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州区重点防护林工程实施成效及发展建议探究

2021-12-06陈宝石

现代园艺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防护林造林绿化

陈宝石

(甘州区九龙江林场,甘肃 张掖 734000)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丝绸之路”“居延古道”南北两线的交汇点,也是河西地区商贸、旅游、文化重镇,素有“金张掖”美誉。地貌特征明显,由山地、川地、荒漠组成,其中,荒漠区占34.45%,基本上属于荒漠自然景观地带,区内气候属明显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宜林地和宜封地以沙荒地、荒滩地和绿洲内部可营造防护林的耕地和戈壁宜林地为主,土地资源丰富,造林潜力大。甘州区防护林以建设生态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全面加快全区生态建设进程,改善和优化区域社会经济环境,进一步扩大绿洲外延。

1 防护林工程实施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1 治理难度逐步加大

近年来,黑河流域原有的农田保护林网系统变得残缺不完整。沙尘暴、强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因为林带缺株断行现象十分严重,其防护效能下降,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在现有的防护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防护效益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首先,农田保护林网结构不科学,缺乏完整性,树种类型单一,不科学的伐木,林木老化,病虫害严重,防护效能减弱。其次,北部沙漠植被由于过度放牧和胡乱开垦造成了更大的破坏,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土壤荒漠化,威胁着绿洲生态环境的稳定。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较好,容易治理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了初步治理。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治理区域的场地条件越来越差,管理难度和单位面积投资需求越来越大,项目建设步入“咬硬骨头”阶段,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2]。

1.2 工程建设缺乏灵活性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仅进行绿化投资,没有采取防沙治沙措施,缺乏用于运营、管理和保护的资金,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单一的建设内容和灵活性不足,影响了工程的有效性。对补植补造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及时更新成熟林木,中幼林养护不力,病虫害日益严重,加之缺乏项目管理的持续跟进,林木生态功能没有得到体现。甘州区风大沙多、降水少、蒸发量大,并且随着项目的推进,治理区域的场地条件逐渐恶化,直接进行造林会导致造林失败。在治沙的同时辅助整地,再实施造林种植,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效益。

2 工程建设设想

2.1 建设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为总体目标,生态利益为主要要素,经济效益为基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市场导向,依托科学技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制定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管理、全面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想,在生态建设的同时为农民创造财富,在追求最大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致力于发展民生林业,尽最大可能考虑农民的利益。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经验,依照自然规律,遵循“风沙防治、林网建设、因地制宜”的林业经济建设方针[4]。以人工治理助力于自然修复,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区域治理外加针对性的重点治理,以提高成林率,加强树木抗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具有林业生态系统、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文化系统协调发展的新甘州。

2.2 建设重点

在绿洲以外的沙漠地区开展沙土封育和造林(草)项目,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进行人工种植和养护,及时预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采取预防措施应对野火、极端高温、低温天气。首先,建立一条宽阔的耐风沙、抗干旱、耐沙埋的灌木丛类植被防风阻沙林带,这是第一道防线。其次,专注于风沙口,采取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建立第二道保护性屏障。最后,重点治理绿洲边缘严重沙化的农田,开展生态自然恢复项目,建立第三道保护屏障。着眼于绿洲的绿化与美化,完善农田林网,积极发展以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形成绿色生态屏障框架保护体系,将全区的带、片、网,点、线、面相结合,确保结构合理,达到生态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增长的理想目标。

3 甘州区防护林建设成就

甘州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1996—2016 年期间共完成治沙造林2 万hm2。截至目前,全区有林地面积达47533.33hm2,其中,防护林32320hm2(农田林网6300hm2),占68.0%;经济林13133.33hm2,占27.6%;特种用途林208000hm2,占4.4%。森林覆盖率由1985 年的7.2%提高到2016 年的16.7%,工程总面积1333.33hm2,划分为封滩育林和人工造林两部分,其中,封滩育林1000hm2,人工造林333.33hm2。

4 主要经验和做法

4.1 抓好生态林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进一步组织重点防护林工程作为“第一工程”的实施,实行严格的工程管理、财务约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高质量、高标准的执行,使效益最大化发挥。二是坚持生态优先,认真落实综合管理的各项措施,紧密结合生态建设和协调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推进区域生态管理进程[5]。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分配林木种类,调整森林经营结构,坚持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人工造林、高空播种造林、造林封沙,且集中连片、持续大规模的营林,逐步建立稳定的防风固沙体系。四是加强中幼林的培育和管理,提高林木生长质量,重点防护林建设区严格执行“不开垦、不打井、不乱伐、不放牧、不放火”5 项禁令,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改善森林健康,强化项目建设成果。

4.2 深入宣传,提高认识

甘州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端腹地,境内沙漠和戈壁地区面积达21 万hm2,气候干燥,自然条件恶劣,频繁的灾害严重限制了农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地方政府每年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业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召开各种造林绿化动员会议,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和公众对造林的热情,提高造林和生态意识。目前,每年有超过20 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确保了防沙治沙工程的顺利开展。

4.3 发展民生林业,实现林业产业富民

一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将经济增长与民生调整和改善相结合,加快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做强做大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经济。在未来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增加经济林在项目建设中的比例,并将特色林果产业纳入支持防护林工程发展民生林业的范围[6]。二是改善和发展耕地和森林网络建设。在改进和完备农田防护林网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优先选择本地树种,引进耐旱抗风沙的外地优良树种,适当增加适生且生态、经济效益兼备的枣树品种,如圆形枣、河南灰枣,建立辅助林地,为农民增收。三是发展林下经济。为了有效整合保护工程建设成效,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地区林药种植、梭菌接种、林鸡育种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以提高防护林产出能力,为农民创收。

4.4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甘州区风大,自然条件恶劣,立地条件差,需要加强科技支持,突破干旱等困难的立地条件,保证绿化成活率,提高工程建设质量。(1)加大科技研究力度,推广适用技术。区林业部门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人工抽取补水,并为耐旱、耐盐的本地树种植树造林。为砾石滩准备机械开沟整地,积沙、积雪保墒,并在第二年春季开挖用于抗旱灌木丛再造林种植技术的树沟。应用防旱植粉、保水剂、ABT、土壤改良剂等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树木的抗逆性[7]。(2)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严格遵守项目建设要求,收集和分类发布的相关文件、项目建设实施图及其他相关文件和数据,使文件完整分类保存于专用文件柜中,由专职人员管理。(3)建立监测点。根据项目建设需要改进管理方法,在工程实施的主要建设区域设置监控点,对工程建设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控,以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及现代化。

4.5 构建生态建设责任机制

从加强领导和履行责任开始,将生态建设任务涵盖在区乡两级工作目标中,进行严格的评估考核、奖优罚劣。落实领导问责制,建立区级领导者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具体位置的连带运作机制。实施绿化点制度,积极推进乡镇主要领导带头绿化,开展湿地生态等绿化示范性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全区绿化生态保护屏障建设高质量发展[8]。

5 结语

甘州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为核心,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发展。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基于生态脆弱性采取有效的绿化措施,建立生态保护体系,防治沙尘、修复生态,创建生态保护壁垒。致力于将甘州区建立为一级生态恢复示范区、国家级荒漠防治示范城区、西北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防护林造林绿化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朱屺瞻《绿化都市》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数字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我爱绿化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