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困境及策略探析
2021-12-06张绍琦云兵兵王贝贝
张绍琦 云兵兵 王贝贝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 250031 )
一、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蔓延,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和发展利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渐入“后疫情时代”。这是重要的转折点和机遇期,同时也是落实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关键阶段。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人民福祉。各高校大学生是就业的主力军,据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870余万人,在研究生扩招的政策下各高校吸纳毕业生后,仍有约700万人需面临直接就业。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有增无减,且有相当一部分往届生和社会失业者面临就业,大大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各级政府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力求将择业中大学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下,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压力难免长期化,尤其是合作办学类专业毕业生。合作办学类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独特性,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特点。合作办学类专业学生自律意识参差不齐,家庭优越感明显,个性化十足,家庭期待度高。当前国内国际就业形势严峻,疫情防控已常态化。因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稳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分析当下大学生尤其是合作办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更好促进该类群体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在疫情的背景下,各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外部形势复杂,就业难度日益增大,同时也面临部分就业利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现阶段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力抬头,诸如中美贸易争端等因素导致部分企业资金断链、经营困难,进而缩减员工数量,增加就业难度。这又加剧了经济的下行压力,甚至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企业招工少,学生就业难。二是面临高校毕业生规模之大年。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模,鼓励高校扩招,为广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而与此带来的是毕业生的规模逐年增大,今年甚至是我国有史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致使毕业生竞争压力增大,就业困难加剧。三是新形势下各行业供需产生变化。计算机、医疗等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人才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经管类、法律等偏理论型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就业出现了供需不平衡,可能会出现结构性失业。四是国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习总书记要求各高校举全校之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招聘的政策。高校毕业生也可以获得国家资金补助,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招聘平台实现就业。同时,国家不断扩大基层工作岗位数量,鼓励国企央企增加用人规模,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内部环境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的内部环境和以往不同,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面临就业信息平台升级的压力。疫情下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线上招聘体系,而线下招聘渠道又难开展,仅把线上平台作为辅助招聘形式是不可行的。除了线上就业信息展示和线上面试、签约、改派等就业手续网上办理也成了部分高校面临的难题。二是高校对毕业生就业信息追踪难度加大。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基本依赖于线上平台,信息量大,少数企业资质难确定,实际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风险。互联网的高效率又使高校毕业生招聘面试更频繁,学校无法快速精准地掌握目前学生已通过的就业岗位,很难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岗位筛选。三是高校毕业生易出现就业焦虑。除了要适应线上新形式的就业模式,毕业生还面临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压力。毕业生要考虑是否国内考研、出国或直接就业,还要做好部分考试推迟或提前的准备,这对毕业生的心理是一种磨练。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程度不够。一般高校的本科生更倾向于考研,不参与招聘会。疫情原因下的考试推迟,又让许多毕业生错过招聘时机。更有多数学生盲目自信,期待高薪且舒适的工作,从而出现慢就业、就业难的现象。
三、合作办学培养模式
合作办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中外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办学两种。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提供资金和机会,高校提供知识和技能,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机会,提高职场竞争力,尽快适应社会需求,而且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学校教育和企业实习相结合。学生需前二或三学年于学校学习专业课程后,参与对接企业的实习实践;二是按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预估未来人才需求量,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有针对性地将相应的毕业生直接输送到企业就业。
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借鉴或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高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并派遣国内教师出国访问学习,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从而营造教学的国际化学术氛围。二是输送学生前往合作外校学习。该培养方式下的学生可在国内高校完成2-3年学业,取得相应学分后,继续在合作院校学习。符合国内外高校毕业要求的毕业生可取得双方高校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三是选派学生到国外短期学习。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取得国外高校访问机会,利用假期等空闲时间前往合作外校进行短期学习和实践。
合作教学培养模式优势明显,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有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四、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困境
(一)就业机会减少,实习留学受限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滑,一些服务行业及中小微企业面临着裁员和破产的局面,2020年度用人单位招聘计划大幅缩减,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均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受国际贸易萎缩的影响,计算机、机械设备、进出口加工业等能够吸纳大量求职者的行业招聘量下降。随着我国企业的复工复产,部分大型企业率先开展生产,但大多中小型企业仍面临订单少,甚至资金断链的危机。根据大型招聘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2月至5月应届生新增岗位同比降幅40%,而100人以下的企业对应届生需求同比降幅更是达到了60%。合作办学对接企业也无法吸纳大量求职毕业生,而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后,大量国外留学生归国也加入到就业招聘竞争中,就业需求大大增加。自2月份以来所有雅思、托福考试均已取消,导致出国留学学生offer延期。国外疫情愈发严重,一些收到offer的学生有较大安全顾虑,部分学生已取消国外读研计划,重新开始求职,该类群体就业目标的转变也直接影响求职就业的实效。一些招聘单位要求学生到单位面试或实习后才与签约,但因疫情防控要求,学生无法外出实习,对毕业生求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求职模式新,网络求职不利因素凸显
