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湾沚区渔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06○王伟
○王 伟
芜湖市湾沚区(原芜湖市芜湖县,现撤县设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鱼米之乡”,荣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等称号。区域内沟渠纵横,湖泊池塘星罗棋布,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湾沚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水产绿色养殖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规划产业布局、实施五大行动措施、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现将我区渔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实践及思考介绍如下;
一、设施养殖水域规划发展,布局绿色发展产业区
根据《芜湖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内容,合理限定滩涂养殖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划定禁、限和养殖区,规划水产产业绿色养殖布局,建立以六郎镇保丰村、花桥镇红光村为代表的河蟹、青虾生态养殖产业区,注重推进河蟹+青虾、河蟹+青虾+鳜鱼及河蟹+青虾+沙塘鳢等多种养殖模式,通过强化“搭配混养、种草投螺、精准投喂、生物调水、机械增氧”等集成配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以水养鱼,以渔净水”的绿色循环养殖;以陶辛镇为代表的青虾苗种繁育及养殖产业区,创建青虾养殖基地533公顷,注重强化青虾良种繁育及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同时,严格把控水域滩涂养殖权证的发放工作,加强各养殖产业区的养殖用权管理。当前,核发水域滩涂养殖证8本,涉及养殖面积246公顷。
二、推进池塘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健康养殖水平
一是以池塘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绿色生态健康养殖设施为建设重点,大力实施标准化改造。改造连片养殖池塘,其中100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达1080公顷、稻渔综合种养基地850公顷。开展河沟、湖泊型养殖水面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护坡绿化配套建设面积860公顷。创建农业部健康示范场7个,其中创建县级渔业绿色养殖示范基地4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个、市级水产良种场1个,培育“陶辛青虾”、“六郎河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效改善养殖塘口基础条件和养殖设施,防控面源污染;二是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在六郎镇南坝村、陶辛镇芦中村,实施工厂化鲈鱼、匙吻鲟大棚温室流水桶养殖,通过采用物理过滤、生物净化、脱气增氧等集成技术应用,实现水产养殖用水的全部高效循环利用。
三、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打造绿色健康养殖示范
近年来,我区立足本地实际,坚持将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作为加快渔业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渔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借助省市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实施,先后在红杨、花桥镇实施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1.2万亩,在花桥镇永兴、黄池村、湾沚桃园村推进稻虾综合种养示范1500亩,通过合理投放苗种、采用虾苗专塘培育与商品虾分离(繁养分离)等养殖技术措施,实现稻虾综合种养“一水两用,渔粮双收”,2020年新增收入达1500-1800元/亩。
四、淘汰“三网”等养殖方式,提升大水面生态增养殖
近年来,我区全面开展清除“三网”养殖行动,保护天然水域生态环境。拆除大水面水域围栏网,实现大水面围栏网、网箱等养殖应拆尽拆工作,同时借助“三水”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加大大水面养殖的环境整治、养殖方式转变及养殖合同的规范签订,全面禁止人工施肥、网箱养鱼及珍珠蚌、牛蛙等高污染、高能耗养殖生产,确保大水面公共水体环境的修复。2020年以来,为加大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模式及技术的推广,我区六郎镇借助当涂县塘南镇水产绿色养殖技术,在1300亩河沟型大水面,通过实施种草投螺、投放滤食性鱼类、搭配混养鳜鱼、河蟹等品种养殖方式,促进养殖水体环境良好修复,其中水草覆盖面积一直保持在30%左右,养殖的商品鱼虾、蟹规格大、价格高,真正实现提质增效,对大水面养殖水体的水质、资源及生态环境起到自然修复作用,同时提升了大水面生态增养殖。
五、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行动。我区青虾、河蟹养殖区域面积广且较分散,其中200亩以上连片养殖基地多达20个。在河蟹、青虾养殖尾水治理上,以六郎镇保丰村、花桥镇五四、花桥及咸定、东门、陶辛镇奚村、白沙等村为重点,覆盖到养殖面积达3.2万亩以上,主要依靠蟹塘内投放活螺蛳、种(移)植水草、定期改底调水等健康养殖配套技术,水产养殖用水起到了良好的循环利用作用。
二是实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保障产出水产品食用安全和养殖水体生态安全。2020年为推动水产用药减量行动,规范水产养殖减量用药行动,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向养殖户发放《水产用药明白纸》达1000余份,严禁使用违禁药,严禁滥用药,以确保产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根据《芜湖市2020年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2020年在我区花桥镇、湾沚镇及六郎镇分别选定宏达家庭农场180亩虾蟹养殖、湾沚镇文仁家庭农场260亩稻虾综合种养及六郎镇跃龙特种水产养殖公司350亩作为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实施示范点,通过跟踪服务与调查,3个示范点除在病害多发期使用复合碘化水泼洒消毒1-2次外,另外定期投施复合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体为主导,严格控制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抗生素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为确保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推动绿色发展,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打下了扎实基础。
三是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第一围绕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我区以国家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为契机,借助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我区在花桥镇红光村实施中华1号等新品种河蟹养殖面积220亩,通过种草投螺、生物调水、精准投喂、机械增氧等集成技术的应用,在河蟹价格波动的情况下,亩均产值可达10050元。第二借助无锡淡水所技术力量,2020年引进太湖二号青虾养殖示范面积达2000亩,从青虾长势情况来对比分析,在同等情况养殖下,太湖二号青虾较常规青虾产量增20%左右,并具有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强,成虾饱满度也优于常规青虾,且含水量低。
六、思考与建议
我区在上级渔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局部养殖尾水排放引起公共水体污染和老化,品牌影响力不够,科技支撑相对薄弱等问题,都需要改进并找出应对之策。
1.局部养殖尾水排放与修复问题。在河蟹、青虾、特色鱼类等养殖过程中,“四池两坝”示范工程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完善,如在青虾苗繁育、幼蟹培育等特定生产阶段,存在养殖尾水排放引起公共水体有局部污染、老化的趋势。针对水产养殖基地布局及现状,我们建议区财政出资,镇政府、村委会出力,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进一步强化养殖尾水综合治理达标排放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养殖生产过程中加强规范运行,保障养殖水体总体得到修复。
2.品牌影响力不够。除了“陶辛水韵牌青虾”外,目前没有很多叫得响的渔业品牌,品牌建设需要加强。我们应充分利用“六郎河蟹地理标志”,整合当地河蟹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3.科技支撑能力还需提高。渔业科研能力较弱,创新水平与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有些滞后。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基层渔业推广体系较弱。要努力发挥渔业学会及协会的力量,依托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及省外水产科研力量,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对我区渔业从业人员、基层渔技人员进行常态化技术指导与培训,为我区渔业产业稳产、提质增效提供良种保障和科研技术支撑。
(通联:241100,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农林水大厦手机:1395618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