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遗产与风景园林创新
2021-12-06戎静
戎静
(太原市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园林建设的需求,风景园林领域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风景园林工作者如何在设计中创新思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发现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风景园林工作者也开始将文化元素运用于景观的创新设计中。但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大幅增加,风景园林设计的相关理论、经验却没有随之发展起来,产生了诸多问题。所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景观视角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分析文化遗产中的创新点,为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意见。
1 现阶段阻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创新的原因
1.1 过分注重风景园林设计的设计感
作为每个城市的重要形象代表之一,风景园林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确实重要,但是也需要重视使用者的需求以及作品的内涵意义[1]。由于现在市场中广泛存在的招投标模式,风景园林工作中经常出现跳过实地调研直接进行设计,不断缩短设计时间的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师要使每个作品都成为精品、实现中标显然不现实,因此经常会增加仅存在理论设计、实际意义并不大的特色,导致在实际施工建成后连基本的休息、娱乐等功能需求都不能满足。
1.2 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不够重视
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当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也朝着国际标准靠拢,设计风格更倾向于工业设计语言[2]。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与国际的融合,但国际化的设计风格、工业化的设计语言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地方文化没有太大的关系,现代的诸多风景园林作品没有因地域的改变而改变,大都体现不出当地特色,也忽视了人们对于文化、审美情趣的追求[3]。这样的风景园林作品就像速生树种,乍看很受人们的欢迎,但在人们的新鲜劲过去之后,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走出人们的视野。
2 地方文化遗产可参考的创新因素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4]。不同地方由于当地悠久的历史政治、地理条件、饮食服饰、语言的不同,产生的文化留给后人的遗产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方文化特征。若缩小文化遗产的范围那便可称之为地方文化遗产,而地方文化遗产可作为各地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将重点介绍地方文化遗产中与风景园林密切相关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以及民俗人情。
2.1 地域特色
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习俗、社会结构等有所不同,文化遗产也因遗产地本身具有的差异性呈现独有的特色。因此这些遗产的保护方式绝对不可以使用同一个套路。因不同地域的自然气候、建筑特点、民众所信奉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遗产保护措施必须承认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在遵循当地群众各种习惯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当地文化遗产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2.2 传统文化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包含人们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人们所有物质文化与哲学思想的集合体。文化内涵能反映遗产的文化属性,相对而言,遗产的文化属性也能反过来作用于遗产要素的文化内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维系人与景观和谐共处的目的。
从景观尺度下分析,文化遗产景观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是相互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景观作为当地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继承者,烙印着民族与时代的特点。基于生产与生活,人类通过智慧以及创造性活动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我们可以从遗产景观的外貌特点大概判断当地的时代性与区域性的特点。
2.3 民俗人情
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日渐深入,我们不仅要保护那些显而易见的纪念型文物,还要保护节庆习俗、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会脱离当地人民特殊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而是依托人类本身存在,以声音、图形和技术为表现手法,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民众身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下来,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因此,地方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活”的传统文化中珍贵异常却极为脆弱甚至难以保存下来的部分。保护好它们,其实就是守住我们文化的根和历史的魂。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3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创新建议
人类的需求大体上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活动两个方面,因而在人类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风景园林便以追溯历史、警示后人、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形式而出现。换言之,风景园林是一种文化载体,向当代人们呈现过去某一时段、某一区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包括皇家宫殿、私家庭院、自然梯田等[5]。
3.1 以地方特色为创新口
通常情况下,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会被任意铲除,并以新设计的“景观”代替,而不是作为场地内独特的文化特征进行保护。同样,周围的自然环境也被任意摧毁,并未被当作自然,而是用新建造的“自然”代替[6]。然而每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的诞生和发展变化史,因此仔细研究古代各朝的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出某地域过去可能是水域、森林或平原,了解到某地域曾经在某段历史中相当辉煌,有许多值得保留的自然或文化遗址。
作为当地的文化载体,园林景观有责任让人们认识到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仍具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我国民族文化复兴的理念下,可以将地域特色作为风景园林建设的创新口。对地方历史发展进行分析以及对该地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深入挖掘,这是设计方案的出发点和灵感来源。与大众熟知的历史文化相比,当地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更具吸引力,由此在使风景园林中独一无二的区域地理特征充分表现个性化特点的同时,还能增加风景园林作品的看点,以此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2 以传统文化为吸引点
风景园林工作者在实际设计时,根据学到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基本原则等进行规划设计必定能够满足本行业的标准,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每个人都基于设计理论而出现类似的风格[7]。我国在几千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造就了人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等感性思维,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人文文化对人们带来的影响逐步融入景观设计当中,达到加大风景园林文化传播力度的目的。
追溯当地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要根据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提出运用对人们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进行当代景观设计的理念。将当地传统文化的精华注入园林设计当中,才能使其不断规划、完善、填充,这样的作品才能记住人类伟大的智慧,并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的现代视角,毫无疑问也是更好地设计和创造现代景观的重要出发点。
成功的设计,有文化、有思想、有感召的作品,即使是新的,只要得到人们文化上的认可,就可以成为一个典型的风景园林作品,甚至可以成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例如当代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主庭院,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的创意山水园,最吸引人的点就是它虽然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但游人在其中游览可以捕捉到设计师想要传达的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3.3 让风景园林景观在时代的发展中传承下去
当地文化景观过去注重的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某一个特殊的层面,仅仅把历史的一个片段单独拿出来。就比如北京的某一个明朝遗址,我们总想完整地复原成明朝当时的状态,却忽略了清朝、近现代在这个遗址上发生的事件。在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人和遗产、自然不能相互冲突,站在两个对立面,也不能把人当作破坏的对象。
每个城市、乡村、社区的发展和形成都经历了一个独特而长久的过程,即便是保存良好的历史遗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也已经不是本来的样子,而是增加了各个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新内容后的情境。设计师即使完全复原当时的状态,也只是在做无用功,我们不可能重新恢复成当时的状况。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要求文化遗产景观停止在一个状态,例如山西的五台山,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人的思想意识、生活条件都在发生,即使在2009 年成为世界遗产,还是会演替发展。
在对遗产进行保护和发展时,文化景观强调过程、承认发展的理念为我们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因为面对时代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同样不会一成不变,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新的创新。作为风景园林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尽力保护遗产留给我们的文化,同时还要根据时代特点对其整合、创新,形成新的优秀作品。
4 结语
面对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参与遗产保护的实践会给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带来很多灵感,产生更多新的创意,从而在当代给人类创造更多和谐的环境。同时风景园林工作者应不断增强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带着严谨、发展、创新的思维进行研究、设计,以风景园林的更新促进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风景园林可以从以地方特色为创新口、以传统文化为吸引点、让园林景观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传承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并为地方文化遗产提供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