疫情防控带来求职模式新挑战,无接触面试、空中宣讲会、网络双选会成为招聘代名词。求职招聘的形式变化对毕业生求职也带来一定挑战,一方面毕业生无法亲自线下面试,缺少了更为直接的实践锻炼机会,另一方面,隔着屏幕的面试,缺少了真正面对面的真实感,减少了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也减少了排队面试准备紧张环境下的“正襟危坐”。一些毕业生对线上面试流程缺乏认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互联网招聘信息是毕业生参与求职的主要渠道,大多数学生对疫情期间即实现“网上就业”尚未做好准备。一些毕业生还停留在传统的面试形式上的学习,没有真正地把面试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当前大量互联网上的招聘信息涌入就业市场,网络求职诈骗成为学生就业的危险因素。一些学生急于就业,缺乏社会经验和风险防范意识,不法企业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高薪高福利吸引毕业生求职。也有一些网络求职平台将学生信息私自贩卖,导致学生自身和家庭信息泄露,对学生造成生活困扰。更有少数企业以收取学生实习培训费用为由,通常安排学生到较偏僻区域参加所谓的培训,等学生意识到企业虚假招聘时,不仅自己财产受到损失,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就业时机。
(三)就业观欠妥,思想观念陈旧
部分毕业生就业缺乏积极主动性,有些学生过度依赖家长,寄希望于家庭背景和人脉,缺少主动求职的意识。学生家庭条件好,在家长的溺爱中养成了慵懒的习惯。部分家长在对孩子自身、考研和就业形势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单纯认为学历越高越好,盲目支持、鼓励孩子考研、考公,传递慢就业、不就业的思想,也给当前就业工作带来了困难。相对于名校学生,一般高校合作办学类专业学生入学门槛低,综合素质和名校学生略有差距。而一些毕业生又盲目追求大城市就业,没有意识到自身学历的限制和大城市人才聚集,忽视自身竞争力。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和当前就业形势以及职业发展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存在对薪资的期望高、对职位的期望高、对公司的期望高的现象,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一些学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到基层工作,部分家长也不愿孩子就业地离自己过远,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大,甚至引导孩子可在家待业,明年再就业。一些考研失利的学生,无法根据自身实际对考研和就业进行分析与对比,往往都会以“二战”考研为借口逃避就业,而最后可能会面临考研失败,又失去了就业机会。
五、后疫情时代合作办学学生就业策略分析
(一)利用好“云服务”
扎实开展“云摸排”。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逐一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状态进行精准摸排,帮助学生找到求职难点和盲点,分层次、分类别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动态台账和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库。及时进行“云沟通”。辅导员与未就业学生建立“一对一”的沟通桥梁,定期与学生进行线上谈心谈话,做好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意向,做好学生思想引导,缓解就业压力。积极搭建“云平台”,充分挖掘校内外招聘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收集招聘信息,并定期对招聘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向毕业生“一对一、点对点”进行精准推送。定期举办企业空中宣讲会、抖音直播春招会和学院专场网络双选会等形式多样的网络招聘会。持续深入“云宣传”,通过多种网络平台深入宣传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国家参军入伍和基层就业项目相关政策,确保学生了解相关优惠政策,从而更好地选择职业发展路径。不断挖掘参军入伍先进事迹和基层典型人物、感人故事,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榜样力量,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投身国防,教育引导毕业生党员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持续开展就业指导“云课堂”,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的线上课堂,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线上接受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虚拟训练,锻炼求职技巧,增强求职就业信息。
(二)凝聚多方合力,形成全员协同指导模式
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与普通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应从该类群体自身特点出发,制定一套符合自身且行之有效的指导模式。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毕业生年级,应持续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长期有效规划指导,与“三全育人”的要求相结合,鼓励任课教师、班主任、管理干部共同协作,齐抓共管。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已签约学生的积极性,对未就业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多对一”分类指导和重点帮扶。建立近几年本专业就业去向数据库,帮助毕业生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去向和情况,利用同辈影响的作用带动毕业生就业。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更好了解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家校联动,形成全员协同指导就业模式,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就业。合作办学企业方也应积极拓展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和就业服务。企业方可利用自身招聘模式为毕业生模拟线上面试,有针对性地进行面试指导和简历制作培训,即使不在合作企业就业的学生也可参与全程就业指导。另外合作企业方要利用自身优势,为高校搜集社会就业信息,完善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帮助毕业生牵线对口行业,稳步实现就业。
(三)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应客观分析自身情况
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合作办学类毕业生应根据疫情适时调整自身的规划。对于疫情下是否继续选择出国留学、国内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应提前进行规划,以免出现毕业即失业的不利局面。2020届毕业生有部分学生已经收到国外高校研究生录取offer,鉴于疫情原因选择延期入学一年,采取先在国内找单位实习,待疫情好转后再选择出国的策略,也是一种较为理性的就业规划。无论就业形势如何严峻,提前做好规划至关重要,无论是学校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还是学生自身作为求职就业主体,都应将就业规划尽早提前,未雨绸缪。作为毕业生要客观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提升优势竞争力。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前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掌握线上求职技巧。但也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主动与辅导员、家长和同学等沟通,保持良好心态。要理性看待长辈们的建议,客观分析岗位前景和优劣,树立职业平等观念,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四)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主体要主动适应当下疫情防控新常态形势下的就业工作,转变思路,采取有力有效可行的措施保障就业工作的持续推进。要落实好毕业生就业责任制,实施奖惩措施,提高院系自主权,鼓励院系创新促就业的方式。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平台,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善于运用校友资源。开展线上就业指导规划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制工作岗位,培训就业手续办理工作。高校要加强人员配备,按照学生教师比例,配齐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就业导师等,避免辅导员所带学生太多而难以深入指导每位学生。建立学校网上招聘平台,邀请企业开展网络招聘会,可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直接线上面试和快速签约。院系建立就业信息咨询电话专线,专门负责解答学生就业疑问,值班教师做好来电记录,定期汇总后向学生就业导师报告。各院系应主动寻求知名优质企业合作,可采用多企业联合培养方式,院系间要分享招聘资源。高校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企业可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实现直接录用,部分专业可发展线上实习方式,实现在家即可实习实践。
六、结语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受国内国际两方面影响,合作办学学生就业工作仍是当前一个阶段社会乃至学校本身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新的就业环境下,高校从业人员、教育主管部门都应从毕业生实际出发,切实利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开展促就业工作,学生自身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提前做好就业规划,尽早落实就业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