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三角形”发展理论研究
2021-12-06王鸿雁
王鸿雁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1]教师追求自身发展的职业特色,应该成为教师一生努力拼搏的目标。高等学校外语翻译专业教师是集“多角色”为一身的职业,可以在不同的培训和发展领域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努力成为时代需求的特色型教师。
一、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外“三角形”发展领域
众所周知,“三角形”有三个角,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得到的几何图形。“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最强的,同时向其三个“角”方向延展,“三角形”面积会不断增大。外语翻译专业教师可以运用“三角形”发展理论,使个人业务能力的“三角形”面积不断增大,更加完美完善。
在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三角形”发展理论中,教师的外“三角形”领域是指教师宏观的业务提升、培训和发展的领域,这个外“三角形”包括三个方面,即高校、企业、国外。教师在高校校园内授课,随着授课年限的增加,教学能力逐渐增强,教学经验日益积累,教学方法更加灵活。通过教学实践、教法研究以及听同行、专家的授课,逐渐完善个人的授课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
外语翻译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本身就具备翻译职业特色,他(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担任过企业某方面的翻译工作。例如,为某企业翻译书面资料,担任某企业的陪同口译工作,承接某次活动的翻译工作等。高校对翻译专业教师的要求是具备完整、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翻译教学方法和技巧,最重要的是具有翻译实践经验。教师把翻译课堂教学与企业翻译实践相结合,对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众所周知,外语学习需要有语言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而作为教授外语的专业教师,更需要国外留学的体验、进修的经历,这无疑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翻译专业教师的意义更加重大。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国外培训,可以通过中外联合办学,互派交换教师的途径实现;也可以与俄罗斯高校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项目,使教师在培训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去俄罗斯进修学习;或者通过教师个人联系和申请,高校选派教师等多种方式进行。
外语翻译专业教师通过在三个外“三角形”领域的实践、锻炼、进修、培训和发展,专业短板被消除,教学技能、实践经验、专业水平等各方面会更加完善,这无疑会推动外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内“三角形”发展方向
在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三角形”发展理论中,教师的内“三角形”发展方向是指专业授课、专业科研和专业翻译。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方向包含在这个“三角形”内,三个方向构成一个封闭的整体,缺了任何一个“角”都不称为“三角形”,缺了任何一个“角”对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素质构成来说都是不完整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突出某个“角”,成为特色型教师。
1.第一个“角”—— 专业授课(专家型教师)
“三角形”最上面的“角”是专业授课方向,如果外语专业教师自身的从师技能较强,可以朝这个“角”方向发展。外语翻译专业授课教师应具备:系统的外语翻译专业知识、外语翻译学科教学能力、外语学习与发展观。
系统的外语翻译专业知识是指准确、扎实的外语翻译理论知识和外语翻译专业技能。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了解翻译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翻译学习理论,懂得翻译教学规律,掌握和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从师技能和教学艺术修养。外语学习与发展观是指教师要明确语言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生活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变化的,外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充实最前沿的语言知识,确立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观念。
要求此类教师不仅具有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能够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掌握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此类型教师的最高标准就是专家型教师。
克雷洛夫曾经富有诗意地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古语所言:“拾穗虽利,不如躬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专业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滚打摸爬的历练,才能“百炼成钢”,最后成为专家型教师。
2. 第二个“角”——专业科研(研究型教师)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科进行热心的研究,那么他们也就会使自己的学生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3]教师在教授某专业时,必须对该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这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而且使他(她)的学生对此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外语翻译专业教师是外语翻译领域科研的主力军,承担着国家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科研的重任。一些授课任务不多,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外语翻译专业教师,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即成为研究型教师。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由于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精通翻译专业,又具备外语翻译教学经验和外语翻译教学实践能力,因而普通外语翻译教师向专业科研型教师发展是具备一定素质和条件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学的总结自己的经验,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教师自己的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此类教师可以围绕本专业内某一方向的科研课题展开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设计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此类教师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研究工作能力,能够组织和领导课题研究工作,具有相当的对策应用咨询服务的能力,能够撰写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论文、著作或专题研究报告。此类教师的最高标准即研究型教师。
3.第三个“角”——专业实践(实践型教师)
在高校外语翻译教师中,有一类教师外语翻译专业技能突出,即笔译、口译能力较强,双语语言表达能力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这类教师适合向专业翻译类教师发展。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述的专业翻译教师,是指教师具备专业翻译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此类教师在授课之余,可以参与学校或社会某企业、某公司、某部门的口译、笔译翻译实践工作。高校外语专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有意识地培养一部分教师向专业翻译教师方向发展。高校可以建立翻译工作室,承揽社会企业、公司和部门的翻译工作,在为高校创收的同时,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会把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有脾益。而且,在学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或者举办国际交流合作的活动中,也会需要一批这类教师。他们平时从事外语翻译教学工作,有需要时便成为外语翻译。
做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翻译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双语文字功底,双语语言表达能力,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思辩能力、交际能力、记忆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具备良好的形象,言谈举止得体。[4]总之,这类教师应具备做为一名优秀的译员必备的条件,这类教师也可以称为实践型教师。
