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考试道德失范成因及重塑路径探析

2021-12-06赵英爽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

摘要:考试是通过某种方式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及知识技能的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考风、考纪等考试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尽管高校对于考生考试作弊明令禁止并加强惩戒力度,此行为却屡禁不止、愈加猖狂。本文对考试作弊现象的危害表现及促其产生的成因进行探究,在分析总结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家、高校和应试者个人等角度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力图发挥多方力量有效消解考试道德缺失现象,共同维系考风考纪。

关键词:高校学生;不端应试行为;考试道德;方法路径

考试,是客观的评价和衡量应试者能力、公正的选拔和甄别精英人才的方式方法, 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从而使在社会中处于不同阶层的考生拥有改变自我的进取机会。由于考试结果与个人利益及前途息息相关,考试作弊、替考等不端应试行为层出不穷,投机现象在高校的考试中屡见不鲜。正视高校考生的不端应试行为及其带来的危害,从根源上剖析成因并提出对策路径,不断加强考风考纪等考试道德建设,成为高校考试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一、高校考试道德缺失的表现

考试道德缺失主要指应试者的考试不端行为,即一种通过违规方式参与选拔人才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高校考生的不端应试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利用传统手段作弊

“缩印知识点”作弊。考生通过将电子版考试资料的字体字号调至极小并进行打印,因所占版面较小且方便携带,不易被监考人员发现,故这种作弊方式在高校考试中越来越常见。

替考作弊。考生通过伪造学生证、校园卡等伪身份证件来替考或者找他人代替考试。在高校承接全国性统考等大型考试时,会进行严格的照片比对以防范作弊行为,但在日常的结课考试不会采取较为繁琐严密的监考前准备,使得应试者借机作弊。

通过不正当手段在考后作弊。高校考试通常由任课教师出题,报给教务部门后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在任课教师批改完试卷后将成绩反馈给教务部门。部分考生因在接受新知识及备考阶段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便会向任课教师示弱求情,个别教师出于同情会酌情提分,助长不正之风。

(二)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

近年来,现代通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作弊人有了可乘之机。如利用智能手表在结课考试中查看电子版复习资料,监考官往往忽视考生利用手表作弊,作弊人利用无线电发射及接收设备作弊的手段亦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考试作弊越来越具有“高科技含量”,这对高校考试道德的塑造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二、高校考试道德失范的危害

(一)弱化应试者道德水平,不利于考试价值观的树立

首先,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本应为应试者默认的考试价值观,然而通过考试作弊等行径表现出来的考试不端行为却助长其不正之风,考生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畸形心理愈发凸显。其次,高校考试是检测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的学识与能力技巧水平的标准,考生的绩点成绩也与其评先选优息息相关,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缺乏定力的考生对待考试便会失去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无法树立正确的考试价值观。

(二)有损高校学风校风,不利于考风考纪的建设

高校考生的考试道德失范问题不仅不利于考生的道德水平等精神层面的发展,还对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造成猛烈冲击。考试成绩是学校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果的重要标准,考生的不端应试行为使得学校无法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去甄别和选拔精英人才,使得考试失去应有的意义,对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三)破坏考试价值理念,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据公开资料显示,章无涯、吕世龙等6人利用无线电设备传输考试答案的方式在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联考中组织33名考生作弊,从中获利。北京一中院终审判决,判处章无涯、吕世龙等6人无期徒刑。 由此可见,利用高科技手段组织团伙作弊,严重破坏了诚信公正的考试价值理念。一方面,参与作弊的考生以不正当的手段侵占他人名額,违法占取应得者的资源与利益,有失社会公平,破坏了诚信公正的考试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被侵犯利益考生会对国家的考试伦理与考试道德丧失信心,严重伤害国家考试制度,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三、考试道德失范的成因剖析

(一)国家立法尚不完善,评价体系有待改革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考试道德、价值观念等上层建筑无法与经济关系同步发展,以致考试道德缺失;其次,尽管通过考试公平公正选拔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但目前我国对于不端应试行为的立法尚待完善,给具有侥幸心理的应试者铤而走险做出投机行为的机会;再次,社会层面未形成积极统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以考试分数将应试者分出三六九等,消极扭曲的评价体系也使得应试者滋生投机取巧的错误想法。

