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生产“挖老栽新”更新换代中应注意的事项
2021-12-06张喜凤
张喜凤
苹果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卖果难、市场低迷现象加剧,有相当部分栽植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苹果树由于树龄老化、品种落后等原因,种植效益非常低下,严重影响了苹果产业整体生产效益的提升。
面对低迷的市场,目前普遍采用“挖老栽新”的方法加快产业升级换代,2021年全国苹果产区出现的“挖树潮”(图1)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现象。
由于苹果种植的高效性,目前北方农村还没有效益与之相匹敌的种植项目,因而大部分老苹果树挖除后,面临重建的新任务,如何在老果园旧址上建新果园并取得好的效果呢?静宁县自2010年开始,就积极着手引导果农进行“挖老建新”,进行苹果产业升级换代的尝试,经多年试验实践,认为在苹果园“挖老栽新”更新换代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对“重茬病”应高度重视
在苹果树生长的过程中,根系分泌的有机酸、酚类、单宁、醛类等有毒物质大量积累,在老果树挖除后,在旧址上重新栽植同一种果树,会影响下茬苹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苹果树在生长过程中,大量结果会导致土壤营养大量消耗,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土壤板结,质地变差,对下茬苹果树的生长发育非常不利;苹果树在生长30年之后,根系会布满全园,在挖除老树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根系捡拾干净,会有大量残根保留在土壤中,残留的根系在腐烂过程中会产生根腐菌,侵染下茬苹果树根,引发根腐病严重发生,因而在苹果园挖除后,旧址上重新栽植苹果树,多表现树体不发旺、新梢生长量小、进入结果期迟、所结果实发育不良、果个小、易出现发黄现象等一系列非正常现象,这便是苹果生产中的“重茬病”。
苹果生产中的“重茬病”是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静宁县进行过多种试验:
1.1 栽植行换土
2010年在静宁县仁大镇南门村进行了200亩苹果园“挖老栽新”试验,应用挖掘机挖除老树,按照4米的间距开挖深1米的栽植沟,将栽植沟内挖出的土壤拉出园外,从园外拉山体黄绵土填沟,然后栽植苹果树。观察发现,在栽植后的前3年树体生长正常,到第4年,树体生长量明显变小,叶片出现发黄现象,第5年开始挂果,所结果个小,有发黄现象,表现“重茬病”症状,当根系扩展到所换土之外,“重茬病”开始发生,树体生长受到抑制,这种措施是不成功的,而且换土费工费时,投资成本较高,远远的超出了农户的承载能力,在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很难实施。
1.2 推掉表层土壤
2011年城川吴庙村有果农的山地果园在老苹果树挖除后,将地表1米左右的土壤推入沟内,然后每亩地撒施过磷酸钙200千克,用挖机将土壤深翻80厘米,重新栽植苹果树。后续观察发现,所栽苹果树生长结果均好,这是静宁县苹果生产中“挖老栽新”最成功的改造措施。但大部分果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应用受到了限制。
1.3 土壤消毒,增施有机肥
2012年之后,静宁县大面积开始实施老树挖除措施,开挖定植沟,对田间土壤曝晒消毒(图2),回填时用40%甲醛100倍液对定植沟喷雾消毒,保证每米3定植沟喷雾10千克药液,整行回填结束后,及时用地膜将栽植行覆盖,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也有每亩用30~60千克的氰氨化钙均匀地撒施在地表,然后深翻,使氰氨化钙与土壤混合均匀,再浇水,覆盖地膜,以杀灭病菌。还有每米3土壤施入22.5克氯化苦杀菌的;也有每米3土壤施入100克溴甲苯消毒的;有的群众采用溴甲烷和氯化苦混合物进行消毒,一般在每米2土壤内搅拌加入50克70%溴甲烷和22.15克氯化苦的混合物。观察发现,化学硫消毒药物的应用,可有效地减轻有毒物质对下茬苹果树生长结果的影响。
为了培肥土壤,在填埋定植沟时,采用在沟内填埋玉米秆等作物秸秆、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相对来说,土壤消毒、增施有机肥的措施投资成本较低,适用性较好,但对“重茬病”的控制不是太理想。
目前我国苹果大面积进入更新改造期,“重茬病”是苹果产业必须面对的,各地在“挖老栽新”改造时应引起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减轻“重茬病”的影响,以取得较好的栽培效果。
2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条件限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的苹果园,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给以后的苹果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便,随着果园实用机械的引入及研发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果园管理机械化是大势所趋,在苹果生产“挖老栽新”升级改造过程中,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基础设施建设要高度重视,配套建好道路(图3)、蓄水池、喷滴灌系统、防灾设施等,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
3 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砧木
