动的新格局。

(三)思政效果评价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考虑到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客体、学习者、感受者和获益者,且高职教育的评价正在由教学效果向学习效果逐步过渡转变,故建议聚焦学生的思政获得感,从定量与定性两个维度,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指标开展思政效果考核。

课程思政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基于其的哲学思考、内涵理念、实施路径、教学融合和改革创新等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如何不断创新推动课程思政理论和应用的发展,还需要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不断的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贺武华.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26-30

[2]刘桐.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J].西部学刊,2021(04):108-111

基金资助: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筛融评一体化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成果(课题编号:2021YB0520)

作者简介:刘正君(1977.05——),男,汉族,籍贯:吉林省榆树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及教育学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