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地区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以及防治对策

2021-12-06张艳春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林间辽宁省药剂

张艳春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站,辽宁 沈阳 110804)

森林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而林业中常发的一些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1]。辽宁省森林面积为464万hm2,虽然相对匮乏,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原因病虫害的发生却很严重。据查证,辽宁省已发现的森林病虫害类型近2000种,其中能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的多达80余种,给当地林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多年来,辽宁省一直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提高治理力度,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病虫害发生继续恶化的趋势起到较好遏制作用。但是由于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广、原因复杂、持续时间长,难以从根本上防治,需要长期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2]。结合当前辽宁省林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在当前气候异常变化、人为管理不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当地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形势仍然很严峻,需要积极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并开展有效对策予以防治。

1 辽宁地区林业病虫害发生现状分析

近些年,随着当地干旱地区造林工程的大量实施,辽宁省森林的面积逐年增加,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也逐年增加。据统计,当前林业病虫害的面积达到了57万hm2以上,且发生程度有继续增加的态势,给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大[3]。目前林业病虫害的类型主要有溃疡病、蛀干害虫、松毛虫等,每种病虫害侵害的对象及程度均有所差异。如溃疡病,其危害的主要树木类型为新造林的林木、处于中幼阶段的林分,导致树木的死亡。

2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森林中的生物在自然界中属于重要部分,在长期进化中,各类生物之间的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保持相对稳定,一旦平衡状态破坏,则病虫害就迅速发展起来,导致不同程度的危害[3]。目前辽宁地区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森林资源近些年破坏程度重

在林业中病虫害的发生比较常见,如果林间有完善的生态系统,自身抵抗能力强、生态系统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平衡状态,则林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低,难以在林间扩散蔓延。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提高,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乱砍滥伐现象频繁出现,加剧了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加重的趋势明显。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天然林资源的总量逐年减少,虽然近些年来各地通过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封山育林、林间抚育等,一定程度上使遭到破坏的天然林得到恢复,但其在森林资源总面积的占比仍然相对较低,大大提高了林业病虫害扩散蔓延的几率。

2.2 林分中稳定性好的天然林占比过低

近些年辽宁省各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的面积较之前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增加最为明显的为人工纯林(每年栽植的林分中纯林占比超过60%),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有森林结构。辽宁省在人工纯林中,针叶类纯林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包括落叶松速生林、红松用材林等,一些硬阔叶杂木类天然林分比例减少幅度明显。此类纯林结构单一,植物多样性的格局被打破,导致害虫、天敌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增加了林间有害生物的密度,各类病虫害发生程度逐渐加重,严重的可导致大面积林分的死亡[1]。此外,林业病虫害类型中,多数只能在某些林间扩散传播,单一的人工林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由此对人工纯林的比例进行适当控制有助于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改善当前病虫害频发的态势,对避免病虫害的爆发有着积极作用[2]。

2.3 造林时林分密度过大,导致林间通风情况不佳

目前在造林中,尤其是落叶松等纯林中,造林密度过大的情况比较常见,此种情况下林间通风透光性不佳,很快造成林分的郁闭,不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目前有的地区在造林时密度控制在株行距1.5m×1.5m,相对较大,如果间伐不及时可导致树木长势不佳、降低其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4]。

2.4 次生林、人工林超限皆伐现象严重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超限皆伐现象,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减少了有益生物的数量,病虫害频发,最终导致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2.5 在外来树种的引种方面未建立科学制度,存在很大盲目性

为了对当地造林树种单一的现状进行改善,辽宁省积极从外地引入树种在当地种植,盲目性引种可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加重,需要结合外来树种的特性、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土壤条件、生态系统平衡及演化进程等科学引种。

2.6 在杀虫药剂的选择上不够科学,导致广谱性药剂长期、过量施用现象频发

生态平衡性能好的森林内自控能力较强,系统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此种自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与人为的干扰程度密切相关[1,5]。病虫害防治中如果农药的选择不合理或者施入量过多,则会导致虫害抗性能力增强,加重其发生的程度。

2.7 在林业病虫害的防范意识方面有所欠缺

防范意识有所欠缺是很多地区林业病虫害严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防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有的地区病虫害监测工作开展不到位,在林业病虫害刚开始发生时未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待病虫害爆发时才予以重视,大大增加了防控的难度及成本[4,5]。如,朝阳地区,近些年沙棘木蠹蛾刚发生时未发现,因此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发生面积很快蔓延到目前的3.3万hm2以上;辽宁省的美国白蛾发生后由于防范措施不到位,刚开始未及时发现,发现后已经扩散到9个县(区)产生为害。

