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标背景下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21-12-06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变体语言学日语

张 娅 萍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一、引言

外语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社会需求和商业需求,也是国与国间人文交流的需要,从就业层面看,外语专业市场的需求依然强烈,俄语、英语、阿拉伯语、德语、韩语等语种表现突出。相比较而言,日语类专业如商务日语、新闻、翻译、旅游、文秘等地位不是很高,不少专家对日语专业的前景比较悲观。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首个教学“国标”。涵盖高校92个本科专业,涉及5万多个专业点,其中日语国标是92大类中外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子项目,统一了外语教学的共性要求,也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要求。而传统教学模式强调记单词、掌语法、少口语的单一的语言学习,严重脱离了实践、抛离了市场,培养出来的是“半成品”日语人才,只能算是应试与结业的水准,达不到与社会与国际接轨。而现实需求中培养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适应一带一路、5G科技、商业圈元素的国家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方是与时俱进。同时,高校根据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依据日语国标精神,需要对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与探索,对课程科学调整定位、改变和构建。

二、现状与困境

目前,国内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已接近500所。据统计, 2019年我国的日语学习者近100万人,是世界日语教育大国,但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凸显。日语专业多集中在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高校地区。中西部省市开设的高校仅为60多所,且大多数是 2001年后开设的,如贵州大学外语学院日语专业2004年扩建为日语系,新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开设于2009 年,延安大学日语专业开设于2006年,西藏民族学院日语专业开设于2010年,等等。这些地区日语教育专业新、基础弱,模式单一现象突出,不能满足特性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实践需求,很难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社会实践上找到适合的窗口,也很难培养出优秀日语人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推进,特别是在深化内陆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将中西部教育与教学研究直接引向经济发展最前沿领域,以适应当前中西部中日产业园、新金融、跨境电商及经贸合作等方面的日企入驻。同时要求部分地区要具有完善的日语人才储备系统,也对日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多年的观阅与文献整理,当下日语专业所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专业意识低浅、脱离本位专业,对日语教育与日语专业性学习以及基础理论与专业化关系的本质区别产生严重误解;工具化、功利化、应试化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日语专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现有的危机,只有强化专业意识,坚持专业的人文性、社会性、地域性、商业性、系统性等,才能破除日语专业“书本论、哑巴论”等旧思维。所以,在新国标指引契机下,实行专业人文化、复合化改革,以文化意识和学科交叉意识、内涵建设为前提,才能在人才适应性培养、课程专业化设置、师资高水平发展等方面体现出高品质。

三、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及措施

(一)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框架

新国标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人文性、课程内容、课程系统建设是第一任务。依据日语专业国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改革中应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不可忽视社会区域、商业需求、教育需求对专业人才在人文素养、复合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所以,应对原有的学科课程进行优化创新,立足于当前市场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定位与适应,并采用课内和课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框架。首先,通过通识课程教育培养新思维、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其二,在日语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安排遵循1+3的学期制度,即1个理论学习周期结课后,进行3周的实践课程,期间强调强化创新和创业教育元素;第三,组建各多方向的学生学习创新团队,从产品设计(广告语言设计、Logo设计、小视频、微电影等),宣传与发布(设计宣传诗句、语言和形象包装等)到社交礼仪(场景设计、身份模拟、职位模拟)等多环节,并邀请专家作评;第四,师生联合以兴趣方向为导,申报学校、省市、国家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选题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社会需求为目标,求新、求变、求价值。与此同时,对教学大纲、内容及相关资源的整合和调整中,应加大实践操练课程内容。教材的配备中,贴近应用能力,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前提下,使学生对地理、人文、历史、人物、交际等知识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保证内容由低级到高级具有层次性,避免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化、单一化、同质化。

(二)实施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学科内容模式

传统日语教学中突出基础知识,内容古板、形式单一,很少涉及人文、社会、历史、地域、交叉学科的方向,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并具备高格局视野、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在强化语言基础能力教学的同时,在学科课程核心专业内容组织上要形成多种内容模式:

1.“日语文学”模式

该模式重点在于日语文学,是日本各高校语言专业的常规手段。根据地方特色和民族喜好,选择的文学内容会有侧重,因而可衍生多种方向的变体:

(1)不同地域民族的日语文学方向的变体;

(2)关注日本汉文化文学方向的变体;

