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021-12-06韩育章
○韩育章 徐 健
水产养殖过程中为增加养殖产量和防治各种病害,常常要施用多种药物,其中包括抗菌药、消毒剂、驱虫杀虫剂、中草药制剂,以及加入饲料中的添加剂,还有用于改良底质和水质的其他非药品类渔用投入品。这些物质中有一部分或多或少地掺杂有抗菌药物,它们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不仅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本身,也对其生存的环境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施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1.药物的选择和施用剂量要有依据
在水产养殖操作中,不管养殖鱼类发生什么病害,有的养殖者就首先选择施用某类抗菌药物,还有的将抗菌药物作为常态化药物泼洒消毒或拌饵投喂。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养殖者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环境条件和病因不明也盲目施药。事实上,水产动物病害除了细菌性疾病之外,还有许多是由寄生虫、病毒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病原微生物不能被抗菌药物所抑制。抑或是发生了细菌性疾病,不通过药敏试验来筛选有效抑菌药物,而滥用对抗药菌株抑制效果差的药物,也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在施用剂量上,也需要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得出某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并依此作为参考剂量施用。盲目加大使用剂量,短期内可能对控制病害有一定效果,结果是让受用动物较快地产生抗药性,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2.施药方式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
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的施用一般有三种方式:药浴、泼洒、拌饵投喂。药浴仅适用于苗种投放、转池或少量水生动物发病时使用。用抗菌药物进行泼洒消毒,用药剂量大,成本高,对水环境影响也较大。现在更普遍的是将药物拌入饲料中投喂,而拌饵投喂往往是在鱼发病之后进行的,鱼生活在水中,一旦观察到发病,有些病情已经很严重,病鱼往往很少进食或者根本不进食,拌喂的药物不能随饲料进入病鱼体内发挥作用,大多数都流失于水环境中或沉积于底泥中。较早地发现鱼病,适量预防性用药,效果相对要好些。
二、施用抗菌药物的副作用
1.过敏反应和毒性
有些抗菌药物可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过敏者在极其微量抗菌药物的作用下即可产生严重反应,鱼类对抗菌药物有无过敏反映尚不得而知;但抗菌药物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是显而易见的,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在使用抗菌药物防治鱼病时,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显得尤为重要。
2.抗药性问题
细菌容易对抗菌药物产生抗药性,自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以来,产生抗药性的菌株越来越多。导致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抗药基因的普遍存在,它们可以通过遗传、变异和基因交换而获得,这些抗药菌株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水体和各种媒介广泛地传播,在更大范围和不同对象中引起危害。抗菌药物的滥用,也是抗药菌株激增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长期、低剂量施用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手段或添加剂。养殖生产中,由于渔用投入品的大量作用,不经意带进了混杂其中的抗菌药物,也是某些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因素之一。
三、药物在水环境和生物中的残留和积累
水产养殖中施用抗菌药物消毒、药浴后,在鱼体、水环境及底泥中都会有药物残留;拌饵投喂时,药物不仅可以随同饲料进入水环境,同时也可通过水产动物摄食后随其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进入水环境中。因拌食方法不同,药物的散失量有多有少;因药物种类不同,其被水产动物利用的吸收率也不一样。不同药物在水环境和生物体内残留和积累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些可以被水环境逐渐降解或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分解掉,而有些则可能会终生残留和积累。这些药物在水环境和底泥中长期持续存在,对水环境和其他生物都会产生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的例行检测中,在没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池塘和鱼体中检出某些抗菌药物的一个原因。我们可以研究某种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持续时间,来确定其上市前的休药期。
抗菌药物在水环境和底泥中的残留积累,还可以抑制某些正常菌群的生理代谢活动,导致一些敏感微生物数量下降,从而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到水体中的物质循环,比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都是对水产动物有害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大多是靠微生物来完成的。如果施用抗菌药物使这些微生物代谢活力下降,必然影响到有害物质的转化,其结果会使水环境进一步恶化,对水产动物带来更大的环境胁迫。
总之,抗菌药物在水产上的应用在给水产动物病害防治起到一定作用的同时,也给养殖环境带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除了正确施用抗菌药物外,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通过优化养殖模式和养殖手段,尽可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抗养殖和绿色养殖。
(通联:1.430077,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2.430070,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