2.8 实施的防控措施不合理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多年来一直提倡的原则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但是在实际防控中由于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原因,这一原则未严格落实到位。目前辽宁省林业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还是化学防治,国家一直大力倡导的生物防治措施占比低于30%,且存在过量施用药剂等问题,导致土壤质量较之前有较大幅度降低,林木的长势弱、抵御力降低、病虫害频繁发生[3]。

3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3.1 加大宣传,完善林业病虫害防治相关机制

加大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宣传,提高认识,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可通过在林区设置宣传栏、多媒体、网络、开展现场座谈会以及讲座,使林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意识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做好辖区内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辽宁地区的相关部门在管理体系、检测预警体系方面加大了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把控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视每个环节的工作。此外,还要对林业工作者建立起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的制度,引进更多专业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队伍中,不断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水平。

3.2 积极采取生态措施提高林分抵抗能力

以生态林业为先导,建立起生态防病治虫营林技术体系[1,5]。在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造林,对现有的生态林加大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上多推广品质优良的种子、健壮的苗木;改善人工造林中常见的纯林模式,积极营造混交林,包括针叶类与阔叶类树木混交、不同树龄林分混交,此外还可营造复层林,不仅可以提高林间各层面光照、空间的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增加林间生物多样性、整体上提高森林的抗逆能力。林间的天敌、有益生物类对病虫害有着很好的抑制效果,因此要对此类生物加强保护,通过加强营林管理创造利于其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单一选择药剂防治的方法,充分结合生态营林措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将病虫害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3]。

3.3 不断完善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制度,提前做好预防

林业病虫害防控的前提是建立起有效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便于对林间病虫害的发生类型、趋势、程度等进行有效预测,及时针对性采取措施,确保早预防、早防治、科学防治,对避免病虫害的爆发有很好效果。因此,辽宁地区近些年来为了避免当地一些常发的重大林业病虫害的扩散爆发,在林业病虫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及完善方面开展一系列措施,取得一定效果;结合预测系统掌握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规律,针对性地在防治适期开展防治。

3.4 重视对林木的检疫工作,从源头切断重大病虫害的传播路径

加大宣传,在广大林区普及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性,提高对林木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各林区必经之路上设置固定检疫点,并根据需要设置流动检疫点,强化责任管理;对植物种子的进出口检疫流程开展严格化管理,以及时将一些检疫性病虫的传播源切断,对于一些林木的储存场所要求加大检查力度[5]。

3.5 针对性实施防治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中要兼顾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一些重大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加大研究力度,防治药剂尽量选择无公害类型,包括仿生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型农药等;在防治手段方面要结合现代科技积极改进,尽量从源头上杜绝林业病虫害的传播。结合现有防治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生态防御体系、预警监测体系进行完善。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常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此种技术通过针对性地选择药剂实施防病治虫,是一种传统的方法,目前在辽宁地区应用最为广泛;化学药剂防治技术在推广中,要注意药剂类型的选择以及使用量的确定,以环境友好型的毒性低、残留少的药剂效果为最佳。物理防治技术。此种技术通过在林间悬挂防虫网、诱虫灯等起到诱杀害虫的作用;还可结合不同林业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适合的物理防治措施将林区内的病原菌、虫卵等进行清除,减少林间病虫源基数,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及发生程度;如松林内常发的松材线虫病,可在每年12月清理林间发病死亡的枯木,统一运输到林外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在已经发生病虫害的林区外侧建立物理隔离带,对减缓其扩散蔓延有着一定效果;此外,对于播种造林的林分,在播种前可先对种子进行高温消毒处理,以整体上提高种子出苗后的抗性水平。生物防治技术。此种技术通过应用一些激素类物质达到对害虫的繁殖进行抑制的效果、通过天敌生物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如,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等林业中常发的虫害类型,防治上可结合各林区实际的生物链系统,选择适合的生物防治手段,包括在林间释放赤眼蜂、保护林间天敌生物螳螂以及山雀等,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控均有较好效果;此外,还可使林间生物实现多样性,提高林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防治技术属于环境友好型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广泛推广[5]。

4 结语

目前辽宁省的森林资源中病虫害的防治形势较为严峻,要提高防治的效果,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当地病虫害防治中的传统方式,如营林方式的转变、种植结构的调整、树种结构的优化、增加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林的面积、创造良好的林分条件增加生物多样性。化学防治中药剂的选择要合理,建议主要选择无公害类型、生物类的药剂,杜绝传统药剂防治中常用的毒性大、广谱性药剂的使用;加大对林间天敌生物的保护,发挥出其环境友好型的防控效果。整体来说,要尽可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林间辽宁省药剂
林间游戏场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餐桌上的生命2——从林间到厨房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AF-701药剂在黄瓜上的应用试验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