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世界本来的样子建设熊猫栖息的乐园
——广元市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2021-12-06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管理分局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管理分局
广元市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0年)》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在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等省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下,积极探索“点线面”保护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智慧唐家河”,如期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的体制试点工作,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建设工作富有成效。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试点区依托青川县境内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毛寨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总面积86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656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面积212平方公里),分别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四川部分总面积的4.0%、4.5%。据2014年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广元片区有野生大熊猫50只,分别占全国、全省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数量的3.7%、4.1%,据最新监测成果,截至目前广元片区大熊猫数量增长比例高于全省10 个百分点以上。试点区森林覆盖率达96%,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国家重点Ⅰ级保护动物24种,除大熊猫外,还有川金丝猴1200 余只、羚牛2300 余只;国家重点Ⅰ级保护植物银杏、红豆杉、珙桐等3种。2014年,唐家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首批全球24个(全国仅6个)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是我国低海拔地区珍稀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地方。世界最长寿圈养大熊猫吉尼斯纪录保持者、旅居香港海洋公园的熊猫佳佳,中美建交使者、旅居美国华盛顿公园的熊猫玲玲,均出生于广元青川。试点区涉及青川县7个乡镇18个村,户籍人口10333人(其中核心保护区居民1098人,一般控制区居民9235人),分布着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
一是严格管控人为活动。认真落实《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生产经营等人为活动管控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工矿企业退出方案,对清理退出的水电站和清理关闭的矿业权进行走访、监控。规范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根据环境容量严格实行访客控制制度,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影响。二是健全巡护监测体系。积极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以生物多样性监测、森林防火监测、生态环境因子监测、游客安全及景区容量监测、违法盗猎监测为主的“智慧唐家河”野外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点线面”巡护模式。设立专业红外相机监测站207个,视频监控85个,组建巡测突击队,科学定制短程、长途、重点巡护样线124条,长度430 公里,采取“每日短巡+周日长巡+月底重巡”方式制度化巡测;按照管护站点与村社“一一对应”原则,构建监测联动机制。2020 年,新发现黑头剑蛇、红嘴鸥和三棱虾脊兰、全缘叶绿绒蒿等动植物12 种,并首次在海拔3600米的流石滩发现大熊猫粪便,刷新了唐家河大熊猫活动海拔记录。三是强化大熊猫种群保护。开展大熊猫个体识别调查,建立大熊猫种群DNA 基因库,动态掌握大熊猫个体活动情况。2020 年收集有效信息1167条,采集大熊猫粪便、毛发等样品100余份,大熊猫识别率达到60%以上。2021年4月6日,唐家河监测人员在专门开展大熊猫野外繁殖行为监测时,在摩天岭保护站辖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求偶争斗的珍贵视频,为四川片区首次。
创新构建助推试点工作管理体制
大熊猫国家公园两省四县护林防火和反盗猎联合行动总结会在唐家河管理处举行
一是整合组建管理机构体系。2019年4月、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任命了大熊猫管理分局局长、副局长。2020年4月,我市印发了试点期间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管理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广元熊猫分局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派出机构,由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与广元市政府双重领导,以我市管理为主,中层机构主要负责人按照副县(处)级高规格配置。二是探索集体自然资源协议保护管理。广元熊猫分局与辖区内28个村(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全部签订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合作保护协议,将村集体所有、个人承包集体土地作为国家公园管理对象,涉及面积40574.45公顷,实现集体土地100%统一管理。三是强化多方联动执法。联合森林公安等部门开展“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环境违法违规活动综合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盗伐滥伐林木、猎捕和破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广元青川县、绵阳平武县、甘肃省文县三地检察院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相关单位签署了《关于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两省三县跨区域联防管理机制。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平武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等15家自然保护地单位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区域联防联护机制。
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协调发展
一是引导合理聚居。严格控制公园内人口规模,按照《青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办法》,统筹使用生态、地灾、扶贫等领域搬迁政策,搬迁移民263人,并将待搬迁的生态移民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加紧推进。二是强化公益安置。合理设置公益管护岗位,加大培训服务力度,推动居民转产就业。2020年,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态管护、社会服务基层农技、文化、卫生等方面培训共计1000 余人次,提供生态管护、社会服务等岗位200 余个,当地居民参与公益性岗位占比达90%以上。三是推进共建共管。成立“唐家河—落衣沟共建共管委员会”,落实共建共管职责,协助建立社区经济联合社,帮助开设家庭农场,引进民营企业,搭建生态集市和生态扶贫产品直销平台。与村民签订《自然资源保护共管公约》,提高村民参与本村事务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效推动社区协调发展,达到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共管双赢。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运行机制
一是创新生态补偿。成立“唐家河—落衣沟野生动物肇事社区基金”,制定《唐家河保护区落衣沟村野生动物肇事管理办法》,形成以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为主,吸纳保护地、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的肇事补偿基金,有效改善人兽冲突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服务记录、激励制度,持续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开展华侨城·唐家河志愿者招募活动,招募社会志愿者服务者约50名。三是常态回收垃圾。创新建立垃圾兑换超市,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强化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大力开展生态体验和科普宣教
一是强化自然教育。建成熊猫主题体验馆1座,开发自然教育课程3套,常态化开展各类自然教育培训,累计培训3000 余人次。青川县被认定为“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唐家河获评大熊猫国家公园首批自然教育基地,新建“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2021年6月与成都熊猫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开展科研、教育等多方面合作,助力国家公园建设。二是开展生态游憩。引导公园周边社区依托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现有旅游服务企业9家、乡村农家乐310家、年访客接待量约200万人次。唐家河被省政府授予生态旅游“金熊猫奖”。三是突出宣传推广。发布《和美青溪》等宣传片,制作《世界本来的样子:唐家河鸟兽物语》《唐家河大型真菌图册》等画册、邮册、书刊。2020年,30 余条信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采用。
局领导带队赴成都、眉山考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