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生命的理性表达

2021-12-06朱昌元

中学生天地(C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情感

朱昌元 张 乐

【任务导引】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本单元精选魏晋至唐宋时期的8 首经典诗词作品。在自我的感悟与沉思中,可以体味古人多样的人生、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在生命教育与文化养成上的独特作用。借枭雄之吟和隐士之思,展示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探讨他们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借瑰奇之嗟与沉郁之悲,理解诗人个性、作品内容、诗歌体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借高亢之调与婉约之风,把握诗歌风格、语言特征的差异对表达情感的影响。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三单元都设有诗歌篇目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不同时代的诗歌名作、诗体特色,以及不同诗人的风貌气质。但写作任务不同,阅读时也应有所侧重。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学写诗歌”,在阅读中侧重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并借鉴这些技巧,落实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上。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学写文学短评”,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更应侧重审美鉴赏与价值判断,学会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撰写兼具议论性与文学性的评论性文章。

学写文学短评时应注意:第一,阅读要“精”,沿波讨源;第二,选题要“小”,以点带面;第三,评论要“透”,析薪破理。

【案例呈现】

情境创设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这句话不仅指向诗人的创作,而且对读者也同样适用。本单元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请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你觉得他们的人生是“失意”的,还是富有“诗意”的?

在你伤心失落时,在《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这些诗词中,你更喜欢用哪首作品作为你的情感寄托?请选择一首,写一则8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训练一:从感触最深的一点开始

文学短评可从片段训练开始,逐渐写成结构清晰的篇章。在阅读中,可采用批注的形式,记下阅读见解、鉴赏感受,读中有评,以评促读。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启示与发现。

点拨:阅读要“精”,沿波讨源。

诗歌是感性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应注重情感的核心作用。但是,如果一味片面强调情感体悟,缺少理性的鉴赏分析,就会极大地扼杀诗歌的生命。

从最有感触的地方开始精细阅读,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展开分析,逐渐对作品形成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完成由感性体悟到理性评价的提升。

阅读要“精”,指的是精细阅读时的精彩发现,恰好正是作品精心成文的精华所在。

你可以写出阅读中的困惑与思考,如:

《琵琶行》中有千古名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句中用的是深幽的“幽”,而不是“忧愁”的“忧”,同时,文中“幽”字和“暗”字相对,构成了“幽愁暗恨”。我们知道,被贬九江的白乐天是忧愁的,但这“幽愁”“暗恨”又有什么深意呢?

你也可以谈谈你的理解与发现,如:

从“方宅、草屋”到“榆柳、桃李”,再到“远人村、墟里烟”,然后是“深巷、树颠”,最后又回到“户庭、虚室”。从“宅屋”到“室外”,看“远村”“墟烟”,听“村内”鸡鸣狗吠,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宅屋”。作者的身心无比自在,所有的感官纷纷苏醒了。诗人的目光无比舒展,堂前屋后,村里村外,无所不到;诗人的听觉格外灵敏,深巷的狗吠,树颠的鸡鸣,有了声音的点缀,田园生活宁静中透着生动。不仅如此,甚至连诗人的内心感受也在萌发,“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把尘世里的各种东西,比如名利、物质、欲望全部清空,在内心的天地里,就充满了自由之乐。

训练二:向切口最小的一点进发

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试评价以下选摘的文题是否适合,并分析这些文题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切入的。

①心忧天下 诗明君心——曹操《短歌行》情脉探析

②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

③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想象艺术

④简论《登高》的对仗艺术

⑤评《琵琶行》中的艺术手法

⑥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字的使用

⑦言简而意丰——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艺术

⑧叠韵深处有珍奇——评《声声慢》的叠词秘妙

点拨:选题要“小”,以点带面。

就文学作品而言,值得评论的点很多,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口,做到开合自如,见“微”知“著”。

评论时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如“评《琵琶行》中的艺术手法”指向过于宽泛,写起来容易变成蜻蜓点水。可选择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景物渲染、双线叙事等某一方面,作为评论的焦点,来凸显其艺术风格。但是,切口也不能过小,如“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字的使用”这一角度,要写成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对高中生而言,也着实不易。

我们可以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再确定自己短评的中心。既可以避免自己的观点与别人重复,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丰富思考的角度。

训练三:评论时须做到有据有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请对诗歌的情感关系进行分析,并做出你的评价。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 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点拨:评论要“透”,析薪破理。

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析评结合,以议为主。“叙”“议”应紧密结合,“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要简洁精当,“评”是“析”的目的,要态度鲜明,最好要有独到的见解。

