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地理标志保护问题与解决途径
2021-12-06束任天
束任天
茶叶地理标志保护问题与解决途径
束任天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中国的地理标志保护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已初现体系。中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数量较多,然而中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使用茶叶地理标志的经济学合理性,提出了如何解决茶叶地理标志的利益冲突和保护途径等问题的途径。结合国内外经验,对中国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做法和合理化的建议。
茶产业; 地理标志; 原产地追溯; 保护途径
1 前言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对于地理标志的关注点多聚焦在地理标志制度本身,而关于茶产品的研究很少。与茶叶有关的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已初现规模。但这些研究相较于中国规模庞大的茶产业来说还是显得不足。近年来学者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此问题。如杨朝英从消费者行为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寻找利益冲突的根源并提出利益协调机制,此外学者们还利用成本收益原理、俱乐部物品原理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个性化的,具有普适性的见解。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实践先例,吸收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2 茶叶地理标志体系
2.1 地理标志的简介
地理标志(Geographic Indication),是指标示出某产品来源于某地域内的标志。是某个地区生产的产品,经审查后被批准定名为冠以地名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定质量,特征和声誉主要与产品的来源有关,取决于产地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由此,地理标志不仅仅是一种源头产地标记,一种自然属性;更是一种质量品质属性和文化标志。
地理标志制度的前身是原产地保护制度,自诞生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19世纪初扩展到农产品和其他制成品的范畴,名优产品通常称为地理标志保护的对象。地理标志制度的严格准入,从某种程度来说起到一种筛选作用。地理标志自诞生以来,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它已得到国际范围内的广泛承认,各国已经创建了具体的有关体系。中国为实施地理保护采取了积极广泛的尝试,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的框架已经初见端倪。
2.2 茶叶的地理标志意义及其必要性
中国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历史悠久。茶的品质特性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开放,中国对地理标志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措施也愈加完善。茶叶地理标志本身是涉及多方的利益联合体,因而茶叶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却存在多对矛盾点。如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矛盾、茶农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不平衡。此外仍有大量的优质茶叶目前不在地理标志的保护之下因此亟待地理标志的保护。茶叶属于中国极具竞争力的农业作物,名茶被地理标志赋予了价值上的增值,生产者可借名茶地理标志实现增收,在外贸领域也有助于提升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肃清低劣的茶叶产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茶叶正常的良性的市场氛围。
2.3 中国现行的茶叶地理标志的三套系统
目前,中国政府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管是3种系统共行的体系。三个系统如下。三个部门各自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的审批准入与管理保护工作。
表1 中国地理标志保护系统
保护体系职责主体 中国地理标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原)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国家农业部
在实际操作中,申请人可以在任意一个部门注册。具体区别分工为,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地理专用标志的注册及使用管理。国家质检总局及地方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并组织地理标志保护方案和有关协调工作。农业部及其地方部门主要负责农业领域内的产品认证保护服务和农产品登记审查。
3 经济学视角下茶叶地理标志的合理性
3.1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产品地理标志
在经济学理论中,获取信息的方式被划分为“搜寻品”和“经验品”。经验产品是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完全了解或者根据外观来判断其质量的消费品。消费者只能在购买和实际使用后才能了解产品特性。大多数农产品都是经验性的产品,难以在购买前考察其产品质量。大多数消费者根据购买产品后的经验进行判断和评估,从而作为下次消费选择的标准。卖方拥有大量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却难以与其他卖方共享及是买方共享,这样就造成了农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此时,地理标志即成为传达有关农产品信息的重要手段。消费者可以接受到两大重要信息。其一是农产品的生产的地理源头,其二是农产品的质量保证。正是因为农业地理标志所传达的这些信息,从而为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带来附加值和其他的额外收益。
3.2 茶叶地理标志的经济学必要性
“柠檬模型”(model of lemons)理论。指卖方市场对产品的了解,极大概率比买方市场了解的更多。农产品市场上发生类似情况的可能性极大。农产品的生长过程漫长,相对难以标准化生产,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农产品地理标志体系的建立,造成显著不平衡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消费者可能逐渐对农产品质量丧失信心而不情愿支付额外的价格,那些优质的农产品由于价格低利润较少而难以维系正常生产运转。高质量农产品市场无法在积累中获得高收益来创造正向循环。农产品地理标志应运而生。它有效地表达和区分普通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各种特性,从而使消费者获得更多更明确的信息。
3.3 俱乐部物品的产权解释
从产权经济学来看,财产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私有财产,公共物品,俱乐部商品和公有物品。地理标志制度是俱乐部物品的体现,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增加使用该地区地理标志的制造商的额外成本不会增加。区域外生产商无权使用该标志,而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制造商有权使用该地理标志。由于制造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缺乏可靠的博弈规则,该地区的许多生产者可能难以合作, 单个生产者的个人理性行为导致对集体理性的违背。当某地个别生产商的非法牟利时,可能会对全行业产生消极影响。如2003年的“金华火腿”事件,这主要是由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俱乐部属性所引起的。