(3)关注日本古、现代文学方向的变体;

(4)关注日本爱情浪漫主义文学方向的变体;

(5)关注日本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方向的变体。

日语文学学习模式会有不同内容方向上的变体,给教学内容多元化提供多种选择。这样有助于学生特色文学研究队伍的形成,有利于日语专业知识的高位掌握,也利于学生文学专业人文修养的提升。

2.“日语语言学”模式

日语语言学模式的内容重点在于语言学,注重语言学的各分支及其分支的不同建构变体:

(1)关注所有日语语言学分支内容的变体;

(2)关注普通日语语言学的变体;

(3)关注日语社交、礼仪、管理语言学方向的变体;

(4)关注日语心理语言学的变体。

采用这一模式,有助于特色语言学学生团队的组建,使学生系统掌握日语语言学理论并提高对感悟交互能力以及语言学认知素养的提升。

3.“国家经济带研究”模式

本模式要求日语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侧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政策、新领域及新视野等。

(1)关注日本经济发展演变趋势方向的变体;

(2)关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日本元素内容方向的变体;

(3)关注东亚国家经济交流内容方向的变体;

(4)关注某一日本文化背景的经济载体内容方向的变体。

凸显经济因素,结合国家政策经济动向的内容体系,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发现校园学习漏洞,增强学生社会交往沟通能力的提高。

四、建立与日语新国标体系相匹配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新国际框架对全国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需要有完备的高水准的教师队伍作保障进行专业化的教与授、研与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师资引进中,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依据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加强对具有日本元素的相关行业人才的引进,促使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并鼓励日语专业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日企学习研修,去日本本土学习乡土文化,走进国外校园感受异域教学交流,以丰富日语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相关阅历。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国际化

一带一路、中欧班列、中日韩经济圈的全球化视野下,日语专业师资的基本素养就是要具备国际化思维。教育系统可通过国际校际友好、协会合作、民间团体交流等渠道开展教师境内外培训,开阔眼界,拓宽教学思维,推进日语师资的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的国际化,使教师有了学习和研究全球文化的机会,这里不单单是和日本本国的交流,也应该了解东亚日语教育文化、欧美日语教育文化、非洲日语教育文化,了解不同地域、种族对日语文化及教学的理解、手段和创新思维。这样,日语专业师资会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嗅觉思维,掌握联系和交融国内外日语教学及文化的能力;同时,使日语类专业教学拥有“语言性”和“人文性”的双全互动的效能。所以,高校应根据办学特色、合理定位,定夺区域发展对日语师资的培养要制定开放建设理念,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国际化融合。

(二)师资发展目标的阶段性

学生的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这一教育原则同样适用于师资的培养和组建,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需要时间的积淀,思想的撞击,是单一教学向综合型专家发展的转变历程。不同阶段的日语专业教师具备与该阶段相适应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育体系应制定阶段性师资发展标准,以此来衡量和培养教师,由初级阶段的教学任务,中级阶段的教学改革创新研究,到高级阶段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目的是使师资具有创造力和革新力。当然,在每一阶段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怎样的锻炼目标也一定要围绕符合新国标理念,不能一味地注重高精尖的思路走极端,做好本职是根本,所有的师资培养都是要与围绕培养复合型的日语专业类人才而开展。

(三)师资教育评价保障体系多元化

新外语《国标》对日语类专业师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专业教师需满足的五项要求,其中有三项要求涉及教育评价:(1)具备厚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2)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3)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这三点对师资的要求是需要有相应的评价准则,应建立有层次、有阶段、有计划、有目标、有制度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来对日语类专业师资教学和科研水准的质量予以保障;健全入职前教育标准与评估、教师从业资格、入职后的专业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评价,围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学科知识、科学研究展开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五、结语

日语专业教育关联语言学、文学、人文学以及跨学科各类相关知识,新时代不仅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水平有较高标准,而且对其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有更高要求。当前日语专业面临的主要制约点就是日语学科初级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和如何向高级阶段学习转变的问题,也是怎样由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日语复合型人才转变的问题。新国标在特殊时期敏锐地发现了这些主要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多项课程任务、目标和培养思路上的要求,所以有必要认清日语专业建设的以往优势,谋划展开未来课程模式的创新,严格规范师资团队,构建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培养社会需求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变体语言学日语
Delta-omicron混合变体被证实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我国当代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