分析:“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两句写“逢雨”之景,按时间推进,从晴到雨,由暮转昏,寓情于景,烘托出萧瑟凄凉的环境氛围。“日落众山昏”一句,“昏”,昏暗,“日落”之时“众山昏”,一瞬间的视觉“昏沉”伴随的是作者心情的低落、黯淡。“萧萧暮雨繁”一句,“繁”,繁密,“暮雨”萧萧,凄清、飘摇,雨点繁密,乱人心绪。

“那堪两处宿”,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处,无尽的孤寂。情不能自禁,“那堪”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刻意凸显相思之情,而是用“众山昏”“暮雨繁”的视觉意象,加之“一声猿”这一听觉意象,渲染出萧瑟凄凉的环境。

评论:众山昏昏,情绪低沉,暮雨繁密,乱人心绪,加上猿猴哀啼,更显愁苦。溪行逢雨,听见猿声仅限作者自己,但他却将山昏雨繁、猿猴哀鸣的景致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人分宿两地,而能同情共感,这一个“共”字是这落寂愁苦中唯一的温暖与慰藉,也是对友人间的心灵契合、无间情谊的确信。

【习作展示】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杜甫《登高》诗评

陈家栩

宝应二年(763),历经磨难的唐王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远在蜀地的杜甫喜极而泣,“青春作伴好还乡”,启程归乡。可杜老先生的归乡之旅并不顺畅,他因年迈多病折返成都,投靠好友严武。不久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失去依靠,开始漂泊流浪。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白帝城外登高望远,睹物伤怀,写下了这首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胡应麟《诗薮》)的《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一片秋季肃杀之景;远处传来猿啸,猿啸一贯使人联想到哀伤,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从视觉、听觉给读者以多感官冲击。沙洲凄清洁白,鸟儿在上空回转盘旋,更添几分哀情。

颔联写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之所以用“落木”而非“落叶”,我想是因为“叶”给人以繁密茂盛之感,而“落木”使读者联想到秋天叶子落尽之后留下的树干,更显凝重,如“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也间接点明了季节。“无边”“不尽”是本联的亮点,将胸中翻江倒海的愁绪倾泻而出。若去此四字,“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便毫无意境了。

颈联由景转情,使全诗情感达到高潮。“悲秋”,“秋”不一定可“悲”,正如“春”不一定可“伤”,但由于诗人“常作客”而平添伤感。此处的“常”大概是“恒常”而非“常常”的意思,因为诗人长年万里漂泊,难觅宁日。“百年”喻诗人年迈,愁绪因年迈多病而更加深一层。即兴登台望远,却因无端的愁绪而意兴阑珊,尽显沉郁悲凉。

尾联中七、八句,分别上承五、六句,气势由雄浑转为淡隐。“常作客”的艰难羁旅生涯中,由于多病而难以借酒浇愁,从而愁绪郁积心中,难以纾解。思其身,则老病困苦;念其国,则藩镇割据、战乱连绵,“艰难苦恨”,是也。

全诗押韵严密,对仗工整。“哀”“回”“来”“台”“杯”均属于平声灰韵。我们都知道格律诗只要求颔、颈二联对仗,若全诗对仗则容易显得板滞,但本诗不但没有这一弊端,反而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既工整而又富于变化。“悲秋”“多病”从词性上来说并非严格对偶;而尾联虽非对仗,但“艰难”“潦倒”却给读者以工整之感。这些都体现出诗人格律运用技巧的登峰造极。全诗“无意于对”,细细品读,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薮》)。清人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赞《登高》“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此言不虚。

【点评】

作为文学评论,首先,要能在细微之处说出自己的个性化感受,不能人云亦云。这篇诗评,关于颈联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常”字的解释,就很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我们常人的视角当中,“常”总是解释为“常常”,而这篇诗评,作者却大胆地把它理解为“恒常”,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个不同寻常的解释,更让人感受到个人命运的悲哀,在宏大的社会空间中,显得那样的深厚而博大。

其次,文学评论最忌讳的就是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说,到头来什么都说不清楚。这篇诗评,紧紧围绕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语言特色展开评述,没有旁逸斜出,表达精当而紧凑。看得出来,作者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但是在落笔的时候,都能化为自己的语言,尤其对于颔联的“落木”的解释,作者很自然地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第9 课课文《说“木叶”》的相关解读,借助前人的肩膀,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阐述。

这篇诗评,文笔冷峻、成熟,在文字表达上下了一番功夫,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注意挖掘诗歌的思想内涵,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情感
诗歌不除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台上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