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要把身子扑下去
2021-12-06孙风娟
■孙风娟
今年3月,检察日报社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大型融媒采访报道活动,在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红色精神中,我选择了延安精神。
对延安的向往,要从贺敬之老先生那首《回延安》说起: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一座被革命先辈誉为“母亲”的城市,一个承载着浓厚红色记忆的地方,延安,我终于有机会走近她、感受她。
走进杨家岭和枣园
因着采访的需求,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我们去了杨家岭和枣园。当天,风有些大,吹得人有些睁不开眼,可是,参观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
杨家岭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激情岁月。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杨家岭居住和办公,当时这里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中共中央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山坡上的一排窑洞,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居住的地方。
来到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小楼前时,我们遇到了一支身着红军军服的参观队伍,他们正深情歌唱着《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唱到动情处,好几人泪湿了眼眶。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画面,回来剪辑时,每当看到这一段,内心都感动不已。
1940年秋,因为要修建中央大礼堂,毛泽东等人搬到了枣园居住。与杨家岭相比,枣园多了几分秀丽,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几孔窑洞里,至今还摆放着毛泽东等人睡过的床、用过的木质衣柜、桌椅以及一些珍贵的文字资料。
当年延安的生活是艰苦的,可老一辈革命家却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样的历史壮举让人无比骄傲与钦佩。
文艺工作者要把身子扑下去
1942年5月,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小楼举行,在这次座谈会上,毛泽东号召大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在此次座谈会前,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还没有真正扑到工农兵那里,还没有真正为工农兵服务。朱德总司令在延安文艺界的一次集会上说:“打了三年仗,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了。但是好多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场,还不知道姓张姓李,这是我们的罪过,而且还是你们文艺的罪过。”
座谈会后,鲁迅艺术学院的人率先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把身子扑下去,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专心致志搞“文艺下乡”。
之后的一个时期,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标志“延安文艺”繁荣的代表性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二黑结婚》《白毛女》《东方红》……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站在办公厅小楼里,听着70多年前的故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感慨万千。如果新闻工作者不把身子扑下去,如何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如何写出真实动人的故事?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先辈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新时代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吗?
当天晚上回到酒店,我将白天在延安市检察院采访的内容逐一梳理,标注出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需要补充采访。直到整理完毕,方才感到稍稍安慰。
时时鞭策自己向先辈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何用实际行动,把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延安精神传承下去?我思考了很多。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将检察新闻宣传好。
检察新闻是一座“富矿”,如何挖掘好,考验着记者的能力。有些时候,总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想着歇歇脚、喘口气,一会儿再干也不迟。可是实地学习延安精神,特别是听了革命先辈的奋斗事迹后,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
写稿中,我们经常会写到“以人民为中心”,虽然理解,但是自己做得还不够。作为新闻工作者,也要时时“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为什么不到基层检察院走一走再动笔呢?为什么不找检察官聊一聊再创作呢?为什么不推自己一把,讲好新时代检察故事呢?参观学习了延安精神后,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时时鞭策自己向革命先辈学习,把身子扑下去,用手中的笔生动反映流淌在检察机关的那些动人故事和先进事迹。尤其在今天融媒体背景下,更要提高新闻质量,关注新闻传播效果,满足人民群众碎片化、移动化的阅读需求。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走进基层,切身体会基层检察工作,写出更接地气、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这是延安精神给予我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