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策略探讨
2021-12-06唐丽
唐丽
(南丰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抚州 344500)
农业经济发展深受市场经济形势影响,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需要转变发展方向、增强发展潜力、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可行性策略。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农业经济、推动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收更是推进“三农”工作有效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046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在这一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21元;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村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为6583元、5762元、377元和3298元。同时,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2019年),基于此,我国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交易量都有所增加。
进入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再创新高,达到77754亿元,同比增加3.0%;该产业投资额达到1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农产品贸易额2468.3亿美元,同比增长8%。而且,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新业态全面开花,农村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表现亮眼——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此外,在产业融合背景之下,地域性、文化性、特色性乡村产业不断成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完善,它们都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提供了极大帮助。
2 农业经济效益指标
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比,基于这一元素可对农业经济发展状态进行合理分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从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农村建设、技术落实和综合改革等方面着手,而上述方法的有效实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若这些投入无法得到有效回报,则农业经济效益难以保障。目前,农业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分析和研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评估农业经济发展状态和预测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在实践工作当中,可基于如下指标考评地区或全国农业经济效益:第一,耕地生产率。基于农业总产值和耕地面积,可计算出耕地生产率。耕地生产率越大,表示单位耕地面积的产能越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障。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可用于反映农业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也可以此为基础判断农产品生产劳动时长。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越强、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几率越大。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可直接反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更能用于评估农民生活水平。通常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表示农业经济发展越好。第四,农业费用收益率。农业经济纯收入和生产费用之间的比值就是农业费用收益率,基于这一指标可确定支出单位农业生产费用后提供的农业产量。
3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农业经济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革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渠道也得到了拓展。为此,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基于针对性、科学性、丰富性、灵活性策略作业。
3.1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机制改革
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是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特色农业、推动机械化农业生产和打造产业化农业发展模式都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而适用的制度体系将会为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保障。
3.1.1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最为重要的固定资产,通过合理使用土地能够为农民带来不菲的收益。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推动管理制度改革,进而有效维护农民基本权益、避免土地所有权外流。当前,集体所有制依然是我国农村土地管理环节的基础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为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便捷性提供了辅助。在推动土地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进一步细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并且引入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为提高管理质量、推动农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比如,打造农村土地管理信息数据库,基于现代化技术提高用地信息、管理信息、土地使用权记录等信息的采集、应用高效性;同时,也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动态化管理和常态化追踪,保证国有土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能够拥有同等的权限和价格。
3.1.2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不仅助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更为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提供了帮助。在推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时,相关工作人员既需要优化管理制度,又需要完善保障制度。比如,完善贷款制度,拓展惠农创业贷款路径;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强化农业发展过程的金融风险抵御能力;完善农村信用制度与保险制度建设,拓宽农业保险范围等。
3.2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技术优化
发展现代化农业,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将成为新的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点。那么,为实现这一目标,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着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和创新性,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助推农业经济效益提升。
3.2.1 落实农业科学技术
现阶段,农业生产当中的机械化、产业化生产模式越来越普及,农业生产的技术性要求也不断提升,有效落实农业科学技术势在必行。此时,不仅需要推动已经成熟的技术有效落实,更应该从实践出发创新生产、营销技术,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比如,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宣讲范围,基于专人指导、大众学习、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动科学技术在生产环节的有效落实;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基于校企联动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和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深入发展机械化生产,着力打造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
3.2.2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闭门造车”并不可行。为了确保农民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农作物产销行情,也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各地区都应该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比如,全面建设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将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育有农业知识基础、有创新实践能力、有返乡创业热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打造特色农业产业。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对强化农村发展十分有益。在这一背景之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农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着手,基于制度改革、技术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