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12-06王钰茹
王钰茹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双高计划建设对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剖析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要求,结合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辅导员;双高计划;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
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其中明确指出:要求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及管理生态系统,尤其应注重师资队伍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1]。辅导员是高校具有教师和管理双重身份的人员,其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双高”院校的发展。因此在“双高计划”建设大背景下,辅导员要提高站位,以新背景、新要求为基点,不断提升自身队伍素质能力,更好的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推进学校“双高计划”建设进程。
一、“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政治标准是高校选拔、考察辅导员的首要标准。辅导员政治是不是强、立场是不是坚定、思想是不是正确,直接关乎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双高计划”是应对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要求的新举措,“中国特色”是对它的定性描述,是前提和基础,是“中特高”学校的必要条件[2]。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加强政治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努力成为思政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潜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育人成效。
(二)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传统意义上“保姆式”辅导员已经不再适应新发展要求。随着“双高”院校生源质量的提升,越来越需要辅导员以一个职业化、专业化的角色投入到学生管理中。职业化代表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状态,专业化是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专门化的体现。这就需要辅导员除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宽口径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心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危机事件应对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就业、恋爱、交友、人生规划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中来,赢得学生信赖与尊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科研创新能力
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是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性工作,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反思和研究,最终要体现在课题、学术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上。另一方面,“双高计划”建设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教育理念已经不适用,迫切需要辅导员加强理论研究,用新观点、新思想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力争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打造“双高”院校自己的思政品牌。
二、當前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稳定性、连续性不高
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待遇低、专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且得不到改善,致使很多辅导员岗位忠诚度低,在任期届满后往往转岗。老辅导员频繁转岗,经验得不到积累和传递,新辅导员又缺乏经验。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辅导员队伍长期处于断层状态,岗位缺乏连续性。这些都制约着辅导员队伍的层次结构和素质能力的提升。
(二)辅导员职责定位偏离政策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3]。而现实工作中辅导员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投入十分有限,职责定位也是大学生的“保姆”和“服务员”。完全背离了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初衷,更谈不上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职责定位的偏离使得辅导员逐步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工作,导致辅导员整体队伍素质能力长期处于发展瓶颈期,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
(三)辅导员发展配套资源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重教学轻学生管理的现象,学校在科研资源配置上,往往向专任教师倾斜,适合辅导员的课题和项目十分有限。况且辅导员在做科研时经常是单兵作战,缺乏有力的团队支持,也没有专业的导师指导,导致在研究时未能形成规范的体系,存在选题盲目、研究层次低、内容散、重复性高等问题。即便很多辅导员存在做科研的想法,但苦于没有丰富的资源和专业人士的有效指导,现实中许多想法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理论。
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路径
(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保障队伍稳定性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应结合学校发展规划,从整体上制定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通过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辅导员了解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辅导员可以选择通过管理类或专业技术类实现职级和职称的晋升,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应该包括管理类、专业技术类等不同类别各层级的成长路径和职位晋级阶梯,并通过制定各层级发展通用标准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因此建立系统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通过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改进使辅导员既能积极清晰表达个人职业生涯计划和发展愿望,又能有效地管理个人职业生涯,真正成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主角、职业规划的设计师、事业发展的领航员。以此强化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二)明确辅导员职责定位,引领队伍专业化发展
“双高计划”建设下,亟需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来配合专任教师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如何引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了当下研究的重点。高校应该建立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如在辅导员层级下设班主任制度,班主任可由年轻教师或优秀学生干部担任,来分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将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通过思想政治教学、集体或个别辅导、科研等,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样才能使辅导员真正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专任教师协同一致形成大思政育人的局面,未来才能更好的朝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方向发展。
(三)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以优质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双高计划”建设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人才的培育自然离不开高素质、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高校应加大倾斜力度,开展入职后阶段性集中教育培训,特别是教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并将培训学时、培训成果作为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的必要条件,突出科研能力对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升作用。辅导员要以优质培训为契机,加强学习和研究,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转化成科研成果,再用新成果、新新论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助力“双高计划”建设落地。
参考文献
[1]杨珅、贾亮亮.“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1(16):227-229.
[2]李洪渠、彭振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特征分析和建设远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6-10.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