地理标志虽是无形的但也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保护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积极性是地理标志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国内研究者从实证研究了特定地区消费者购买地理标志产品的意愿。基于上述现状,经济学视角下的地理标志茶产品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4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茶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沦为通用名称的危险。茶类地理标志通常申请注册的是证明商标,包含对茶叶产品质量的保证。知名度不断提升,就有着通用化公用化的风险,逐渐失去识别能力,其商业价值就会收到受到影响。二是地理标志侵权认定规则的不统一,包括对侵权范围的界定,各部门对是否侵权的判断标准不匹配。三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地难溯源。茶叶原产地的鉴定与检测技术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生产者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监督机制还不够强大。四是缺乏国际品牌战略意识。与立顿,大吉岭等世界知名品相比,中国茶叶存在“有名无姓”的现象。消费者如被问及知晓什么品牌的西湖龙井、什么品牌的安溪铁观音,很难有所回答。五是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发展程度较较滞后,科技转化率和附加值较低。六是地域品牌搭便车问题显著。表现为搭有“质量信誉”的生产者的便车,域外生产者搭域内生产者的便车。这些品质达不到标准的产品将会影响地理标志产品的信誉。七是宣传不到位,从茶叶生产者到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茶叶地理标志的重要性,因而在参与环节上显得不足。八是非政府组织工作不到位,特别是茶行业协会仍需发挥更大的作用。九是体系的多重性交叉管理,一方面是导致效率低下,二来很难完全融入国际体系与国际接轨。十是茶叶地理标志有关的法律法规目前不够健全,需逐渐完善,并为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实施提供保障与约束。
5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问题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5.1 防止地理标志通用名称化
地理标志本质上也是商标因而受到商标法的保护。但是在防止地理标志成为通用名称的问题可能需要地理标志专门法的保护。此外采取谨慎的态度,规范地理标志的使用,权利人必须制定使用地理标志的规则。很多普通消费者在生活中难以分辨产品名称和品牌名称。如:商标是“安吉白茶”,而产品名称是“白叶1号”,通俗一点也可称“白茶”。这一方面是大家的使用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亟待需要从制度上防止地理标志品牌的泛化。
5.2 提高茶叶产品的正品率和原产率
切实做好质量控制和原产地认证。针对茶叶企业的地理标志必须实施科学有效的审查机制,通过严格限制的准入机制的利用茶叶企业要合理控制数量的地理标志。对已经获得地理标志的茶叶生产者要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要在经营茶叶地理标志的使用情况全面,科学的监测,以确保正确茶叶产品质量。长此以往,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对大茶产品原产地的判断和正品的鉴别转变为对地理标志的判断。从而大大提高了品牌的信任度。
5.3 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
现阶段从技术上鉴定原产地暂时存在难度。比较可行的是进行更加严格的溯源管控,通过鉴别“防伪标识”间接解决茶叶产品溯源问题。如西湖龙井实行茶园地理标志体系和产地防伪标志管理。龙井茶追溯链的主要环节有茶叶的品种、茶树、茶青、干茶四种形态。对不同形态的监管构成了追溯链的体系。当地茶产业协会建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电子管理系统,来路不明的茶青基本被杜绝。若出现原产地问题,在电子管理系统之下追责途径更加清晰,不法分子也将无法遁形。
5.4 树立国际知识产权意识
地理标志是一种具有区域特征的独立知识产权。但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能被其他国家的法律认可和保护。随着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地理标品已有在国外受到侵犯的案例,因此需要重视起中国农产品在国外的地理标志申报登记工作。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应对海外抢注与侵权问题可以尝试多条途径同时保护,除了常规商标保护路径之外,企业之间还可以成立知识产权联盟。此外应当制定国际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应当重视品牌效应,以地理标志为辅助,提高“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5 茶叶产品地理标志的立法保护完善
中国茶叶产品品牌数量多,类型复杂多样。政府应逐步完善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法律法规,使法律更加详尽,更加合理适用。鉴于茶产业的现状,必须在茶叶产品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机制上做好工作,制定完善的法律条款。同时,在完善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建立定期治理机制,主要包括政府对农业生产者地理标志产品的标识和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控制,同时对市场准入严格履行。对非法经营者的经济,行政和法律制裁增加了非法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此外,作为具体立法程序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充分注意有效的监督和持续审查。
5.6 加强茶叶行业协会的管理
专业协会加强了该地区的生产管理和商业运营,正确使用了认证标志并保证了产品质量有据可循。行业协会也是行业的发声者,对于行业的发展情况较为了解,对于专业问题有着更合理的解决方式。同时可以代表行业企业与政府进行沟通。为企业争取更多利益。为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必要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此外要充分认识到它是加强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主要动力。各相关茶企以自觉自愿为前提,积极参与到茶叶协会的工作中以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由茶叶行业协会为首统一进行地理标志的建设、宣传、保护、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检测,统一的技术指导培训,使用统一的认证标志,统一的分级标准,统一的广告和印刷包装,并严格按照统一的包装方式使用,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5.7 增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目前中国实施CPGIP,GITM,ANLYU三个系统(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地理标志网,地理标志商标查询系统,以及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查询系统)。3个系统各有一套申报程序,各有侧重。分散的管辖权力和多样的保护方式极大可能会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冲突,甚至使得企业与行业协会陷入矛盾。在现行制度下,首先要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然后再加强合作。可以采取精简体系,统一茶叶地理标志的主管机关。建议使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或其他机构作为茶叶地理标志的主管部门,并在适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茶叶地理标志建立特殊保护,确定茶叶地理标志的权利归属,从而降低监管难度提高效率。