(二)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相关制度有待改善

首先,高校课程设计缺乏合理性。在设置公共选修课时,为保证教学的统一性,往往将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进行统一授课,忽略专业特色及学生兴趣,因此学生往往仅在结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不端应试。其次,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制度设计尚待完善。学校评先选优将成绩绩点作为首要的硬性衡量因素,致使部分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在不断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不端应试。再次,高校监考制度存在漏洞。部分高校的选修课考试是随着课程结束进行考试而非在考试周统一考试,考试监考力度不严,给考生违规违纪提供便利。

(三)考生诚实信用缺失,投机心理有待改变

首先,考生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纷纷将诚实守信抛掷脑后,无视考试守则,思想道德水平下降导致不端应试。其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滋生促使考生作弊。高校评先选优均与考试成绩挂钩,为了在评选活动中获胜,部分考生便会违背考试道德,不择手段动歪脑筋,妄图通过作弊违规获胜。再次,考生的投机心理严重,对于投机取巧的考生而言,与日常踏实好学、认真备考相比,考试作弊不失为一条获得好成绩取得理想排名的捷径,心存侥幸进行作弊。

四、重塑规范考试道德的方法路径

(一)加快有关法治建设,改变传统社会评价体系

作为上层建筑的考试道德具有软约束力,无法对道德行为主体行为做出硬性要求,因此只能通过诉诸法律来约束考生的应试不端行为。尽管当前考试作弊已入刑,但其针对的仅是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仍屡禁不止,因此国家应该加快对于考试道德失范的专门法案的出具和完善,用法律形成的硬约束力来规范考生的考试失范,杜绝考试不端行为。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化社会评价体系,不能一味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传统评价体系将考试成绩绩点作为学生获得学业学位证书、获取保送硕士资格以及评先选优的标准,忽视考生身上的闪光点,致使考生在压力下铤而走险。因此,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科学公平的机制来评价学生,为考生们的公平竞争、积极向上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高校严肃考风考纪,合理设计学业课程

首先,高校应加强师德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即使是简单的课程结课考试,也要加大监考力度,不给考生钻空子的机会。在考试设计方面,要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不能因为考生的示弱求情而助长不正之风,应明确自身定位杜绝徇私行为。

其次,高校应尽快实施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实施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塑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此举可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主动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掌握知识技能,从而减少考试道德失范行为。

再者,高校应加强学生的考试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考试伦理素养,针对学生开展统一的考风考纪学习,提高其对于考试不端行为的危害以及遵守考试道德纪律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帮助考生塑造高尚的品格。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考生的联系,听取考生心声,在收取他们对于课程考试的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维系良好的考试道德。

(三)考生自觉遵守考试规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考生应加强自我约束,进行道德自律,杜绝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从众心理。要正确看待考试的作用,通过考试检测某阶段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从而进行查漏补缺,而非获得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敲门砖”,在此基础上加强自我道德约束,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

第二,考生应加强以诚信建设为主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考试价值观。考试是塑造人格、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在考试中产生的考试道德伦理就是由诚信所组成的道德体系,是每位考生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不端应试行为的产生,与个人缺乏诚信息息相关。加强個人考试道德建设,摒弃不良的应试心理,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竞争对手的尊重。

考试是国家甄别和选拔精英人才的重要工具,考风考纪建设在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考试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从社会、高校和个人等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以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考试,从而力图消解应试不端行为,促进高校考试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曹瑞红.论道德教育的境界与考试作弊[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7(01).

[2]刘波娇.试论大学生考试道德[J].老区建设,2015(02).

[3]刘增辉,高召宁.基于考试作弊论学习效果和道德问题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4]裴丹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2).

[5]邱斌,陈伊乐.不端应试行为伦理问题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06).

[6]师吉金,佟奎良.关于加强大学生考试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8(S1).

[7]孙彬.论考试道德[J].劳动保障世界,2017(36).

[8]张玉田.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与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02).

[9]朱艳.从考试作弊现象谈大学生诚信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07).

[10]光明网.北京一起大规模组织考试作弊案一审宣判---6名组织作弊者分别获刑[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8/08/nw.D110000gmrb_20180808_4-10.htm

作者简介

赵英爽(1996—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法学硕士,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

邱斌、陈伊乐:《不端应试行为伦理问题研究》,载《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年第6期,第20-26页。

光明网.北京一起大规模组织考试作弊案一审宣判---6名组织作弊者分别获刑[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8/08/nw.D110000gmrb_20180808_4-10.htm

刘波娇:《试论大学生考试道德》,载《老区建设》,2015年第2期,第40-41页。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
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原则初探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参与第三方评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绩效考核制度在高校学生组织的作用研究
解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