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展蚕桑产业助力脱贫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21-12-06李韬
李 韬
广西发展蚕桑产业助力脱贫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李韬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广西南宁530007)
广西蚕桑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蚕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广西蚕桑产业助力贫困人口脱贫的成效,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广西蚕桑产业助力脱贫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指出了蚕桑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为“十四五”期间蚕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蚕桑产业;脱贫;成效;经验
蚕桑产业是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广西农业支柱产业。东桑西移以来,广西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点,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实现了蚕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广西桑园面积达19.88万hm2,蚕茧产量37.65万t,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种桑养蚕具有投入少、周期短、回收快、效益好等特点。一般标准桑园投入不超过15 000元/hm2,养蚕设施投入不超过22 500元/hm2,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当年有成效[1]。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所选择的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兼顾当地的生态环境,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2]。发展蚕桑产业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带动扶贫工作高效开展,帮助地区农民脱贫,实现乡村振兴。事实证明,蚕桑产业已经逐渐成为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重点发展产业,因此蚕桑经济也被称为山区经济、扶贫经济,蚕桑产业也被称为扶贫产业。“十三五”期间,蚕桑产业在助力广西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四五”期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持续发展蚕桑产业,应该说也是发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方法和手段。
因此,文章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西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广西发展蚕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提出了蚕桑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为“十四五”期间广西蚕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广西蚕桑产业助力广西贫困人口脱贫的成效
家有三亩桑,脱贫奔小康。蚕桑产业因其具有“短平快”的优势,以及当年种桑当年就可以养蚕并产生收益的特点,而成为扶贫的优选产业。发展蚕桑产业不仅可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而且有利于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广西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县发展种桑养蚕,其中有17个县把蚕桑产业作为“5+2”的主要产业来抓,涉及养蚕户35万人,贫困县桑园面积达11.48万hm2,蚕茧产量达16.95万t,分别占全区总量的57.77%、45.02%;蚕农养蚕售茧收入达57.75亿元,脱贫户户均养蚕收入1.57万元,产业扶贫成效显著[3-4],小蚕虫给广大贫困人口“织”出了脱贫致富路。
2 主要经验与做法
2.1 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西各级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在将蚕桑产业列为支柱产业的同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都对蚕桑产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与帮助。采取了“政府引导、科技带动、资金扶持”的综合措施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扶持力度。在新种桑园、桑园基础设施建设、低产桑园改造、蚕房改造、小蚕共育室建设、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等方面给予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带动蚕桑产业发展。为了引导更多的贫困户种桑养蚕,政府出台专门针对贫困户种桑养蚕的蚕桑产业奖补政策,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种桑养蚕。在2020年蚕桑产业发展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这种优惠政策的作用更加凸显。例如广西蚕桑生产主产县柳州市鹿寨县,为了最大限度缓解新冠疫情给蚕桑产业带来的影响,出台了蚕桑产业奖补政策、对缫丝企业给予政府贴息政策,同时出台《2020年鹿寨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蚕桑产业扶持方案》等,确保蚕桑产业有序发展,成效显著。
2.2 引导石漠化地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河池、百色、来宾、南宁、柳州等广西蚕桑主产区,大多数处于石漠化地区。土层薄、土质瘦、易跑水跑肥等是石漠化地区土壤的典型特征。桑树由于具有根系发达,生态固土能力强,可保持水土,且适应性广泛、耐旱耐贫瘠等特点而可以在石漠化地区种植。在石漠化地区发展蚕桑产业,不仅对石漠化地区有着良好的生态治理功能,同时对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广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石漠化地区群众发展桑蚕产业,为助力脱贫攻坚和石漠化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桑蚕产业具有较强的优势。石漠化地区种植玉米、黄豆、甘蔗等经济作物,每亩收入一般为1 000元左右,而种桑养蚕的收入则可以达到6 000元~7 000元[5]。
2.3 推广良种良法
推广优良品种是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良种结合良法极为重要。广西在贫困地区主推两广二号、桂蚕N2等家蚕优良蚕品种,这些优良蚕品种抗性好、产量高,适合不同季节多批次饲养;并推广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等优良杂交桑品种,桑树产量高、耐剪伐,适合一年多次采叶;在蚕桑生产区重点推广桑树速生丰产栽培、方格蔟自动上蔟、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技术等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大省力化机械用具的推广。同时投入各级资金扶持桑蚕良种繁育项目,保证了蚕桑良种安全足量供给,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2.4 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建设高素质的蚕桑专业技术队伍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根本,坚持“产业扶贫、科技支撑、技术帮扶”的理念,借助科技特派员平台,广西建立了区、市、县、乡、村五级上下联动的农技帮扶专家指导体系,组建了一支180多人的蚕桑科技队伍,在全区500多个贫困村开展蚕桑生产技术培训[6]。“十三五”期间,以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为载体,成立脱贫攻坚蚕桑产业科技服务团,建立QQ群、微信群等工作交流群,形成一支行之有效的工作团队;建立蚕桑科技特派员“实地服务+远程指导”全天候、全方位精准服务长效机制,及时解决蚕农在蚕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通过开展优质高效桑园建设技术、省力化高效养蚕技术、优良簇具使用技术、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等蚕桑生产技术培训,提升蚕桑生产科技水平,以扶技、扶智带动扶贫,增强蚕桑产业“造血”功能,为产业助力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依靠各级农业部门的技术力量,指导蚕桑主产区建立一批精准扶贫示范村、示范户、集中区等,让广大贫困户看有样板、学有示范,并以此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蚕桑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发展。
2.5 创新多种经模式
