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重温胡乔木之《报纸和新的文风》

2021-12-06李赛可

法治新闻传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胡乔木解放日报文风

■李赛可

胡乔木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国新闻出版的领导职务,参与制定新闻工作方针政策、领导新闻事业发展、从事新闻写作,在新闻出版上作出卓著贡献。其参与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发表多篇社论,其中就包括《报纸和新的文风》,该社论有关新闻工作新文风建设的探讨和建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并成为其重要构成。本文力图将此文重置于历史语境,探析该文发表背景、蕴含的新闻思想以及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意义。

发表背景与蕴含的新闻思想

1942年,为反对王明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确立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整顿全党的党风、学风、文风,延安整风运动开启,其时《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并被作为党的机关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①基于党报之宣传政策、组织运动、反映群众生活等重要作用,以及《解放日报》最初在发挥这些作用上存在的不足,《解放日报》改版作为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推动整风运动的开展。改版主要通过办报理念、组织方式、版面安排、报道方式和内容等的变革,使得报纸从形式、内容到体制成为贯彻党的政策与反映群众活动的机关报,初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工作传统。②

《解放日报》改版时,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央宣传委员会的秘书,为报纸改版做了许多工作,围绕新闻媒体的发展和党的新闻干部队伍建设写了不少社论,1942年8月4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报纸和新的文风》即为其中之一,围绕延安整风运动以及中央宣传部关于改造党报的决定,针对当时《解放日报》存在的问题而写。据胡乔木本人回顾,当时《解放日报》办报宗旨和指导思想接受党中央的领导,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这些问题不时表现出来,“不少文章表现得不切实际、空泛议论、贫乏无味的八股文风很浓”。③

胡乔木在该文中提出的报纸新文风建设即主要呼应于整顿三风中的“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细读《报纸和新的文风》,在建立新文风上胡乔木主要从内容来源与写作表达上提出了如下四点建议:

(一)文章内容要有新东西和新材料。内容要“每次有每次不同的问题,每次有每次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语调。”而这依赖于认真接近群众生活,“从群众的生活中去求得”“钻进生活内部来观察,来寻找”。

(二)要弄清楚说话的对象。“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要知道听话的是什么人,他们的生活如何,需要的是什么,想着什么事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然后才能用对象的民众的语言写新闻,去打动其心弦。其还提出了对应具体建议,包括去学习民众语言、多读好的文艺作品等。

(三)要“打破一切固定的格式”“不公式化”。在这一点上,胡乔木从辩证角度把握住文章结构与格式的功用,一方面其认为新闻工作者需要研读模仿别人的文章,“必须读,必须研究它的结构”;另一方面其又强调具体情境下的创新,“任何好的结构都不能硬拿来自己用。自己的结构,应看每次是说什么话,对谁说话而有所不同。”

(四)“要写得具体细致”。胡乔木认为用抽象的名词来说事情过于笼统,需要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方才让读者觉得真切实在。具体如何实现,胡乔木认为这需要创作者自己具体真切地理解了,亦即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轮廓的、漫画般的观察,对要写的事做仔细研究和周密考察,且题目范围要定得小一些,才容易突出要说明的问题,研究做到深刻精到。

发挥的指导作用与历史意义

除了《报纸和新的文风》,胡乔木还有较多关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文章、谈话,就新闻实践如何开展、报纸建立新文风提出具体意见。如其在《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中强调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熟悉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心”,报纸的文章要“又短、又新,又具体”“要充满形象化的事实”;在《短些,再短些!》中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具体向《解放日报》编辑建议:“新闻要五分之四是一百字至四百字的”“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四百字到一千字”。有新闻工作者回顾时评价,胡乔木的这些文章和谈话涉及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对当时的新闻工作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

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曾在座谈中回忆总结《解放日报》改版前后的变化。改版前报纸同地方党和群众没有什么组织关系,地方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人民生活如何,很难知道,导致有些新闻道听途说,或凭主观写稿。而改版后,报纸在联系实际与群众方面大大向前跨进,报社编委参加西北局的会议,组织社论、文章,派记者出去采访重要问题,报社在县、区、乡设通讯员;④党和群众的实践与生活成为了报道重点,改变了“不注意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实践问题,不能解答在实践生活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轻视对周围客观环境、客观事物的周密的调查研究”,⑤也确立了新闻工作者走出编辑部、深入现场实地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也成为延安时期记者的采访准则。⑥在新闻语言与表达上,原本不切实际、空泛议论、贫乏无味之八股文风也逐渐得到改变,在新闻真实性、文风讲求实际、语言的新鲜活泼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解放日报》改版是中共新闻史上的重要事件,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党报思想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胡乔木围绕整风、改版,针对当时报纸存在问题,总结报刊新闻工作经验而提出的新文风建设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报新闻工作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而将其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实践相勾连,则会发现对于推进今天党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也有其时代价值与启示意义。

