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酒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及主要做法

2021-12-06马维成王吉春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6期
关键词:园区科技农业

马维成,王吉春

(1.甘肃省酒泉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酒泉735000;2.酒泉市科学技术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甘肃酒泉735000)

甘肃酒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2015 年2 月批复建设的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核心区面积0.33 万hm2,示范区7.67 万hm2,辐射区33.33 万hm2。园区紧扣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产业孵化基地、人才培训基地、科技示范辐射基地的目标定位,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现代装备制造、种质资源保护、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建设、品质蔬菜生产等国家和甘肃省区域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重点,集成优势,创新发展,使园区逐步发展成为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孵化培育、生产示范、技术培训、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绿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截至2019 年底,园区总建成面积43.39 万hm2,其中:核心区0.42 万hm2,示范区8.43 万hm2,辐射区面积36 万hm2。园区于2018 年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估验收,同年11 月26 日,甘肃酒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戈壁生态农业发展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

1 建设成效

酒泉市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功能区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截至2019 年底,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科学,运营管理更加有效,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政策措施保障有力。

1.1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园区交通、绿化、供排水、供暖、电力、通信等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核心区新建科研、办公、生产、生活、仓储设施等用房10 万m2,道路150 km,修缮水渠256.8 km,输水管道1 863.2 m,架设照明设施423处,输电线路75 km,防风林带27.47 hm2,建成智能化全自动连栋温室10 万m2。新建农业信息物流产业区406.67 hm2,酒嘉物流园区253.33 hm2,恒温保鲜库20 万m3。

1.2 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园区共建成肃州、敦煌2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肃州、金塔、玉门、敦煌4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 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7 个。其中,核心区形成了“三园五区”的梯次发展总布局,即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中国—以色列节水产业园和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区、节水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区、现代种业加工产业区、信息物流产业区、高效设施循环农业区。

1.3 运营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园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园区管理运行模式,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一是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相关县市区主要领导和重点龙头企业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及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重大事项。二是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与酒泉市科技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办公面积321 m2,现有人员14 人,负责园区各项事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三是成立了专家团队。园区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市内技术单位、龙头企业组成园区专家委员会,负责园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参与相关规划和项目的论证、评审以及园区建设的考核、评估等工作。

1.4 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截至2019 年底,核心区入驻企业103 家,企业总投资94.62 亿元,实现产值130.3 亿元,较2017 年增加18.18 亿元;利税20.32 亿元,较2017 年增加5.20 亿元,固定从业人员达到5 500 人。园区一产增加值达到93.6 亿元,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 609 元,同比增长达到8.8%。核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 760 元,比酒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 151 元,较2017 年同期增长15%。

1.5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园区围绕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新定位,立足区域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优势产业带集中,逐步形成了“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园区高效蔬菜、花卉制种产业达到2 万多hm2,优质玉米良种繁育产业达到1.27 万hm2,高标准戈壁生态农业0.62 万hm2,优质林果1.33 万余hm2,节水高效农业产业4.4 万hm2,年均节约灌溉用水2.5 亿m3。

1.6 科技扶贫成效显著增强

园区依托科技优势,把实施科技项目作为科技扶贫的总抓手,坚持“实施一个项目,开发一项技术;建立一个基地,助推一个产业,带动一批群众脱贫”的工作思路,共组织实施扶贫项目83 项,投入项目经费1 000 余万元,先后在扶贫乡村建成各类扶贫科技示范基地87 个,贫困人口由2017 年的1.26 万户4.77万人减少到2019 年的299 户1 130 人,人均纯收入由4 300 元增加到7 450 元,同比增幅达到了73%。

1.7 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园区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为重点,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格局。2018—2019 年园区核心区累计研发投入5 000 多万元,培养技术人才743 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1 人,副高级职称65 人,“555”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专家、领军人才20 人。购置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土壤呼吸自动测量系统、多功能红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162 台(套)。

1.8 技术研发平台稳步发展

园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园区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 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 个,企业技术研发示范中心100 个,培育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 家,骨干企业12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3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9 家。有95 户企业与180 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为园区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1.9 技术研发成果不断丰富

园区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2018—2019 年审定、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871个,研发新技术186 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33 项,编制发布国家、行业、甘肃省地方标准13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6 项,授权新型实用专利2 032 项,外观设计专利213 项。

1.10 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快

园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现代制种、高效蔬菜、特色林果、绿色畜牧、药食同源、农畜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建设各类试验示范基地147 个,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41 个、新技术186 项,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推广畜禽新品种21 个、饲养新技术30 项,规模养殖户达到6.8 万户,规模养殖场达到1 800 个,畜牧业良种率达到85%。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玉米果穗干烘干加工成套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内镶贴片式滴灌成套设备占到50%的国内市场份额。

1.11 园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园区按照“园区+研发机构+企业+基地+农户”的思路,形成了产学研推一体的创新体系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体系。园区建成了现代制种、高效蔬菜、特色林果、食药同源、绿色畜牧、农畜加工六大农业支柱产业;依托巨龙集团物流港建成了农产品、商品物流、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示范区,入驻企业达54家;建成农旅观光示范区21 个,年接待游客30 余万人(次)。园区实现了农业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信息物流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的有机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企业建基地、上产业、扩规模、富农户,为酒泉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助推作用。

1.12 园区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园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环境保护相关文件精神,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源头治理,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园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提升。截至2019 年底,园区投入资金18 620 万元,新建防风林带27.47 hm2,垃圾集中收储转运点200 个,尾菜处理点20 个,扶持废旧农膜收购加工企业13 家,淘汰燃煤小锅炉52 台,基本实现了渠、路、林配套,废气、废水、废渣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聘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园区专家委员会,统一规划设计,集中连片发展,集中资金投入,优先安排项目,集成配套技术,应用先进装备。积极探索“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引导经营大户参与园区建设,培育园区经营主体,推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园区运营管理活力和水平。

2.2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市县两级政府始终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4.7 亿元,配套完善园区绿化、供排水、供暖、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园区信息化建设,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情短信服务平台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公益设施建设,园区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企业提供了“保姆式”服务。

2.3 突出科技项目实施,提升产业培育能力

园区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不断加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以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窗口,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提高园区信息化服务水平。以星创天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扎实推动项目落地落实落细,激发了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了园区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2.4 加强内外交流合作,提升技术攻关能力

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与以色列、荷兰等国家以及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转化、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对关键技术进行合力攻关。截至2019 年底,院地院企合作企业达到90 户,合作院校院所180 家,合作项目188 项,合作高级专家达到293 人。

2.5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积极鼓励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重点企业共同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园区依托奥凯种机、大禹节水、敦煌种业等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术创新团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2.6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牢固树立开发开放理念,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加快大禹节水主导的中以(酒泉)中小企业国际节水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和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建设,尽快形成国际节水产业带、戈壁农业产业带、装备制造产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积极为入园企业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园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3 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

3.1 存在问题

甘肃酒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特色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壮大;三是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四是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3.2 建设思路

全面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崛起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围绕十大生态产业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绿色产业高地打造等,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按照“科技兴园、生态立园、产业带园、开放建园、企业助园”的思路,立足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全力推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园区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