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2021-12-06杨明晓杨玉生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麦秸夜蛾夏玉米

杨明晓 杨玉生

(1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 邯郸 056107;2邯郸冀南新区农业农村办公室 河北 邯郸 056046)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委夜蛾属,是为害夏玉米幼苗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通过钻蛀玉米茎基部,造成枯心苗,或者咬食玉米次生根,造成玉米苗倒伏、缺苗或断垄,甚至毁种,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据悉,该蛾主要分布在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我国最早出现该成虫雄虫是在1993年北京通县,当时称为黑点委夜蛾[1];2005年7月,河北省首次发现该幼虫为害夏玉米;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暴发,造成少数地块出现复种或毁种现象,已成为夏玉米安全生产的严重威胁[2]。2021年2月25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将二点委夜蛾确定为河北省公布的二类农作物病虫害之一。

1 形态特征

1.1 幼虫识别。该虫幼虫体长1.4~1.8cm,黄灰色或黑褐色,头部褐色,额深褐色,腹部背面有2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各体节前缘有1个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纹,遇到触碰、药物喷淋迅速缩成“C”字型,做假死状。

1.2 成虫识别。雌性成虫体长0.81~1.1cm,翅展2.05~2.35cm;雄虫体长0.78~1.05cm,翅展1.84~2.0cm。成虫呈灰褐色,前翅上有2个黑点,外缘黑点外侧还紧邻1个白点。

2 发生规律

2.1 发生规律。在河北省中南部,二点委夜蛾越冬代成虫在4月份出现;第1代成虫6月中下旬出现高峰期,产卵于麦秸覆盖的夏玉米苗基部或附近土壤表面。6月底~7月上旬孵化产生2代幼虫,成为为害夏玉米幼苗的主要害虫;7月中旬~8月上旬是2代成虫的发生期,但玉米田间调查幼虫数量不大,为害不明显;第3代成虫数量较小,但峰期仍可以看出在8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下旬3代幼虫在作物落叶和杂草等场所下吐丝作土茧休眠越冬;翌年春季3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田间系统调查表明主害代之后,幼虫为害不明显[2]。

2.2 发生条件。影响二点委夜蛾生存环境的密切相关因子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农田麦秸处理状态、腐熟程度等生态环境要素。二点委夜蛾一般常发生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域,秸秆还田及玉米灌水造墒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为其卵的孵化及幼虫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2.1 适生环境。幼虫喜阴暗潮湿,畏惧强光。处于玉米灌溉期的潮湿环境为该虫的孵化和幼虫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麦收后的玉米田有秸秆覆盖物或田边有杂草,高麦茬和厚麦糠为幼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般来说,当小麦产量较高且麦秸较多时,麦秸下温度较低,更适合二点委夜蛾生存;田间麦秸干燥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存活,为了取食、补充水分和降温,便会钻蛀玉米茎基部,使得其更加趋向为害玉米幼苗。

2.2.2 气候因素。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期间低温高湿利于该虫发生,二点委夜蛾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4℃~27℃,32℃时产卵量显著降低,超过36℃成虫不能存活,卵不能孵化;该虫生存的适宜湿度为60%~80%,低于40%成虫寿命短(3~4d),产卵量低。

2.3 为害时期。通过植保部门监测,二点委夜蛾1代成虫从6月上旬开始进入始盛发期,幼虫发生和玉米苗期生长高度吻合,每年6~7月份,为害夏玉米苗的是二点委夜蛾第2代幼虫。

3 为害特点

3.1 幼虫隐蔽性较强。二点委夜蛾幼虫生长喜阴暗潮湿、畏惧强光,常常隐藏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在田间表面不易被发现。

3.2 幼虫为害选择性强。二点委夜蛾幼虫通过钻蛀玉米茎基部,形成蛀孔,造成心叶失水萎蔫、枯心苗,或者咬食玉米次生根,造成玉米苗倒伏[3],轻者东倒西歪,严重时致苗死亡。同时,幼虫具有植株转化和群居性的特点,常选择在麦秸残留覆盖多的地块顺垄破坏[4],若监测、防控不及时不到位,会造成缺苗断垄,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

3.3 幼虫局部暴发性强。二点委夜蛾发生呈局部区域性暴发且成虫产卵期较长的特点,而且幼虫发育阶段各不相同,导致各龄幼虫同时存在,防治难度增大。

4 防控技术

4.1 生态调控

4.1.1 机械灭茬。小麦收获后利用灭茬机将麦秸和麦茬残体长度粉碎至5cm以下,或浅旋耕灭茬后再播种玉米,达到破坏二点委夜蛾适宜生存的高麦茬生态环境的目的,使该成虫不易在此地栖息产卵[5]。

4.1.2 清理玉米播种行麦秸。通过使用清垄机、玉米清垄播种机、播种行旋耕播种机、在播种机上配置清垄器、人工清理等方式清除播种行麦秸,清理的越干净防控效果越好。

4.2 理化诱控。采用灯光诱杀、性信息素等现代植保技术诱杀成虫,减少虫源基数,加强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处置,一般每30~50亩安装1盏诱杀灯。

4.3 化学防治

4.3.1 防治指标。依据《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为五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6]。一般掌握标准为:被害株率达到3%、百株幼虫5头、为害面积达到10%即达到化学防控标准。

4.3.2 化学防治方法。①毒土法。在早晨,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ml或48%毒死蜱乳油500g药剂拌入25kg细土,顺垄撒在玉米苗边,注意毒土不能撒在玉米植株上。②毒饵法。在傍晚,亩用4~5kg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拌入兑少量水的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500g,制成毒饵,顺垄撒在玉米苗边,不能撒到玉米上。③喷雾灌根法。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喷雾灌根,方法是将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液量要大,每株50ml药液,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cm左右害虫藏匿的地方。④浇灌法。玉米播种后,每亩随水浇灌毒死蜱乳油1kg,可有效防治玉米田二点委夜蛾。

5 小结与建议

小麦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耕作方式的大力推广,为二点委夜蛾繁衍生存创造了条件,二点委夜蛾成为河北省夏玉米的常发害虫之一,其为害玉米时呈现出隐蔽性较强、选择性强、暴发性强,防治难度较大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在监测与防治上,应抓好早期防治工作,实施生态调控与化学防控相结合,以生态调控预防为主,成虫控制为重,危害期应急防治为补,减少二点委夜蛾对粮食安全的威胁,降低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效益的损失。建议大力推广带有秸秆条带粉碎功能的清垄玉米播种机,破坏二点委夜蛾生存条件,减少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玉米二点委夜蛾的识别和防控技术水平。

猜你喜欢

麦秸夜蛾夏玉米
冷藏条件对夜蛾黑卵蜂繁育的影响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叶面喷施甜菜碱对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形成及抗氧化能力的调控
第七讲 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及监测预警
气象条件对济南市济阳区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以2020年为例
忻府区: 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员培训会
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踩麦秸
麦秸
温暖的麦秸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