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1-12-06冯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水工灾害

冯利

摘要:本文基于对地质构造的了解,针对地质灾害活动的常见类型,进一步将水工环技术应用在地震灾害、地质构造沉降、滑坡灾害等防治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质量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水工环技术;地质灾害;地质构造

1技术简介

在现阶段地质灾害检测中,水工环地质技术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前沿的、使用频率较高的科学技术。这项技术主要通过对地表下方地质结构的探测,进而获取相关的地质数据。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这些地质数据的分析和评估,专业人员能够比较精准地判断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类型以及可能概率。在实际应用中,水工环地质基础在灾害预警方面体现了绝对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人文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更是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人们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技术依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水工环地质技术正在不断地与各种新型技术和前沿技术相融合,其科技含量和精准程度势必会进一步加深,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中仍旧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2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2.1危岩和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2]。

2.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3]。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4地面沉降

大面积区域性的地面下沉,一般由地下水过量抽吸产生区域性降落漏斗引起。大面积地下采空和黄土自重湿陷也可引起地面沉降。

2.5采空区

矿层采空后形成的空间称为采空区。出现采空后,其上覆盖的岩层将失去支撑,原来的平衡条件被破坏,使得上覆岩层产生移动变形,直到破坏塌落,最后导致地表各类建筑变形破坏,地表大面积下沉、凹陷。采空区的存在使得矿山及周边居民的安全面临很大的问题,人员与机械设备都可能掉入采空区内部受到伤害。

2.6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

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7活动断裂

活动断裂是指晚更新世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断裂。活动断裂与现代构造活动是相连一体的,它是现代构造活动的一部分,与现代地球动力作用、地震活动紧密相关。

3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应用的主要方面

3.1在地震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将水工环技术应用在地震灾害治理中,需要根地质结构、水文情况、地质运动规律等相关信息,对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针对实际问题制定应急方案,切实突出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价值。对于水工环技术来说,由于地震是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板块震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因此,想要其在地震灾害中充分发挥出实质作用,主要表现在地震灾害的预警方面。在实际地震灾害预警工作中,应用水环工技术能够对地质信息进行确定,以此为依据对工程开采区域进行范围划分,通過对微观和宏观信号的异动状态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完整的、准确的获得地震信息,能够进一步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施工人员需要应用相关设备,以人工利用炸药制造出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速度、时间和路线为依据,能够有效探测到该范围区域内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层次结构和具体形状等,有助于专业人员根据相关精准信息进行地震分析。

利用水工环技术还能在对地质构造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范围区域内地质的剖面结构特征进行有效确定,其中包括反射波的不稳定性、不连续性以及地震波的振幅范围、频率及特点等,与此同时,还要对宏观信号和微观信号加大重视力度,对于宏观信号来说,其主要包括环境、动物、信号等多种异常反应,而对于微观信号来说,一般情况下很难对其进行直接收集,因此可通过借助专业的勘测设备进行信号观测和获取,能够充分发挥水工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应用此项技术时,想要对地质结构进行有效测量,可通过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来达到目的,通过地震波接收器将地震信号和反射信息进行吸收和分析,能够对目前状态下地质情况进行高质量掌握,以此为依据对地震灾害问题、发生概率、振动幅度等进行预测,便于接下来开展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2在地质构造沉降中的应用

在地质构造沉降灾害中应用水工环技术,其主要是对地下水位测量、地面塌陷和地表裂缝等情况进行有效防治。对于水位测量来说,主要是通过借助相关设备,对地质构造中的地下水资源的深度进行精准测量,能够及时发现地质构造中影响地质结构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应急方案。由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总体指标对地质构造沉降治理工程具有较大影响,极易出现地下水开采不合理、地质结构遭到破坏等现象,从而导致地质结构沉降灾害更为严重。

因此,在应用水工环技术进行防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技术参数、作业方式等进行有效规范,确保地质结构具有较强的完整性特点,才能有效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对地质结构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还要在完成勘查项目后,对该区域范围进行完善和优化,不断提升监管质量和水平,对灾害发生概率进行精准预测,切实达到将危害程度降至最低的标准[2]。对地面塌陷和地表裂缝等灾害情况,都是在资源开采过度的基础上造成的,以至于出现地质松软、结构破坏等现象,因此,在应用水工环技术时,需要预先对该区域土壤环境、土壤质量等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种类进行有效预测,并作出应急措施,尽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危害。对于地表裂缝治理来说,应用水工环地质技术能够对其起到高质量的预防和治理作用,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质结构发生不良变化,比如断层、混层、结构不明确等现象,因此,必须应用相应技术对特定区域进行全程实时监测,以相关数据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尽最大程度对监测区域的各项指标及参数进行有效掌控,才能达到地质构造沉降治理的最终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将水工环技术应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是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需要对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效开展针对性防治工作,最大程度的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促进我国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学军.探究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20,10(08):65-66.

[2]朱昱.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浅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13):157-158.

猜你喜欢

水工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天下水工看淮安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从“水工构筑物”到“水工建筑” 水利建筑设计实践与思考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