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的启示意义

即如胡乔木所言,“报纸的改进,不会是一蹴而就、从此再无问题了”。⑦《解放日报》改版之后,在其他场合的谈话、讲述中可以看到胡乔木对于新闻报道的文风问题多有提醒与建议,而延至当下,也依然可见新闻工作中存在脱离群众、表达八股之问题。亦即迄今而言,文风仍是有待探寻和改进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元媒介格局,探索改进新闻工作的文风?胡乔木所强调的建立新文风把文字写好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即一个是内容上写什么材料,一个是写法上用什么语言来写,依旧突显出其重要性。下文即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胡乔木相关新闻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深入群众,“从丰富的群众生活中去发掘材料”

报纸内容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是《解放日报》改版的直接原因之一,随着改版工作展开,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强调和提升。胡乔木在《报纸和新的文风》中即强调群众是材料反映的对象、材料的来源、也是报道的读者,并且将对群众性的重视融入到新闻报道使命、内容、方式这些层面的具体建议上。其时《解放日报》还在组织制度上加以探索,重视群众来信、设立通讯员网。从效果来看,不仅报社获得了强有力的信息来源,且内容与群众生活的贴近性大大增强,“改革了文风,改进了技术”。⑧

转观当下新闻实践,是否充分做到深入群众,联系实际,取材并报道民众生活?追溯新闻业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改革中,媒体引进市场化机制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读者的重要性,关注并反映其需求,但是出于经济利益和影响力的考虑,为追求广告目标受众而走向了读者的精英化、白领化,工人、农民阶层的声音与需求则相应被边缘化,成为被遗忘的人群和被表现的“他者”。同时,受限于当代加速社会的生产逻辑,在市场化管理体制绩效考核的指引下,新闻人倾向于追求效率与短平快,一些记者倾向于在新闻编辑室基于文件、网络资讯等撰写报道,而非跑田头、深入现场和群众生活去采写新闻,如何沉静扎实地采访,做出全面、深入的报道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新闻报道之脱离群众与其他因素一起导致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失灵”。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宣部等主管部门展开系列新闻实践教育活动,如2006年提出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即主要着眼于转变作风,深入基层;2011年开启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简称“走转改”)实践教育活动亦强调“推动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综合以上,就此回望借鉴胡乔木的相关建议,以及《解放日报》改版中实践群众路线的经验,在新媒体环境下确保新闻工作深入群众,以群众生活为源头活水,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理念上树立群众观,培养强烈的群众意识,并如胡乔木所建议的,切实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发现群众生活中的新事情新现象,搜集片段的谈话、零星的事实,加以组织。让报道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⑨

二是适应新媒体环境,重塑媒体与群众的关系,将群众及其生产的内容充分纳入新闻生产中。新媒体使得民众之广泛的表达和参与成为可能,用户由此不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目标对象,而是赋权成为新闻的“产销者”,即集新闻之消费者、传播者、生产者于一体。⑩这一现实召唤新的理念,即呼应群众办报之实践,构建群众广泛参与新闻工作的平台,将新闻管辖权开放给公众,让其成为协作性生产者,促成多视角、多方位、多来源的信息之广泛流通。从媒体已有探索性实践来看,取得了积极的传播效果。如人民日报于2012年7月开通的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在新闻生产中让用户“亲自参与,置身其中”,引领用户参与生产,并进行多向度的交流互动,不仅用户从中获得了参与感、认同感,而且使得报道内容丰富、多元且生动。

