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幸福“生态圈”

2021-12-06黄薇

四川党的建设 2021年22期
关键词:红桥武侯区义工

黄薇

“不用刷卡签字,只要‘刷脸就可以在社区食堂吃饭了,好方便。加入武侯区‘颐居通平台后,我的老年生活备受关怀。”今年72岁,家住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街道龙腾社区加怡名城小区的韩秀云几乎每天都要去社区食堂就餐。“有时候身体不舒服,就在智慧养老服务系统选择送餐服务,居家养老很有品质。”韩秀云笑着说。

把“人脸识别”技术运用到养老助餐信息化服务平台,让老年人在“刷脸”消费的同时,还能随时了解自己的补贴金额及消费余额,细微之处的变化,让智慧养老既暖胃又暖心。今年,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构筑幸福养老“生态圈”,让老年人带着温暖养老。

方便舒心 “一站式”综合养老

宽敞明亮的房间、智慧便捷的适老化设施、专业的照护人员……9月初,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红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一经启用便吸引了附近很多老年人前来体验。

“每天中午都来餐厅用餐,我对餐食搭配很满意。”在红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邓婆婆是这里的常客。该养老服务综合体不仅能提供助餐服务,还有乐老多功能室、辅具租赁站等空间。

红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是由温江区民政局主办、国药康养专业运营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使用面积约1800平方米,配置了数字养老社工站,设置了数字化家庭照护床位体验区、社区嵌入式认知症及失能失智照護区等8大功能区,提供55项养老服务,将医养康养、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学习互助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多元参与,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高品质养老服务。

“家门口的这个养老中心真先进!老人入住后,家人每天都可以来看望。我最喜欢的是这里有各种智能的适老化设施。”红桥社区居民刘伶俐说。

适老化设施安装在照护区的每个房间里,可在专门的样板间参观体验。这些设施包括可升降的灶台、碗柜、卫浴设备,可辅助老人站立的升降马桶,可远程帮忙找老人的智能机器人,可监测老人呼吸、心率的床垫……“适老化设施让老年人在这里住得更舒适,老人舒心了,家人也安心。”综合体运营方负责人刘珂朋说。

值得一提的是,红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纳入成都市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失能、半失能人群可申请长护险报销大部分费用,缓解照护失能人群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

自今年3月成都市首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沙河源街道友联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正式建成运营以来,武侯区锦城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青羊区少城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等养老服务综合体逐步出现在全市各个社区的老人身边。

信息互联 居家养老更安全

在武侯区“颐居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中心的大屏幕上,居家养老、居家安全、视频监控、高龄津贴等关于老年人的数据汇总起来,构成了一幅“关爱地图”。

这幅“关爱地图”的背后是集老年人基本情况、能力等级评估档案、养老服务偏好等于一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数据库。2017年6月,武侯区政府出资建设的“颐居通”平台投入使用,目前累计建立老年人信息化数据档案9万余份,为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10月13日晚上9时左右,家住武侯区浆洗街街道锦里社区武侯祠大街89号小区的居民王培德老人在家中摔倒了。王培德远在国外的女儿通过监控设备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刻联系了小区门卫。与此同时,由于红外线感应设备也长时间未感应到老人的活动迹象,设备向关爱巡访员李俊的手机发送了警示短信。李俊及时联系了小区门卫,请他去查看老人情况。

上门后,门卫发现老人因为步履不稳摔倒,右眼周围淤青严重,但老人自己讲不清楚是否还有其他地方感觉不适,也不能确定老人是否需要送医。李俊立刻将情况上报社区,社区工作人员李孜上门查看老人情况。

李孜发现老人除了脸上有淤青外,并无大碍。在安抚好老人休息后,一行人约好第二天一大早再去看望老人。经过第二天再次确认,老人身体确实无碍,大家才彻底放下心来。老人女儿十分感谢工作人员为老人费心费力。

科技赋能、信息互联,让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全。对老年人来说,任何小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大伤害,武侯区民政局对独居空巢老人提供的智能安全设备以及定期关爱巡访工作,有力保障了独居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互助养老” 打造“花样”晚年

“退休后反正没有其他事干,参加志愿活动很有意义。”杜国超说。杜国超曾是巴中市平昌县信访局的一名职工,退休后加入了平昌县老年协会,经常组织人员到偏远乡镇为高龄老人、伤残老人、空巢老人服务,还免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受益老人达1万余人。

老年人主动作为的“互助养老”模式,让老年人晚年生活多姿多彩。除了参加老年协会外,“互助养老”还有其他模式。

在巴中市巴州区大茅坪镇红垭村,有一群像杜国超一样不遗余力、不求回报地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的人,他们是红垭村的“不老松”义工队,组织者是马华,一位退休女性。

今年64岁的马华身体很硬朗,浑身充满干劲:“2012年,我和老伴回到村上租了几亩地,种了点果树。我发现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了,有很多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需要照顾和帮助。”秉承“关心他人,快乐自己”的理念,马华于2017年3月8日组织老人们成立了“不老松”义工队。农忙时,帮助村民插秧收割;闲暇时,组织大家排练节目,宣传党的政策。只要村上的老人有需求,“不老松”义工队都会及时提供帮助。

如今,这支义工队有固定人员20人,加上其他志愿者共36人,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马华说:“逢年过节,区民政局和区妇联经常会来慰问我们。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很适合农村,老年人互相帮助,日子既充实又快乐,不会感到晚年生活寂寞。”

目前,  “不老松”义工队固定为60多名农村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服务,为他们送去温暖。(责编/蒋筱青)

猜你喜欢

红桥武侯区义工
成都市武侯区:解锁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成都市武侯区:开启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扬州红桥盛名探析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我要当义工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社区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为例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感动!“中国儿子”吴红桥,为患癌叔叔打工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