三、内“三角形”的三个发展方向间的关系
高等学校外语翻译专业教师是集“多角色”为一身的职业。他们有时是教师,有时是科研工作者,有时是翻译(口译员和笔译员)。事实上在每个教师身上都存在这三个“角”,只不过是这三个“角”的大小不同而已。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强,他(她)的“三角形”中的第一个“角”(专业授课)突出一些;有的教师科研能力突出,他(她)的“三角形”中的第二个“角”(专业科研)突出一些;还有的教师善于口笔头翻译,他(她)的“三角形”中的第三个“角”(专业翻译)突出一些。需要明确的是,在外语翻译教师的“三角形”发展理论中,每个教师并不是只发展一个“角”,而忽视其他两个“角”;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有所侧重,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职业特色。教师们要注意,千万不要割裂三个“角”的关系,而独立的看待其中的一个“角”。事实上,三个“角”之间是彼此联系、互相矛盾、互相促进的关系。
1.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在他的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写到:“……教学,这是大学教师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非履行不可的职责,可以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是荣誉的,令人欣慰的一部分。教学的愿望是发自肺腑,不需要辩护,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文化义务,是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现代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人身上。”[5]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的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创造新理论。
一直以来,有人认为教学与科研存在矛盾,只能取其一。此种说法有待商榷。应该承认,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有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毕竟,时间与精力总是一定的,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科研势必受到影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受到影响。但教学与科研的这种现实冲突性又绝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
矛盾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不矛盾的事物。表面上看,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本质上是统一基础之上的对立。即是说,教学与科研,形式上对立为时间和精力,而实际上两者都将统一于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甚至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这种统一也表现在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的关系上。科研是为充实教学的科研,科研成果不充实于教学,只是编纂成册,束之高阁,这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悲哀;教学是为展现科研的教学,教学不展现科研成果,只是机械重复旧内容,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悲哀。
广大教师必须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发展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科研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学资料的积累,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也有赖于科研的有力支撑。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以科研为支撑,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仅仅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而是要广泛吸收他人一切优秀的成果来构建自己的教学框架与体系。惟有如此,教学者的知识眼界才能得到拓宽,知识境界才能得到提升。当然,教学对于科研,不单是一种外在物,教学对科研具有能动性。这表现在科研可以以教学为媒介而得到发展,教学积累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就会突破原有的知识局限,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新认识的火花就是产出最新科研成果的种因。教学生产科研,科研提升教学,两者的本质关系即是如此。
2. 教学与专业技能的关系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译是外语的五项专业技能。想成为外语翻译型教师,外语专业技能要很强,尤其是听、说、译能力应该达到专业翻译的水平。外语翻译教学在促进外语翻译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外语教师授课时大部分都使用外语进行讲解。达到流畅讲解程度的前提是充分、熟练的备课。课前识记,课上表述,听学生的外语回答和提问,给学生做听写、听力、对话、翻译训练等,这一系列行为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使教师的外语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一般情况下,每个外语专业教师要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本科或者是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外语教师教授不同门类的课程的过程,也是听、说、读、写、译不同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技能娴熟,教学语言表达流畅,又会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等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上述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亲自参与,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在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同时,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也必然得到提高。
因此说,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与外语专业技能提升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整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循环过程。
3. 外语专业技能与科研的关系
教师授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以及课余参与口笔译等翻译实践活动,这些环节都会促进外语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师在从事外语翻译实践活动中,会分析、判断具体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会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会促进教师对知识理论的反思和经验教训的总结,[6]会激发教师把实践经验、思考和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增强教师科研意识、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
教师在自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借助于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解读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逐渐积累而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和创意,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对丰富外语翻译专业研究理论也产生重要的意义。
因此说,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翻译实践、努力提高外语翻译专业技能对其科研意识的增强、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三角形”发展理论强调,教师的三个发展方向构成一个封闭的整体,缺了任何一个“角”都不称为“三角形”,缺了任何一个“角”对高校的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素质构成来说都是不完整的。总而言之,外语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专业技能实践中形成的。外语翻译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通过宏观的业务提升、培训和发展的外“三角形”领域和途径,即高校、企业、国外,自觉的采取相应的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保持自我更新取向,寻找正确的自我发展方向,努力发展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或实践型教师。实现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级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