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课“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1-12-06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王 向 华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了高校专业课“课程育人”的功能。高校要持续探究专业课“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提升高校专业课“课程育人”水平。

二、坚持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补足大学生精神成长之钙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人格健全的重要阶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在多元价值取向和海量信息泛滥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容易在纷乱的世界形势中迷茫,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又需要高校的专业课守好“一段渠”,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补足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之钙。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理念,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和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育人功能淡化。专业课程教学的定位更多地专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育,导致教书和育人的脱节。究其原因,既有专业课教材编写的问题,也有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淡漠的认识,和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机制偏差等因素也分不开[1]。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高校纷纷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教学行为,改变专业课程教学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忽视学生的全面成才教育的错误处境;专业课程教育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克服工具取向的单向思维倾向,真正发挥专业课育人的功能。

高校专业课程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爱国情怀、科学精神等,加强了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实现了高校“课程思政”的目的。专业课教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将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中,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修养,充分守好专业课教学的“一段渠”。

三、改进专业课“课程育人”教学方式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实现专业课“课程育人”的目标,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需要讲究教学方式方法。专业课“课程育人”,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色,紧扣时代特征来进行。教师要善于抓住大学生相关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挖掘育人的切入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把握新时代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和需求,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要防止专业课的育人方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简单雷同,专业课教师不能简单地在专业课教学中穿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硬性灌输给学生。

(一)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专业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手段,采取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在日常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或者时政新闻入手,引导学生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直面现实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回应学生关切,既能有效解决学生的知识困惑,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学生对社会时政热点的关注,并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自然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回顾学科发展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探究科学理论背后的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达到专业课“课程育人”的目标。

(二)发挥专业课教学实践育人的功能

专业课教师利用各类课堂的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实践育人的功能。专业课“课程育人”包括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校内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三课堂。专业课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用好第一课堂之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学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比如说,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经典诵读、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引导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直面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懂得处理个人和集体,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在关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形成关爱自然的态度,增强爱国情感。

四、充分挖掘专业课“课程育人”的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丰富的育人要素,需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中也蕴含很多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外,高校很多专业课程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需要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课“课程育人”的目标。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教育元素,都是专业课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立德树人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不能很好地把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方面,过分依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忽视了对专业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导致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流失,“课程育人”功能淡化。为此,高校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根据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同时区分不同专业中每门课程的独特特点和学科属性。通常情况下,自然科学学科主要考虑自然科学理论和知识背后所蕴藏的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气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专业主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和课程中包含的公民素养、职业操守、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和国情国策、改革创新意识等元素,充分发掘每门课程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和人文意识[2]。高校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挖掘相应的思想教育素材作为专业课“课程育人”的重要资源。例如,会计专业的“不做假账”、工程专业的“精益求精”等[3]。

五、加强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程育人”主体素质

加强专业课“课程育人”建设,关键在教师。高校要着力加强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专业课“课程育人”主体素质。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往往存在专业至上、就业主导、实用优先的意识。部分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课程育人”的意识淡漠,“课程育人”的能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仁爱之心。高校专业课“课程育人”工作,要解决育人主体的思想意识问题和专业育人能力问题。

首先,强化高校教师的育人意识。高校教师要争做“四有”好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强化高校教师的育人意识,要求高校教师有坚定的政治认同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有大局观念[4]。其次,培养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师既要当“经师”,又要做“人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传播思想和真理,塑造灵魂和生命。这就需要高校专业课教师既有立德树人的意识,又有立德树人的能力。高校教师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很高的政治素养,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5]。

六、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专业课“课程育人”机制

实现高校专业课“课程育人”功能的最大化,需要高校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高校专业课“课程育人”机制。第一,建立专业课“课程育人”的教学激励机制。高校要出台专门的奖励措施,激励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育人”改革创新,在年度教学改革项目方面,给予专业“课程育人”改革方面的项目以一定数量的立项倾斜。第二,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育人”的培训机制。高校在年度预算中,增设专业课“课程育人”专项资金,加强对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育人能力。第三,建立课程之间协同合作机制,加强专业课教师内部以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达到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目标[6]。第四,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改革中,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统筹兼顾,加强对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专业课课程资源、课程价值以及课程内容的挖掘和利用,引导专业课教师把握好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的职责,将其作为对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7]。

七、结语

高校专业课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充分发挥专业课“课程育人”责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