苹果砧木众多,表现各异,根据多年栽培观察,生产中常用的砧木主要表现如下:山定子抗寒性强,耐干旱,在山地表现优势明显,在盐碱地表现不良,易出现苗木黄化现象。新疆野苹果抗旱、抗寒、耐瘠薄、耐盐碱、抗病。湖北海棠(山东叫平邑甜茶),主根欠发达,须根较多,用湖北海棠嫁接的苹果树树冠矮小,在干旱条件下栽培时,树势易衰弱。M9-T337嫁接蘋果树易成花,结果早,前期产量高,果实品质上等,树体矮小,适宜高密度栽植,要求肥沃的土壤;抗性较差,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肥水供给跟不上,树势易衰弱;不抗寒,在高海拔地区栽培易受冻。M26较抗寒,抗旱性较差,嫁接的幼树生长旺,结果后生长势中庸,结果早,丰产,果大,色泽好,品质佳,但嫁接后存在砧穗生长节奏不一致现象,易出现“大脚”或“腰粗”现象。SH6作基砧嫁接的苹果树,易成花,进入结果期早、高产、稳产,干性强,与苹果亲和力强,嫁接处愈合好,嫁接品种和砧木粗细一致,成为一个整体,使树体中心干非常强壮,栽培中不用设立支架等措施扶强中心干,抗逆性强,抗旱、抗病、抗倒伏,特别是抗寒性特别强,抗抽条能力强,初步观察在重茬栽培中表现较好,具有一定的抗重茬能力,非常适宜在高海拔寒冷山旱地区大力推广。青砧1号根系发达,栽培表现树势较旺,抗寒性好,在静宁栽培能安全越冬,未发现发生抽条现象,能在地下水位高易积水的地方生长,在重茬建园时优势明显。针对各种砧木的特性,生产中可根据立地条件,合理选择适宜的砧木,以保证苹果树健壮生长,提高结实能力。
4 合理选择种植模式
目前苹果生产中主要种植模式有乔化大冠稀植模式、矮化密植模式、乔砧+短枝型密植模式。不同的种植模式,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根据在静宁的观察,乔化大冠稀植模式苹果进入结果期迟,产量高,管理相对费工;矮化密植模式具有成花容易、进入结果期早、前期产量上升快、便于机械作业等优点,但对肥水条件要求高,建园投资大,生产成本高;乔砧+短枝型密植模式适应范围广,成花容易,进入结果期早,结果能力强,采用宽行窄株模式栽培,有利于机械作业,但在肥水供给不足时,易出现早衰现象,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在苹果生产“挖老栽新”更新换代时,应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
根據静宁的实际,大面积种植模式仍应以乔化大冠稀植模式为主(图4),在肥水条件好的梯田可推广“乔砧+短枝型宽行窄株密植”模式(图5),在川区有灌溉条件,土层深厚,投资如有保障,可发展矮化密植模式(图6)。
5 高度重视优良品种的应用
苹果生产中品种至关重要,在“挖旧栽新”更新改造时,要积极做好品种的更新换代,进行良种化栽培,发展品种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既要适应苹果消费多样化的趋势,调配好早中晚品种的比例,又要保证栽植品种的相对集中,为商品化生产打好基础。要注意发展性状稳定、品质优良、市场反响好、管理简便的品种,目前生产中表现好的品种主要有鲁丽、蜜脆、红王将、瑞香红、瑞阳、瑞雪、威纳斯黄金、烟富8号、烟富10号等。
6 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建园质量
6.1 用高质量苗木建园
苗木质量直接决定栽植成活率、果园整齐度,以及后续进入结果期迟早、结果能力高低、能否丰产的基础。静宁群众通过在田间地头集中培育苗木,在苗木生长3~4年出现分枝后移栽建园,经一年缓苗,第二年即可挂果,这与目前生产中提倡的大苗建园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苗木质量有保障,应用效果优于外调大苗。
6.2 适期栽植,提高成活率
苹果苗木可秋栽,也可春栽,在墒情好的情况下,以春栽较好。春栽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萌芽前进行较适宜,多年经验表明,在春分至清明期间移栽越早越有利于苗木成活。
6.3 山地建园要加强田鼠防治
山地栽培苹果后易受田鼠危害,常造成缺苗断垄,影响生产效益的提高。近年来陇东南群众在栽植时采用根际铁网围栏的方法(图7),有效地减轻了田鼠的危害,确保了建园的整齐度,很有实用性。
6.4 尽量栽植脱毒苗
苹果病毒病是苹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世界上所有苹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目前我国栽培苹果带毒株高达80%。苹果树体感染病毒后,植株生长量变小,生长不整齐,树势衰弱,产量下降,所结果实品质变劣,果实贮藏性变差,生产过程中对肥料消耗增加。而脱毒苗抗性强,植株生长健壮,二次枝抽生能力强,枝量增加快,有利于成花,前期产量上升快,结果能力高,所结果实果个大,光洁度好,品质高,树体抗性强,需肥量减少,生产成本低。有条件、有投资能力的企业及农户尽量栽植脱毒苗,为后续高效生产打好基础。
7 加强肥水供给
肥水是苹果树健壮生长和促进结果能力提高的物质保障,生产中应根据苹果树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供给,防止脱肥缺水现象的出现,影响树体生长结果。在“挖老栽新”更新栽培时,要特别注意加强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应用,提高克服“重茬病”的能力,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结实能力。有条件的果园安装滴灌设施,没有条件的果园,应着力做好保墒工作,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促使生产效益最大化。
8 强化有害生物防控
时代在变,危害苹果的主要有害生物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生产中应根据当地苹果生产中的主要危害对象,有目的地落实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减少对生产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