5.8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监管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在税收,贷款,科研,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引入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提高生产,供应和销售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政府作用地理标志制度的实施需要多方主体共同主导。茶叶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可以采取行业内自觉自律,行业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及农业部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措施。
5.9 做好各主体的地理标志宣传工作
地理标志的产权持有者,应加强地理标志的宣传和定位,引导消费者了解产品质量特征,了解产品生产规格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与产品特征相关的地理和人为因素,提高知名度,并引导消费者识别并最终消费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其次,使用标志的公司应将地理标志放在产品包装上最醒目的位置,以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过多的品牌混淆。此外,茶企要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大批懂业务和熟悉国际规则的人才。以期各方都早日充分认识到地理标志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在保护竞争优势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农户不知道地理标志制度的作用。各地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大力宣传,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如举办宣传讲座,发放有关资料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5.10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制定和推广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商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质量标准,修订和改进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一般技术标准和操作程序。茶叶地理标志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茶叶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等。制定茶叶标准应统筹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依据标准制定主体的不同,名茶地理标志标准应当包括名茶地理标志国家标准、行业协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以标准能否由企业自觉自愿执行为依据。上述标准构成名茶地理标志标准体系。
6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茶地理标志保护已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典型。于生产者来说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精准扶贫的重要知识动力,为生产者带来稳定收入以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于消费者来说,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高质量茶产品的需要。这有助于推动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按照国际地理标志保护标准,有必要完善和调整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结合当前茶产业化的当前发展,从加强产品评审,创建龙头茶企,整合茶文化要素的角度出发,必须顺应中国悠久的历史、资源的多样性和茶文化的深厚底蕴。重视地理标志保护的真正价值,促进茶叶的产业化和系统开发。从多视角,全方位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的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虽然已逐渐形成完善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仍有提升空间。如茶叶地理标志是多方的络合,涉及诸如茶农、茶企,消费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在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时,地理标志茶产品的多种利益纠葛无法避免,那么如何协调解决或者有无比现有方式更好的解决办法值得探寻。国内外的优秀做法和实践经验,值得国内茶叶产业学习和借鉴。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地理标志的保护今后是否会越来越严格,是否会在法律层面对茶叶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是否会整合一个专门部门从事地理标志管理。以上这些愿景均值得期待。
[1] 袁园.保护农产晶地理标击的经济合理性分析[J].世界农业,2009,02:64-66.
[2] 曾德国.茶叶地理标志应用面临的困境及管理对策[J].南方农业,2017,04:47-52.
[3] 王岩峰.地理标志保护中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研究[J].知识产权,2008,12:50-54.
[4] 李玉萍.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0:213-217.
[5] 姜含春.中国茶叶地埋标志保护与促销[J].中国茶叶加工,2009,(3):7-9.
[6] 赖建红.安吉白茶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成效与建议[J].茶叶,2012, 38(3) : 172-174.
[7] 陆德彪,苏祝成.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与问题-以茶叶为例[J].中国茶叶,2009.04:21-23.
[8] 苏悦娟.地理标志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分析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03:60-65.
[9] 邵伟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及其路径[J].齐鲁学刊,2009,01:105-110.
S571.1
A
1006-5768(2021)01-013-005
2020-10-09
束任天(1996-),男,安徽马鞍山人,青海师范大学地理学(人文地理方向)硕士研究生。E-mail:srenty1996@yeah.com。
投稿邮箱:cytb@ahau.edu.cn
(责任编辑:徐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