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富强现代化农业
2021-12-06王燕
王燕
摘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农业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化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2、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需要科技创新
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资源紧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
3、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水平落后,我国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处于高能耗、强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状况。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品及工业废弃如电池等对土壤的污染,致使农产品中有毒有害成分增加,即使得农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口感和味道,更造成了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致病致癌,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同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绿色壁垒”的严格限制,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降低。
4、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需要科技创新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三低”:
一是单产增速低。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降低。
二是资源利用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2%的农业,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20%的水资源和30%的化肥、农药。
三是成果转化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仅为48%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万事万物都是在相互联系和制约中的,制约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1、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力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
2、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很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从最终消费来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生产结构来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应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基础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2)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制定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在市場经济条件下,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正视农业科技的风险性、艰苦性特征,运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动人才;其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创新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运用现代激励理论,不断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2、确定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点和推广体系
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其次,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立起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首先,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定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最后,要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
4、统筹推进,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经营规模是指一个经营单位占用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或者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量与提供的劳务量。
经营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性能和劳动协作的范围,生产过程的结合方式与专业化程度,原材料供应与产品销售的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产品分配形式;经营管理水平等。不同的经营规模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不等。能获得其他规模不能获得的超额收益的经营规模,一般称为适度经营规模。衡量农业经营规模的指标主要有土地面积、投资数额或主要生产资料的装备量、农村劳动力数、年总产量或总产值以及具体的管理对象指标,如畜禽数量等。
参考文献
[1]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刘桂花.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10).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分析[J].宗海侠.农业工程技术.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