蚕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及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十三五”期间,广西积极创新蚕业发展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积极探索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等多种帮扶模式,通过推进“蚕桑种养分离”等模式引导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帮助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成效显著。
3 广西蚕桑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不足
“十三五”期间,广西蚕桑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3.1 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蚕桑产业在发展中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及农业部门一定的资金支持与帮助,但总体上说,蚕业发展除了技术缺乏以外,资金投入也是不够的。贫困地区人口发展蚕桑生产更缺初始资金的投入,如蚕房建设、桑园新建与扩建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3.2 蚕桑生产技术缺乏
蚕桑生产属于种养复合生产,涉及桑园管护、桑叶采摘、家蚕饲养、消毒防病等众多环节,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7]。也就是说种桑养蚕不是仅仅靠有劳动力就能实现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对于没有种桑养蚕传统的蚕桑生产新区,由于严重缺乏桑园管护技术、养蚕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等种桑养蚕技术,使得种好桑、养好蚕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会出现桑树病虫害发生、桑园管理不到位等影响桑叶产量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蚕病发生、养蚕不成功、没有收入等。
3.3 蚕茧市场不稳定,茧丝价格波动大
茧丝价格是影响蚕桑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蚕茧价格除了受到国内国际市场影响外,还受到蚕茧质量、蚕茧产量、人为压低蚕茧价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农民养蚕的收入不稳定。茧价上升时,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就高一些,售茧收入也高;茧价下降时,农民养蚕收入下降,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也相应下降,甚至有毁桑弃桑的现象。政府部门与企业至今尚未建立抵抗蚕茧市场风险的机制和市场保护政策,在收购蚕茧时,没有秉承“优质优价”的原则,人为压低蚕茧价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会影响蚕桑产业的正常发展。
4 蚕桑产业在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做法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蚕桑主产区要继续加强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领导,完善行业管理制度,优化当地发展和投资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社会资本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蚕桑产业投资基金,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用好用足各级各部门对产业发展的政策,要从企业技改、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财政资金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金融支持领域、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应加强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研发投入,提高综合开发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广西蚕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2 加强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大力度做好蚕桑生产技术培训,将蚕桑产业关键技术及时传授到位,可以通过远程直播、授课培训、实地参训等形式做好各级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和蚕农的培训工作,不断巩固和提升蚕桑生产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二是抓好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一方面大力开发、推广技术集成,将高产优质的桑品种及强健多抗的蚕品种等优良蚕桑品种应用于蚕桑生产;同时集成推广蚕桑生产中所需要的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和小蚕共育技术,实现桑园建设标准化、蚕房建设规范化、养蚕技术省力化,探索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桑叶饲料化利用、种养分离、智能化工厂养蚕技术等。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蚕桑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形成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人才联系机制,确保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及时应用与推广,为广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4.3 加强市场监管,设立价格保护机制
(1)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蚕茧市场的监督,杜绝压低蚕茧价格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2)通过制定蚕茧最低收购指导价格设立蚕茧最低价格保护机制,保持蚕茧价格稳定,有效保护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3)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蚕茧价格基金或引入相应的农业保险机构,形成价格风险保护机制,避免蚕茧价格大起大落,导致蚕农收入变化大,这样才能确保蚕桑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 结语
2021年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是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的艰巨任务和重大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党的十九大决策的有效呼应,也是新时期下落实“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以发展产业为支撑,实现对贫困群体的帮扶,是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其他产业相比,蚕桑产业具有投入少、收益快、生产可持续等特点,目前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广西传统优势产业,广西各地要积极探索蚕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以加强政府的引导与企业的资金投入为主,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以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为支撑等,确保蚕桑生产区的蚕农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在各级政府与农业生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科技注入新鲜血液,相信蚕桑产业必将在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李建琴,顾国达.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机理与成效[J].中国蚕业,2018,39(4):1-9.
[2]侯晓坤.扶贫背景下的蚕桑产业发展探讨——以汝州市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9.
[3]乐波灵.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广西蚕业,2021,58(2):47-55.
[4]林强.稳步发展的广西蚕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J].蚕学通讯,2021,41(1):61-62.
[5]陈静.石山披绿装“小虫”织富路——看我区桑蚕产业如何给力石漠化治理[EB/OL].(2021-04-23).http://www.gxcy.gov.cn/Item/259009.aspx.
[6]黄红燕,于永霞,田智得,等.蚕桑产业助力广西精准扶贫的经验研究[J].广西蚕业,2019,56(3):1-4.
[7]余华献,郑琳,胡文龙,等.发展重庆规模化集约化蚕业助力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J].蚕学通讯,2019,39(2):28-34.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2.02
F326.3
A
2095-1205(2021)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