(二)以读者为中心,创新话语表达与传播形式

要实现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除了要深入群众生活,挖掘新材料,做深入鲜活的报道,还要在表达传播上,采用合适有效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吸引读者。而已有研究显示,传统党报话语方式带有“教条式”的机关公文烙印:“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规范有余,亲和不足;‘官本’意识有余,民本意识不足……”⑪叙事模式上大量采用政府为新闻主角的叙事,文本形态和话语方式上则强调严肃、正式和权威,甚至表现出“说教式”文风,“居高临下、一本正经,动不动就是‘强调’‘指出’‘号召’‘要求’等,拒人千里之外。”⑫行文上缺乏创新,一些主旋律报道观点了无新意,语言缺乏张力,刻板僵硬、枯燥乏味。即如新华日报编委会撰文指出的,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党报面临一种尴尬处境,即党报掌控了权威信息主渠道,但其模式化、概念化的“主流腔调”难以获得读者共鸣。⑬

当走进新媒体时代,以海量资讯、互动性、平民化、生动亲和性强等为特征的新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构成巨大冲击,党报话语体系问题尤为突显,其改革创新也就尤显迫切。借鉴胡乔木有关新文风建设的建议,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是增强读者意识,弄清楚说话的对象,包括其立场、诉求、兴趣、情感等,顺应民众阅读诉求。不过囿于时代情境,其时胡乔木在立意上还是更多将报纸视作“人民的教科书”,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所聘请的教师”,人民则是作为党报的受教育者和学生,⑭而适应新的时代理念与要求,则意味着将读者视作平等沟通对话的主体,以之为中心,探索“生动活泼,能够吸引读者”的话语表达与传播形式。

可以看到的是,一些党媒正以话语体系创新重构主流媒体话语空间,“重夺麦克风”。具体方式上,这些党媒从“传者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变,基于新技术,通过调查问卷、受众反馈、访问数量等形式了解用户新闻使用行为,⑮研究用户的兴趣与情感、立场与诉求,进行语言模式、情感模式、互动模式的探索;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吸纳新媒体上的网友设置议题;创新新闻表现形式和手段,采取视频、动画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努力提供鲜活之新闻,从具体的百姓视角、从小角度切入进行报道;行文上采用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结合实际采用富于生活气息、网络气息的语句,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互动,变判定式、训诫式语言为探索式、启发式语言,调适出一种草根和亲民的修辞风格。

经验性分析显示,这些积极的探索往往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增强了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以人民日报为例,其法人微博@人民日报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和敏感话题的深入分析,既表达了民众心声,又以独特视角和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迅速引发受众关注。其注重微博创新表达、话语、技术与呈现,建构起良性对话机制,与用户深度互动,实现了基于社交媒体的党报话语影响力的再造。

结语

正如胡乔木所预见的,“建立新的文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这是长期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从胡乔木于《解放日报》改版时提出新文风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其就《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提出“改进文风”,及至新世纪以来,反思新闻实践出现的问题,新闻界先后展开“三贴近”“走转改”等活动,即对应这一长期学习和工作的过程。这些活动皆既因应特定时空情境而有其独特性,又有其一脉相承之内核所在,即反思新闻实践中存在的文风问题,力图通过改造文风,实现有吸引力、影响力、说服力、公信力的新闻报道。而既是预见其难度,也是一种寄望,诚如胡乔木所言,“废除党八股,建立新文风,只有在不断的刻苦的努力中才能达到”。

注释:

①叶永烈:《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0页。

②黄钦:《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兼谈党报改革的三点建议》,《理论观察》2006年第4期。

③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页。

④陆定一:《陆定一同志谈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在解放日报史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3期。

⑤王敬:《党报史上第一次新闻改革——纪念延安〈解放日报〉改版50周年》,《新闻研究资料》1992年第2期。

⑥李海波:《党报、列宁主义政党与群众政治参与——延安新闻业群众路线的运作机理分析》,《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3期。

⑦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7页。

⑧《本报创刊一千期》,载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276页。

⑨博古(秦邦宪):《致读者》,《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载于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秦邦宪(博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63-465页。

⑩刘鹏:《用户新闻学:新传播格局下新闻学开启的另一扇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2期。

⑪袁晓航:《在挑战中转型和突围——关于“自媒体时代”党报话语权坚守的思考》,《人民论坛》2013年第23期。

⑫周跃敏:《创新党报宣传要改变话语体系》,《新闻传播》2011年第1期。

⑬新华日报编委会:《创新党报话语体系让主流声音更加深入人心》,《传媒观察》2010年第8期。

⑭胡乔木:《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解放日报》1943年1月26日。载于《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4页。

⑮白红义:《点击改变新闻业?——受众分析技术的采纳、使用与意涵》,《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胡乔木解放日报文风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反冒进”与批判“反冒进”:胡乔木的经历与思考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