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的效果
2021-12-06李丹罗丹
李丹,罗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颅脑外伤以撞伤和跌坠伤较为常见,常发生于交通事故、灾难中,属于临床常见病之一[1]。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皮损伤、呼吸道受阻、颅骨骨折昏迷和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障碍等,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2]。气管切开是临床干预颅脑外伤的主要手段,但其属于有创侵入,易发生肺部感染,影响患者康复。因此,术后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患者非常必要。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病情监测,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但其常规吸痰过于频繁,易损伤患者气管黏膜,加重肺部感染。而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采用灌洗吸痰的方式,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痰液,改善肺通气功能。本研究将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用于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89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23~71 岁,平均(50.2±10.2)岁;气管切开6~50 h,平均(27.4±6.7)h。观察组45 例,男23 例,女22例;年龄22~70岁,平均(50.1±10.1)岁;气管切开6~51 h,平均(27.6±6.4)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颅脑外伤诊断标准[3];无精神疾病者;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心、肾等功能障碍者;合并肺部感染者;存在认知、心理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按需吸痰,负压10.6~16.0 kPA,吸痰时间<15 s。给予常规雾化吸入,使用微量注射泵湿化气管,推进速度可随痰液黏稠度的改变作相应调整。护理人员强化基础护理,晨间进行口腔护理,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洁净,痰培养1次/周。
观察组给予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24 h,选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气道灌洗,1 次/d。吸痰指征:床旁听诊或听到患者呼吸音减弱、脉搏减慢或加快、血氧饱和度突降、血压降低或升高等。吸痰前后给予患者10 min的高浓度吸氧,滴入2 mL 2%的利多卡因,置入镜前常规气管,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进行局部支气管反复灌洗,5 mL/次,灌洗总量<100 mL,直到排净痰液。操作中对患者行心电监护,当血氧饱和度在85%以下时需暂停操作。持续操作时间≤15 min,应抬高床头30~40°。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1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干预两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1)肺部感染情况[4]:观察两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发生率。(2)呼吸道炎症水平[5]:术后1、5 d,分别抽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行血常规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多形核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3)肺通气功能指标[6]: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动脉血,通过全自动血气分析仪(上海三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cobas b 123)行血气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部感染情况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22%,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5.45%,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见表1。
2.2 呼吸道炎症水平 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多形核细胞计数、超敏C 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呼吸道炎症水平比较()
组别 n 白细胞计数(109/L) 多形核细胞计数(109/L) 肿瘤坏死因子(pg/mL) 超敏C反应蛋白(ng/mL)观察组 术后1 d 45 31.45±9.61 6.61±1.68 13.67±2.24 5.46±1.12术后5 d 45 11.17±4.41 0.56±0.35 8.18±1.24 3.26±0.62对照组 术后1 d 44 31.55±9.51 6.71±1.58 13.57±2.34 5.45±1.13术后5 d 44 15.28±5.52 0.87±0.36 11.26±2.13 4.65±0.87
2.3 肺通气功能指标 观察组PaO2、PaCO2、PaO2/FiO2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n PaO2(mmHg) PaCO2(mmHg) PaO2/FiO2(%)观察组 干预前 45 62.7±9.6 52.4±8.2 166.3±30.3干预后 45 100.7±13.7 37.2±4.8 300.7±43.4对照组 干预前 44 61.7±9.7 51.4±8.3 165.2±31.4干预后 44 95.6±12.6 42.3±6.4 275.6±40.3
3 讨论
颅脑外伤患者有严重的身心应激反应,部分患者会损伤脑神经,往往会出现自主呼吸功能障碍等[7]。临床治疗上多采用气管切开术,但是易引发肺部感染。昏迷患者会导致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受阻,引起患者颅内压增高,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肺淤血水肿,使分泌物淤积,易产生细菌,引发肺炎[8]。因此,对于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需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常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吸痰指征,及时给予吸痰,能够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还可有效避免发生肺部感染,但其吸痰过程都是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吸痰指征而进行,难以保证全部吸出呼吸道深处的误吸物和分泌物。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能够进行可视化吸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常规吸痰的不足,能够帮助患者降低呼吸道阻力,使肺泡扩张,从而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
气管切开破坏了机体呼吸道黏膜,也破坏了其免疫功能,黏膜纤毛运动及咳嗽反射能力减弱,易使病原菌侵入肺组织和支气管,引发肺部感染。随病情进展,机体纤毛清除能力逐步下降,造成支气管堵塞,患者自主排痰能力丧失,进一步导致呼吸道感染,加重炎症反应。干预后,观察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多形核细胞计数、超敏C 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可降低肺部感染和呼吸道炎症水平,优于常规护理。常规护理通过加强病房管理,无菌操作规程、切口护理、呼吸道及口腔护理等干预措施,保证操作合乎规程,从而预防呼吸道感染的进一步发展,以降低肺部感染、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呼吸道炎症水平。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能够直接灌洗肺部及气管,能够稀释患者呼吸道中痰液,快速清除痰栓或分泌物,从而有效解除呼吸道阻塞,减轻炎症、水肿反应,降低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以维持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及纤毛黏液清除功能,从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改善患者换气与通气功能,进而有效控制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改善呼吸道炎症水平。
气管切开会刺激气道黏膜,使其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局部水肿和形成高分泌状态,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干预后,观察组PaO2、Pa-CO2、PaO2/FiO2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发现,常规护理干预通过吸痰,以清除支气管和气管内分泌物,有效降低呼吸道阻力,预防呼吸道内分泌物再聚集,改善通气与血流比例,从而有助于改善脑血管通透性,以缓解脑水肿,并降低颅内压,促进患者肺通气功能恢复。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能够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利于呼吸道内的气体交换,以提高患者的呼吸节奏,从而保障了肺部的O2供给,进而促进肺泡扩张,已排除肺部残余的CO2,最终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
综上所述,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应用于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部感染、呼吸道炎症水平、肺通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