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严复的中西比较
2021-12-06张相宜
张相宜
摘要:往往谈论到中国哲学,人们最先想到的通常是孔子、老子、庄子等人。但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笔者发现现代的哲学家也值得研究。严复就是其中一位,但人们对他的刻板印象通常是停留于严复是改革变法的提倡者这一浅析的层面上,殊不知严复本人也是一名有名的哲学家,而他中西比较的哲学观点对近现代改革和开眼看世界极为有用。
关键词:严复;中西;差异;对比
一、中西天数人力之异
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天是神圣的。在中国这样的小农社会之下,人们靠天吃饭。谷粒的丰收往往靠天降雨,于是人们常常把天奉为最高的神。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灾异谴告说就是最好的体现,天人感应就是人效仿天的形象而产生,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曾祖父”。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治乱兴衰都离不开天的主宰。如果人间国家的统治出现了一些小的过失,天就会降下水旱灾害来“谴告”之,如果“谴告”了人们还不知悔改就会降下日蚀月食之类的怪异现象来吓人们。[1]所以古代的人们建造天坛之类的祭天的地方来向上天祈祷,希望通过老天来保佑来年的丰收。中国人们把生活得更好的希望寄托在上天的保佑。但西方人们显然不是这样的,他们土地面积狭小,自古以来西方国家就具有冒险精神。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麦哲伦环球航行,这无一不体现了西方人们的冒险与探索精神。同时,一些极限运动的爱好者往往也是西方人居多。也许也是受东方尊天保命的思想的影响吧,中国人中极限运动的爱好者鲜矣。西方人也许是有着一种猎奇心理,他们进行翼装飞行、海底潜泳、滑雪、极限跑酷等极限运动。不断突破人类本来的体能极限,让不能像鸟儿一样飞翔的人类自己翱翔在天际,让不能在水里潜泳的人类像鱼一样在海底长时间游着。但同时这种冒险精神也常常使得他们付出牺牲生命的惨痛代价。与保守、求安稳的中国人相比,西方人的的确确多了一份敢死的勇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许是土地,地域辽阔的中国人无需去向外拓张领土来求得生存之地,但面积狭小的西方人需要航海来拓宽领土和疆域。也就是土地决定了东方的陆地文明、西方的海洋文明;东方的信其天数、西方的尽其人力。
二、中西古今态度之异
严复的观点认为中国好古而忽今,而西方力今而胜古。之所以这么认为是有根据的。从古人和近代的学者对古书的批注风格就能看出,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以经典为主而朱熹自己的见解和注解为辅,以小字部分呈现。但自近代以来,诸如胡适将自己的见解部分的字体放大,大到超过经典原文。从这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中方好古而忽今,而力挺西方的学者力今而胜古。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中西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中西文化之间到底应该好古还是力今还是取决于哪种文化的贡献对于当下更为适用。所有的经史子集都是有利于现代社会、有利于道德教化才会广为流传的。要与当代的价值观相符合,说到底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论是好古还是力今,如果学术仅仅是高高悬浮于理论之上的空中楼阁而对现实生活起不到帮助,那么这种文化、观点、著作势必是会要淘汰的。而严复为中西对传统和当代文化作区分,也是要基于当时所处于的历史背景来作思考的。中国人习惯萧规曹随,习惯将上一辈的优良的制度沿袭到今日,不愿意也不敢去做变革,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定是好的,认为凡事不能变本。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陈旧的观念和制度的的确确应该要进行变革。而西方人相比较中国敢于自我革新,自我变革。从西方不断进行工业革命,变更社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提出新的科学理论来推翻旧有的宗教迷信观念就可以看出西方有敢于革除陈旧东西的勇气。所以,在严复看来中方好古而忽今,西方力今而胜古。
三、中西尚节文与乐简易之差异
严复先生所认为中国尚节文,崇尚繁文缛节,而西方乐简易,喜欢简单明了的东西。就如同西方奥卡姆剃刀原则一样——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用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东西能够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也就是,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人们在面对具有同等解释力的两个或多个理论中,应选择使用了最少的假定与解释原则的那个理论。在西方人的眼中,简单的东西就是好的。以至于现在流行的极简主义装修设计风格来自于西方,对比中国古式建筑的风格,中式建筑就显得纷繁复杂了。
在饮食方面,中国讲究色香味俱全,菜品的数目极其繁多,以至于有满汉全席的说法。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对菜品种类样式的讲究。而西方,在笔者的刻板印象中,他们就是刀叉面包文化。吃的只是简简单单的面包、果酱、牛排,而不像中国这样菜品繁多。所以从饮食方面也可以看出中方尚节文,而西方乐简易。
与此同时,中西节文与简易的区别还体现在文字上和语言上。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步一步演进过来。之所以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汉字的演进就可以看出。而西方无非就是24个字母排列组合成词语,相比起中国的汉字是简单了不少。所以,从学习英语和汉语的难度看来,显然学习汉语更让人头疼。而学会了汉字还有读音的区分,一字有四个声调,但凡读错了声调也很容易产生歧义从而闹出笑话。所以常常听外国人说中文时,他们常常只有一个声调,听起来也很别扭。而英文读音就相对而言简单很多了,学会了音标所有单词大同小异。
在服装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尚节文、西方乐简易。對比处于同一时期的中西方服饰可以看出,在清朝,男服服饰主要分为礼服外褂、衮服、龙褂、补服、朝服、吉服、常服。[2]而对于官职的不同,褂上的图案又各不相同。不同的场合,服饰又有不同的讲究。不同季节、不同身份等级的人,衣服的面料、刺绣的针法又各自不同。总之,中国的传统服饰纷繁复杂。但随着逐渐西化,从繁入简,衣服的穿着就对人们的行动更为方便了。像西方服饰的款式就较为单一了。
在礼节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礼节更是有要求。对不同身份的人所行的礼不同。不同场合叩头的个数方向也有要求。而西方通常只是简简单单的握手、拥抱。
四、结语
纵观严复先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区别和差异。在严复先生所处的动乱急需改革变法的年代来看,中国的确需要革出以往落后的文化,向西方学习先进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而不是抱残守缺。这也就是严复由中西比较而论自由的目的,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社会可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40页
[2] 清朝服饰〔OL〕,百度百科,http://news.xinhuanet.com/ 2002-03/04/content_2543199.htm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85%E6%9C%9D%E6%9C%8D%E9%A5%B0/749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