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木根部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21-12-06武晓静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病根菌丝体树势

武晓静

(禹州市林业发展中心 河南 禹州 461670)

紫纹羽病、白纹羽病、根癌病是林木根部主要病害,对林木危害很大,常常是毁灭性的。染病幼苗几天内便可枯死,幼树一个生长季节可造成枯萎,大树延续几年后也可枯死。根部病害传播速度虽然较慢,但由于病害在地下发展,初期不易发现,待到发现时往往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详细掌握这3种根部病害的症状及发病规律极为重要,可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

1 紫纹羽病

1.1 症状。紫纹羽病的主要特征为病根表面呈紫色。病害首先发生于幼嫩的新根上(在夏季温湿度大的情况下,经5~7d即可引起根皮腐烂),而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有紫红色的丝网状物及绒布状物。病根皮层腐烂,极易剥落。木质部初呈黄褐色,湿腐,后期变为淡紫色。病害扩展到根颈后,菌丝体继续向上延伸,包围干基。夏季(6~7月间)常在紫褐色菌丝体上产生薄薄的白粉状子实层,病株地上部分的症状随着地下病害发展的程度而显现。苗木受害后,由于病势发展速度很快,会导致圃地苗木成片枯死。成年树木受害,病势发展较慢,先是树势衰弱,发芽延迟,叶形小,发黄;后枝条节间缩短或部分干枯,新梢在生长旺季时易于枯萎;最后是主根及根颈受感染腐烂,数年后全株枯死。

1.2 发生规律。紫纹羽病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随着病根在土壤内越冬。根状菌索和菌核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能在土内存活多年,待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体。菌丝集结组成的菌丝束能在土内或地表延伸,接触健康林木根部后即直接侵入。病害通过病根与健根的接触和病残组织的转移而传染蔓延。病害在树木的整个生长季节都能发生,在北方地区7~8月是发病盛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区发病较重;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酸性程度高的地区发病较重;林木栽植过密,通气透光效果差,同时栽后浇水、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管护工作不到位,树势生长弱、抗病能力差的林区,病害发生严重。

1.3 防治方法

1.3.1 加强苗木检疫,防止病害蔓延。引进苗木时严格检查,选择健康苗木进行栽植,如遇有可疑的苗木,可用1%波尔多液浸根1h,或以20%石灰水浸根0.5h进行消毒处理。

1.3.2 林地或苗圃初见病株,应尽早掘除,并要全部收集烧毁。40%福美砷药液灌根后做晾根处理。病穴土壤可浇灌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也可撒施石灰粉或浇石灰水(5份水,1份石灰)。

1.3.3 加强苗木管理。多雨季节做好圃地开沟排水工作,增施有机肥,及时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加强对其它病虫害的防治,使苗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经常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以防病害蔓延扩散;对生病大树,要扒开病树根际土壤寻找发病部位,清除所有病根及病土,对伤口用高浓度的杀菌剂涂抹或喷布消毒,最后用无病土覆盖,同时增施速效肥料,适当浇水以加快树势恢复。

1.3.4 发病严重的地区,需要轮作。可改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4~5年后再作育苗圃地。

2 白纹羽病

2.1 症状。病害发生在根部,开始时须根腐烂,以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菌丝体,其中具有纤细的羽纹状白色菌索。病根皮层极易剥落,有时在木质部可见到黑色近圆形的小菌核。在潮湿地区,菌丝体可蔓延至地表,呈白色蛛网状。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初期树势衰弱,自顶梢往下叶片变黄而逐渐凋萎,接着枝条枯萎,最后全株枯死。

2.2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病根上的菌核和菌索在土壤内存活多年,当接触到林木根部时,即以纤细菌索从根部表面皮孔侵入为害。以菌丝体形式越冬,是重要的土传病害,病害与土壤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势低洼积水、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地方会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树势衰弱,发病严重;反之,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林木长势健壮,发病较轻。同时,高温季节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2.3 防治方法。一是选育抗病树种,大力发展栽培。二是加强检疫,防止病菌通过带病苗木的调运而远距离的传播。三是加强林木管护,做好追肥、中耕排水、整枝修剪以及其它病虫防治等工作,促进林木根系发育,确保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四是药剂防治,可使用国光丙环唑(25%乳油)2500倍液,或国光嘧菌酯1500倍液浇灌。用药前若土壤潮湿,需晾晒后再灌透,防治效果佳。

3 根癌病

3.1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根颈部,有时也发生在主根、侧根以及地上部的主干和侧枝上。癌瘤通常为圆形,大小不一(因受侵染植株类型而有差异,草本植物上的瘤体小,木本植物及肉质根植物瘤体大)。瘤体初期小,为灰白色或肉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渐变为褐色或暗褐色,质地坚硬,表面粗糙龟裂。因病树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受阻,地上部生长衰弱,逐渐枯死。

3.2 发生规律。根癌细菌常伴随寄主组织进入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而成为主要的侵染来源。病菌借灌溉水、雨水及根部害虫进行传播。此外,嫁接用的工具、机具等也能传病。带病苗木的运输则常能使病菌作远距离的传播。病菌通过伤口(如:机械伤、虫伤、嫁接伤口等)侵入寄主组织。另外,湿度大的土壤、微碱性和疏松的土壤也易发病。

3.3 防治方法。一是进行苗木检疫,禁止病苗进入无病区域,发现病苗应立即烧毁。二是选择无病圃地育苗,如已有侵染发生,须用不易感病的树种进行轮作(3年以上),以减轻该病危害。此外,注意苗圃地卫生,防止苗木产生各种伤口。三是对于初发病株,可用刀将病根或癌瘤切除,并用石灰乳或波尔多液涂抹伤口,或用500~2000mg/kg链霉素或500~1000mg/kg土霉素或5%硫酸亚铁涂抹伤口,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病根菌丝体树势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在石榴上的应用效果
一秋三分寒 病根最难缠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22条新规能否给云南旅游去病根
浮梁县不同地形杨梅园树势与产量情况研究
找准“病根” 对症下药 精准帮扶结对贫困村
樟芝适宜的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研究
杂交选育品种‘吉香一号’在吉林地区栽培品比试验
培养料含水量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拟黄薄孔菌菌丝体的固体培养条件及CAT和SOD活力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